第四章 商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14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商旅
分类号: F592.7
页数: 4
页码: 43-4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海棠湾藤桥镇在历史上的墟市与贸易活动,以及现代旅游业和农贸市场的发展状况。从唐朝起,该地区因交通便捷、货物充足而形成繁荣的商业贸易,形成了海南岛特有的旅游文化和地方特产;现在的旅游业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旅游度假观光,年调运的瓜菜和水果也十分丰富。
关键词: 墟市贸易 旅游业 农贸市场

内容

第一节 墟市与贸易
  三亚海棠湾藤桥镇,自唐贞观年间起至唐末,是吉阳县所在地,至五代十国、宋朝、元朝,吉阳县时建时废。明清以后改称藤桥镇、巡检司、营、永宁乡。一千多年来,随着古代政区的建置沿革,无疑也就促成了藤桥古墟市同大陆和本岛各地进行广泛通商,不断推动了本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亚(崖州)古代被称为边陲、“鬼门关”。在陆地交通闭塞的年代,水道交通占了主导地位。藤桥合口港,藤桥东、西两河,与大海相连。一百年前,河流畅通,河道深宽,河床水域面积广,潮汐涨落,平均落差2.5米,水域对岸宽度平均为16米,水深平均为2.5米。港中心区至海长度约为4公里,最深处约16米,宽22米。可泊中小商船60多艘,可避12级以下台风。铁炉港在镇南端,水域面积433万平方米,水深平均4.5米,可避11级以下的台风。该港连接后海湾,可停泊商船60多艘。铁炉港通达江前港。唐时对外贸易发达,波斯、阿拉伯等国的商船每年往来于中国各地港口,海棠湾是必经之道,藤桥合口港、铁炉港、后海湾,自然成为来往商船加料和避风场所。本地又盛产热带山货和土特产,越来越受到外国商贾的青睐。传说海棠湾的椰子是人们与阿拉伯商贾进行货物交换中引种扩种发展下来的。
  据史书记载:唐天宝年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遭台风袭击漂流
  到海南时,就幸得四个商人引路和帮助,送至振州。鉴真和尚经过万安至崖州的途中,在万安州大首领冯若芳家中居留三天,亲自见到若芳的财富,堆积如山。“每年常劫取波斯船三、二艘,取物为己”(孙尉权《鉴真和尚东渡记》附录)。《琼州府志》也记载:海南村户,在唐时已称极盛。李赞星诗云:“鱼盐家给无墟市,禾忝年登有酒樽”,据此可以想见当时的贸易业非常之兴盛,带来了海棠湾地区商业贸易的繁华。唐时,海棠湾有两个墟市:一是藤桥、二是后海湾,以藤桥墟市为旺。唐初,藤桥墟市设在旧市村至合口港河岸一带,称铺子市。至明朝洪武年间,天下屯田,铺子市被垦为文昌洋。墟市迁移到藤桥镇新街尾,占地约20亩,盖起土木结构,面积约1600平方米的空心室,为中心集贸市场,两旁是多间草室,组成日杂百货摊。至乾隆年间,墟市已形成规模,有正街铺面和墟市摊位形成了大小市之分:逢一、六(星期一、星期六)为大市,逢三、五(星期三、星期五)为小市。
  藤桥的商业港口允许外国船只入港停泊。许多客商通过藤桥港来往于澳门、江门、越南及本岛各口岸,进行异地货物交易。藤桥货物充足,输入的有漆器、铁器、钢锻、银制手工艺品,铁具、盐、面粉、绢、纱、瓷器等。输出的有竹、藤织品和木质制品,有鹿茸、香料、槟榔、椰子、赤白藤、黄蜡、高良姜等等。流通方式:汉族以货币交易,黎族则“以货易货”。宋代以来驰名的黎族纺织品黎锦、黎单、黎幕等,到了清代质量提高了,商人评价这种纺织品为“机杼精工,百卉升华”。黎族妇女择取吴越绫锦的色丝,间以鹅毛之锦,组成了有人物、花鸟、文字的各种手工艺品,奇瑰绚丽。汉族各类工匠的制作在巧手之下,出现了采矿业,铁、银、铜、皮等生产用品和海棠油、酱油、水酒、蔗糖、食盐等生活食品。藤桥薏米酒驰名遐迩,成为海南岛的特产之一。大陆中原和本岛汉族地区的客商云集到藤桥墟市上,把抢购黎贝和珍珠、玳瑁及热带香料、草药等视为珍品。为了尽早得到更多的商机,许多商贾还深入村峒采购。有的通过后海湾入铁炉港、江前港收购土特产品,同时贩卖铁器、丝绸等。明代以前墟市是朝集午散,到了清代出现了全日不散的墟市。既有外国商船往来,又有内地和本岛客商云集,也有本地保亭新政、加达、三道地区和陵水英州一带村民及本境八行(林旺)群众赶集,出售农副产品。黎族群众集队而来,吹牛角为号,结队而归。
