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音乐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月亮雨》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4002
颗粒名称: 诗歌的音乐美
分类号: I267
页数: 4
页码: 234-237
摘要: 本文旨在强调诗歌的音乐美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文章介绍了诗歌音乐美的起源历史、音韵回环、回味无穷,以及正确理解和处理好诗歌语言的高低和轻重、节奏的缓慢与急促、声律的整齐与参差几个关系。同时,提倡尊重、服从民族审美趣味。最后,通过作者的创作经验,强调要充分利用古诗词和民歌的传统,学习和变通,而不是盲目模仿。
关键词: 诗歌音乐 诗歌创作

内容

近年来,诗歌似乎不大景气。但写诗的人仍有不少。在我们收阅的来稿中,多数是新诗,而作者大都是初学写诗的年轻人。他们的作品存在着种种毛病,其中一种就是不注意或不重视诗的音乐美,常把“诗”写成了分行排列的散文。本文拟谈谈这个问题,以供学诗者参考。
  诗歌的音乐美,是它有别于其余文学品种的特征之一。在古代,它同音乐、舞蹈是连在一起的。究其源头,又可追溯到原始的劳动号子。不管诗歌后来如何分支别派、种类繁多,都继承着它的老祖宗——劳动号子的“血统”,那就是强烈的音乐性。这一特性,要求诗的语言必须有鲜明的节奏、铿锵的音调与和谐的声律,造成音韵的回环,使诗意表述得更为完美,让感情的抒发更加酣畅淋漓,从而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或快感。德国大诗人歌德说:“……音律和形式可以随不同方面和不同景致而变化多端,不拘一格,用这种办法可以把整体描绘得晶莹透澈。”(《歌德谈话录》,12页)。可见,诗歌音律的重要作用是不应忽略的。
  自诗歌诞生以来,诗人们为了增强它的音乐性,曾创造了种种优美的诗歌格律。中国唐代的律诗、绝句,以及宋词、元曲;古希腊的英雄史诗,印度的“颂体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等,在平仄、音步或句式、行数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与此相对应的自由体诗,虽然可以不受格律的约束,但并不等于可以不讲究音乐美。古人锤字炼句,除了要提高字句的准确程度外,还考虑到使它们读来能朗朗上口。现代的自由诗甚至可以不押韵,却也需顾及诗句内部的音乐律动,使句子具有更强的可吟性。而做到了这一点,亦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诗意的一些不足。
  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富于音乐美呢?我认为:无非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语言音调的高低和轻重、节奏的缓慢与急促、声律的整齐与参差这样几个关系。古人作诗,忌犯“孤平”;我们写白话诗,也总不能把太多的仄声或平声字叠在一起,总要有高有低,有轻有重,并且错落有致,念起来才好听。节奏则要疾徐有度,急缓相彰,使之既有变化,又可配合感情的抒发。至于整齐和参差的关系,我们的祖宗老早就注意到了。唐代的律诗,看起来整齐,但平仄与对仗的规定是参差的。比如它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而其余四句均不需对仗.这便是整齐中有不整齐。写作新诗,亦应如是。即使一首诗中每句话的字数、音步可以一样,也应使构成每个音步的字数有所变化,以在整齐中求得参差。否则,就会显得呆板。
  追求诗歌的音乐性,还需了解、尊重和服从我们民族的审美趣味。汉语有自己的规律和发音特点,汉语的诗律即由此产生,有着自己的特色。比如汉族的民歌和古诗多押尾韵,但其他民族却未必这样。俄罗斯的民谣就根本不押韵,仅通过重音和轻音排列组合成各种节奏(音步)。俄国大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长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采用的也是此类写法。这很符合他那个民族的审美观点,但我们却不宜以上述形式来写诗。汉语新诗的音律,必须继承我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传统。因此,我们在学习古诗与民歌的时候,应把钻研它们的音律作为一项内容。外国诗歌的音律,亦可借鉴。但需消化,为我所用,而不应盲目模仿。
  笔者不才,写诗不多,也没有什么能使自己满意的作品。但在写作的时候,我对诗句的节奏和音律,倒还是比较讲究的。我尝试写过一些“新格律诗”;如《云山恋》(载《天涯》1980年二期),隔行押尾韵,每句诗四个音步,都以双音收尾。除散文诗而外,作其他诗均力求用响亮的平声字押韵,而且阴平韵和阳平韵交错使用。非韵句则均以仄声字为尾音。每句诗都力求平仄参差,特别是句中与句末更要讲究字音的轻重搭配。除特殊情况外,句子还要避免相继使用一连串的同音或重音字收尾,而尽量使句尾音能高低交错。……凡此种种,都是我从古典诗词和民歌(主要是海南崖州民歌)那儿学习、变通过来的。当然,拙作有些诗句未必尽合上述音律,那是为着使内容不致受到妨害的缘故。
  诗歌的音律,是诗歌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内容服务的。一首诗的成败得失,关键当然不在形式,而在内容。因此,作诗主要地应在意境开拓和思想内涵上下功夫。忽略了这一点而片面去追求音乐美,就会陷入形式主义。但无视形式、音律对内容的反作用,也是不对的。要熟练地掌握和驾驭诗歌的形式和音律,仍需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学习与实践。但对初学写诗的人来说,先懂得一点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在诗艺探索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却是很有必要的。
  1985年1月12日于《海南日报》社

知识出处

月亮雨

《月亮雨》

出版者:广东旅游出版社

本书讲述作者与散文家跃虎的交情,以及对其散文集《月亮雨》的评价。跃虎生长在海南岛,曾经经历贫穷和困难。他秉承着乡土文学的精神,将其深厚的亲情和乡恋融入了自己的散文中。作者认为,跃虎的散文以其情真意切、具有哲理性、充满爱国主义和爱乡主义等特点,展示了中国传统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精神。尽管跃虎工作繁忙,但他依然能够在夜间精心创作,展现了对文学的执着和追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