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三改”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情》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071
颗粒名称: 第八章 “三改”地名
分类号: K901
页数: 12
页码: 191-1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三改”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位置或人文地理的专有名称。人们通常把某地认为是其地名字面所表达的含义.然而,对当年亚龙湾的“牙”、“亚”之争,“崖”、“亚”之称,“嗡瓮”与 “凤凰”之差,其意义与一个地方的兴衰、取舍与发展确实具有关键的“成败与兴旺”之别。
关键词: 地名 亚龙湾 兴衰

内容

地名是某个地方的定位符号,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位置或人文地理的专有名称。人们通常把某地认为是其地名字面所表达的含义.然而,对当年亚龙湾的“牙”、“亚”之争,“崖”、“亚”之称,“嗡瓮”与 “凤凰”之差,其意义与一个地方的兴衰、取舍与发展确实具有关键的“成败与兴旺”之别。
  ——题记
  一、为什么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
  撤县设市期间,我凭着情系三亚的诚心诚意和时任县委书记的影响力,我成功地完成并实现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的目标。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意愿呢?
  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出于历史、环境和未来发展三大因素的深层次考虑。当时,鉴于地处三亚镇的三亚港,尤其是榆林军港名气很大,在全国就有知名度,而且三亚港的行政级别与崖县县委平级。为了更好地开发、发展旅游,我再次提出设立“三亚市”的议题。
  其动机是:(1)三亚是海南岛南部的政治、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有机场、港口、铁路、公路,陆、海、空交通便利、快捷;(2)三亚的城镇人口已超过10万人,在三亚周边几个区(羊栏、红沙、田独、荔枝沟、南新农场)的人口将近8万;(3)三亚的热带旅游资源滨海资源和热带资源非常丰富,自然环境独特优美,具有建成热带滨海旅游城的优越条件;(4)三亚气候优良,冬季温暖,夏无酷暑,长夏无冬,是热带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当时,对于定名为“三亚市”,也存在不同意见的争论,有认为“州”的名堂大一点,也有人提出改名“崖州”的意见。但我是县委书记,有一定影响力和决策权。最后我决定定名“三亚市”并呈报上级。当时,广东省人民政府的意见也是倾向于定名为“三亚市”。1984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
  追溯源流,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德琼台志》中就有“三亚港,又名临川港”之记载。读史可知,从明朝以后历代朝廷对测绘海南岛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视。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清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八年(公元1708年—1719年)历时十年进行的、有经纬度标识的、在世界历史上就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疆域大测绘而绘成的中国疆域全图——《皇舆全览图》、《琼州舆图》中,就绘制并标识出下马岭、三亚塘和三亚港的具体位置。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皇舆全览图》、《琼州舆图》上已经有三亚港、三亚塘和三亚水之称呼。
  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后,为崖县行政区,辖三亚区;
  1950年6月,榆林、三亚合为榆亚特区,称榆亚镇;
  1952年,榆亚镇改称三亚镇;
  1954年10月,中共崖县县委、县政府机关从崖城搬到三亚镇;
  1967年3月,“文化大革命”时期,成立三亚镇革命委员会;
  1984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省人民政府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