  商品的频繁流通,带来了海棠湾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此时,藤桥镇正街店铺多了起来,有福昌商行、公昌商行、叶成丰商行、福利隆、三合记及看病买药的药店。外来客商有些人落户藤桥。广州商人在藤桥陆续兴建了“六行会馆”、“广行会馆”。客商们都说:“有钱去南洋,没钱来藤桥。”由于藤桥墟市的繁华,就有了“小南洋”之称。
  雍正四年(1726)藤桥墟市极为繁荣,知州程哲曾于此立“藤桥市劝诫客民碑”。词曰:
  勿嗜酒而沉醉,勿见色而贪淫。
  勿因风而晓坐,勿被露而夜行。
  勿因饥而饱食,勿因渴而多饮。
  勿因垢而晨沐,勿因倦而昼寝。
  第二节 旅游
  三亚市海棠湾藤桥古镇,地处崖县(三亚市)与陵水县交界处,交通十分方便,可以接纳四面八方的商旅游客,古来便有旅游之乡的美称。“六行会馆”、“广行会馆”是集大陆客商、游人的旅馆,每年成千上万的商旅往返,促成了旅游购物和产品推销,热闹非凡。他们有的在古镇上建置酒店、旅店,有的结队深入山村,搞起旅游购物。据《三亚市志》考证,1919年间,各黎峒货物出入均以此市为转运枢纽,远销江门、广州、越南。藤桥时有店铺30余家,小旅店十余家,酿酒坊6家,旅游业促使藤桥的薏米酒远销至香港等地区,同时促进饮食产品的发展,促使藤桥的炸鱼酥、炒粉等风味,普及行远。
  海棠湾地区区域有限,旅游空间窄小,然而因有了旅游业文化的底蕴,从唐朝起,一千多年来,从未断层而长兴不衰。时至今天,已拥有美丽的海棠湾——国家海岸、神奇的南田温泉、风趣的大海摇篮——蜈支洲岛、王母瑶池式的椰子洲岛等景观。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前来三亚海棠湾旅游度假观光的客流量不下700万人次。
  第三节 集贸市场
  林旺农贸市场,建于1985年,总面积316平方米,其为钢筋水泥结构,140平方米。主要销售蔬菜、鲜鱼、虾、大米、猪肉、鸡、鹅、鸭、花生油和其他副食品等几十种。平均每天集市人数约1000人。(《三亚市志·农贸市场卷》536页)。现林旺镇公路两旁,办起了建材、百货、饮食、娱乐、美容、海鲜等各类店铺,旅游购物方便。
  藤桥农贸市场,建于1990年,总面积8058.6平方米,建筑面积967平方米,总投资120万元。主要销售鲜鱼、虾、咸鱼、猪肉、牛肉、鸡、鹅、鸭、花生油、蔬菜、大米和其他副食品等100多种,其中,藤桥薏米仁为海南著名土特产之一。该农贸市场日均赶集2000人次,每逢星期一、星期六为集市期,每集约8000人次。1990年全年销售总额达26.4万元。藤桥现有商店222家、食店15家、旅店10家。(《三亚市志·农贸市场卷》536页)
  南田农场市场,建在场部前,集农贸、饮食、批发、运输、娱乐于一身,现已发展成为全日市。
  目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在本境内设冬季瓜菜、水果收购点达128家,年调运瓜菜达6万多吨,水果达3万多吨。产品销往日本、俄罗斯、韩国和全国30多个地区和城市。

知识出处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三亚海棠湾乡土人文录》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分为建制沿革、自然资源、乡土浩气、赤胆忠魂、民族民俗民娱、乡貌新姿、乡土名士录八编,介绍了三亚海棠湾区域、建制沿革、古迹、商旅、地质与地貌、气候、地产与特产、黎族人民抗日斗争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海棠湾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