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情》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089
颗粒名称: 七、孝
分类号: B824.5
页数: 3
页码: 231-233
摘要: 本文讨论了“忠孝”这一传统美德在个人生活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忠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道德,不仅是个人品德修养的体现,也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该秉承忠孝之道,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弘扬中华文明的道德风尚。
关键词: 尊老爱幼 礼貌

内容

孝,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道德。
  记得我六岁时,母亲给我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不孝之子,准备上五指山朝拜观音菩萨。临行前,他烙了几张大饼作为上山路上的干粮,他为了独自把大饼拿走,行前哄骗他父亲说母猪从猪圈里跑出去野外了,在让父亲出门寻找母猪时,不孝之子乘机取走所有的大饼。他未想到的是,他的这种忤逆不孝的做法,已被远在五指山的观音菩萨得知,点化其反复念叨“活父不敬敬老母,诓骗父亲找母猪”。沿途,不孝之子口中反复念诵不止,并且,把两腮都念肿了。之后,不孝之子虽上去了五指山,但终未见到观音菩萨。
  母亲给我讲这个故事,意在教我忠孝诚实。并从此我相信了“头上三尺有菩萨”,做人必心怀虔诚之心。现在想起来,我所能做的一切都归源自母亲自幼对我的教育。母亲是激励我好学上进,端正我品行的严母,是最早教我怎样做人、使我终生受益的良师。
  我幼年时期,家境贫寒。学校里一些富家子弟常笑我穿的衣裳破旧。母亲见我不愿穿破旧补丁的衣裤去学校参加“开学典礼”时,既是劝告又是鼓励地对我说:“家有千贯,补连一半。”说无论多么富有的人,都不可能不穿旧衣服。启发我在贫困中磨炼意志,讲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讲解“秀才不怕衣衫破,只怕肚里没有‘货’(指文化知识)”的道理。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是工作热情很高、很激进的一批革命青年,也是说话容易犯错误的一批年轻人——有很多青年教师因“口招祸”被划为右派而毁掉前程。
  记得在1953年元旦回家,母亲担心我心直口快容易得罪人的缺点,经常告诫我“少说话,多学习”,多用耳朵少用嘴,并用“要试水多深,投石没有声”的比喻,要我切记“慎言,缄口”的道理;要我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做到“身稳口稳,到处安身”;要我切记“穷莫消神,富莫颠狂”“多做好事,需有善心”等处世箴言。
  尤其是母亲教我在为人方面要谨记“仁德”二字,切记“人存好心,不问前程”“对不幸的人,能帮则帮”“既不能扑红踏黑,更不能落井下石”等做人品行的教育——即便是后来做主政一方的县委书记、市委书记时期,我也是尽量地多做益事,秉承“仁者爱人”。
  “悲歌当泣,远望当归。”1953年3月,最使我追悔莫及的“不幸”发生了——育我养我、疼我爱我、为我吃尽苦楚、教育并使我受益终生的母亲不幸驾鹤西去!尤其是在母亲重病之时,我未能床前侍奉汤药,在她生命垂危之际,作为儿子,我因为在琼海县搞土改而未能及时赶回家为她送终——忠孝不能两全啊,这是我60多年来痛悔不已、最最伤心的不幸之事!为儿忠孝何处是,大恩未报终内疚。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舍弃孝道,尽其忠勇,甚至舍身报国者,自古有之。假如中国人没有“忠孝”思想,我们的国家就不可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和辽阔海疆,也不可能取得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可以说“忠孝”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精华。
  由于有些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过多地提倡个性自由,把几千年传统的“忠孝”认为是封建腐朽的东西而摈弃。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传统的“忠孝”思想受到了强烈的批判,闹得父子反目,夫妻离婚。十年动乱,把一个即将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的国家搞成一团糟。更可怕的是抛弃了传统的“忠孝”思想,毁坏了人们的道德观念,造成了一些人的信仰危机,甚至在有些地方出现子女不赡养父母、虐待父母的可耻现象!
  忠孝是中化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在国人中倡导“忠孝”思想,并不是要恢复封建社会的愚忠愚孝,而是要树立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再现华夏文明礼仪之邦的道德风尚。

知识出处

三亚情

《三亚情》

出版者:海南出版社

本书是首任三亚市委书记朱家仁的回忆录。书中以峥嵘岁月、和谐家庭、满腔热忱、呼龙唤凤、情系三亚、力铸忠诚、德润留馨、“三改”地名、未圆的缺憾和操守品德十章内容,记述了他的心路历程尤其是他在担任三亚市委书记期间的经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