  综上所述,早在隋朝(公元590年)在琼崖西南设立临振郡开始,三亚一带就正式开设地方郡制,从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始改现三亚地域为崖州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由于这里位于中国最南端的州郡及地域位置的特殊性,此后一直在郡、军、州(相当于现在三亚市的建制)之间更替。期间虽偶有降为县制,但时间极其短暂。在清光绪三十一年,甚至将崖州升格为直隶(清朝廷直辖州,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直辖市,说明其地位十分重要)。可见,崖州与三亚的隶属关系和演化过程是不容忽视的,加上它们之间的历史文化渊源,可以说“古时崖州”乃今日三亚或者“古三亚”。
  回顾当年,对三亚之名也有诸多说法。其一说“三亚市的历史不过才十五六年”是不正确的;其二说“三亚是由‘三丫’的谐音转化而来”也无任何历史依据。事实是三亚的名称早在明嘉靖年代就已经出现。而且,在清康熙年代绘制的《皇舆全览图》中就已清晰地描绘出三亚塘和三亚港的具体位置。不仅“古崖州”与“今三亚”隶属及演化的脉络十分清晰,而且从三亚历史演绎中看三亚地名,其名称变化为现代的“三亚”,是恰如其分的历史延续。
  在当时,有人说新中国成立后三亚自1952年就设的是镇,而崖州已成亘古,为什么要坚持用乡镇的地名改为县市的地名呢?
  原因是,既然原崖县政府及其机构所在地早在1954年就迁到三亚,加之三亚之名与海湾、河流、洲、岛地形有一定关系,容易引起人们特别是未来过海南岛的国内外游人的遐想;尤其是国家在南海的榆林驻军、榆林海港、著名的鹿回头宾馆等重要机关都位居三亚,且对外称呼已相沿成习。
  正因上述,我希望不仅不要人为地将三亚市的历史忽略而将其缩短,反而,要为三亚这个历史悠久的热带滨海之城“正名”,以科学的态度,了解三亚的历史文化,为今天建设国际旅游岛增添光彩。
  所以说,我“再度”崖县的“首战告捷”就是撤销崖县之后,把地名改称为三亚市。
  二、为什么改“牙龙湾”为“亚龙湾”?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它与当地的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环境美化、语言及地方特色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我认为应改掉虽然被人们已经叫习惯了的怪异或不雅之地名,尽管当时有人反对,但最终还是让当地人民满意并且欢迎的。
  比如亚龙湾的原地名牙龙湾,我从第一次听说后就觉得此名不雅而且不可思议,心想应予以更换为好。中国人是重名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应选用一些寓意健康、用词精美、顺乎民心民意的地名,替换不雅的地名。所以,我任崖县县委书记和三亚市委书记期间,就酝酿改掉原名牙龙湾的“牙”字。现在回想起来,当年为了改掉它,我也是费了一番心思。
  事实上,把原名牙龙湾更名为亚龙湾之创见,是三亚市旅游局第一任局长张参同志提出来的。我是市委书记,对他的远见予以了大力支持并为之“加力”。
  原因是“牙”字和“亚”字虽然音近,但其含义却天壤之别。“牙龙”在词典中的注释是小妖怪、小精灵之意,而作为国际旅游度假、休闲游览的滨海景区,用寓意这里海中藏有妖怪和精灵的“牙龙”,不仅不雅且令人生畏!而用“亚龙”虽一字之改,其字意、含义、寓意和传统文化心态等方面却截然不同了!从当地地名来讲,“亚龙”是三亚之龙;广义地讲,“亚龙”乃中华民族图腾之龙、磅礴亚洲之龙、面向世界腾越(卓绝超越)之龙。从华夏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看,龙是吉祥的象征。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因此,我十分赞同张参同志的提议,并且立即专门召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套班子召开会议,研究讨论更名一事。大家一致赞同将牙龙湾更名为亚龙湾,并且以市政府名义向海南行政区政府写了报告。
  但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海南行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批评我说:“家仁同志,牙龙湾人们已叫习惯了,已成为事实了,不能改变了。”意思是“我不同意,你也就没有改的必要了”。
  “官大一级压死人。”——谁大谁有理。就这样,第一次提议把牙龙湾更名为亚龙湾被否定了。
  事隔六年之后,1992年10月11日,我又向三亚市人民政府分管旅游和土地规划的副市长江上舟同志提出将牙龙湾更名为亚龙湾的建议。江上舟同志特别赞同我的建议。使人欣慰、感到可喜与巧合的是,时隔两天(10月13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在三亚市召开“关于牙龙湾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议会”。三亚市副市长江上舟同志向与会者提出将牙龙湾更名为亚龙湾的议题。经过认真地“改‘牙’字为‘亚’字”的讨论,终于得到了与会专家和省领导的赞许,同意将牙龙湾更名为亚龙湾。——我们历经多年的改名亚龙湾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经过我的再次提议和极力争取,牙龙湾更名为亚龙湾已成为昨天的历史和当今名扬五洲的事实。现在的亚龙湾,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国家旅游度假区,成为世界闻名的黄金海岸,成为三亚财源广进的聚宝盆,正如张爱萍同志视察亚龙湾时所说:“亚龙湾并不是一般的港湾,而是黄金海岸,是聚宝盆。”
  附1:关于牙龙湾旅游开发区命名的请示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最近,赵紫阳总理在视察海南时指示:“海南岛从牙龙湾到黄流一带,可以建设成为国际性天然的海水浴场。”“牙龙湾不是夏威夷,胜似夏威夷。”牙龙湾旅游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已经引起了全国各界人士的关怀和重视,这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对于牙龙湾这一称呼问题,最近,《开发报》记者张参、满维钧两位同志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附后)。我们认为:牙龙湾的命名问题的确是关系到这个风景旅游区今后的发展前途的大问题。为此,市委召开了市四套领导班子成员会议,进行了研究,认为张参、满维钧两位记者提出将“牙龙湾”改名为“亚龙湾”的建议是恰当可取的。决定将“牙龙湾”改名为“亚龙湾”。取亚洲腾飞之巨龙之意,与“凤凰机场”遥相匹配。
  以上请示,妥否,请速批示。
  三亚市人民政府
  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三日
  附2:关于亚龙湾(牙龙湾)旅游开发区风景点命名
  (由于原报告未查阅到,编辑同志特意嘱托说一说关于亚龙湾旅游区命名问题。恭敬不如从命,我简单介绍几句)
  我1986年来三亚时,发现地图上以及若干文字记录上,都记载着“牙笼湾”或“牙龙湾”的字样。实地考察发现,那是一处风景绝佳、具有世界级旅游胜地前景的地方之后,我深感这个名字不尽人意。“牙龙”有小精灵、小鬼、小妖怪等不利联想,不如趁此尚未向海内外推出之际,先把名字改好,以免将来以讹传讹,殃及发展潜力。至于改名,就顺着原来的发音,就势改称亚龙湾——寓意亚洲之龙、三亚之龙,既比较大气,改起来也不显得刻意,且并不费事。
  于是我就顺手给市委、市政府打了一个报告,并且很快被批准,我们旅游局此后所使用的宣传材料中,都使用“亚龙湾”的名字。这事本来顺理成章,也说不上什么创意。
  但没想到这件事也遇到很大波折。
  据说当时一位副省长严厉批评道:地名可以随便改么?要报经地名办审批的!于是在1986年到1992年的六年里,很多文件和地图上仍坚持使用“牙龙湾”的名字。
  这位副省长说的程序也许没错,但思路因循守旧,没把地区发展的最大利益放在重要位置来考虑。把一些简单的问题,非要复杂化,反映了那时观念改变的难度。
  到了1992年,三亚市开发已经如火如荼,牙龙湾改名又被提上日程。最终方案还是同意改为亚龙湾。负责这项工作的陈小鲁先生还特地找到朱书记,又找到我,对这一段历史写了几份证明材料。
  事情虽然不大,但走了历史弯路,而且只是为了一点观念差异,很不值得。
  此外那时我在海口还对秀英区、秀英港的命名表达过意见:
  秀英得名于“秀英炮台”,这炮台是上世纪20年代广东军阀陈济棠所建,用了他的小老婆的名字命名。因此早日改一个也属必要。但这件事比较复杂,后来不再提起。
  张参
  2010年8月回忆
  三、为什么改“嗡瓮坡”为“凤凰坡”?
  地名是地理要素的名称,定位的符号,指向的工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地名蕴藏着历史文化,承载着时代风情及历史人文特色。他不仅仅是人们在口头上的称谓,而更多的是反映某些历史或者文化的渊源、形象和品位。从我的亲身经历,我能体会到,一些低俗或出格的地名,很有可能影响到一项大事业的成败或整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的兴衰。
  在赵紫阳总理未去视察:“嗡瓮坡”之前,我早就有了“凤凰”的完美构想,以实现“东龙西凤”的城市发展布局。
  现在回想起来,我认为平生最得意的是陪赵紫阳总理视察凤凰机场选址时的“改名”一事。
  现在的凤凰机场,原来的地名叫嗡瓮坡。“嗡瓮”是一种癞蛤蟆叫的声音。名字不仅不雅而且叫起来也很难听。我想,用这种很俗、而且是俗不可耐的动物叫声作为地方名称,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在平常农村叫叫无妨,但要作为国际机场之名并且是回答总理的询问,其分量可以说是“一字千金”了。好在海南话“嗡瓮坡”与“凤凰坡”同音,当面对总理十分关切的询问,在不能用原“嗡瓮”坡回答总理的情况下,我当即决定用普通话“凤凰坡”回答总理。我未想到的是,用凤凰之名正合总理心意,凤凰之名可填补总理“我国飞在国际航线上的飞机的标志就是凤凰,可是全国有那么多机场,却没有一个机场叫凤凰机场”之遗憾,并由此引起了总理修建凤凰机场的兴趣和决心:“凤凰坡,这个名字好,地方也好,平展展的。真是巧啊!……好,我就采纳你朱书记的建议,新建凤凰国际机场!不久的将来,凤凰就从这里起飞!”
  一是改掉“嗡瓮坡”这个不雅地名,二是“凤凰”与“亚龙”在三亚市形成“东龙西凤”的城市格局。这正是我为什么改“嗡瓮坡”为“凤凰坡”的真正原因。

知识出处

三亚情

《三亚情》

出版者:海南出版社

本书是首任三亚市委书记朱家仁的回忆录。书中以峥嵘岁月、和谐家庭、满腔热忱、呼龙唤凤、情系三亚、力铸忠诚、德润留馨、“三改”地名、未圆的缺憾和操守品德十章内容,记述了他的心路历程尤其是他在担任三亚市委书记期间的经历。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