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锣与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黎族文化溯源》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722
颗粒名称: 铜锣与传说
分类号: K288.1
页数: 3
页码: 109-1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黎族爱铜锣,多用于宗教仪式和庆典,其中“蛙锣”价值昂贵。黎族民间有关于铜锣的传说,认为铜锣声越响,雨就下得越大,铜锣成了黎族先民呼天唤地的珍宝。现今,在黎族社会里,锣的价值虽然降低,但是黎族爱锣的习俗仍然不变,他们常常以锣声表示他们的追求和欢乐,表达他们的虔诚和希望。
关键词: 黎族 铜锣 宗教仪式

内容

经常跟黎家打交道的人,都会发现他们特别爱好铜锣,无论是办红白喜事,还是搞宗教活动;无论是庆丰收,还是欢度传统的节日“三月三”;黎家都以锣声来表示“祝福”“吉祥”、“驱赶鬼神”
  其实,黎家俗好铜锣,早在清朝张庆长的《黎岐记闻》中已记载:黎家“俗好铜锣、小者为钲,亦锣类也,有余家购而藏之以为世珍;大抵旧藏者佳,新制不及,其值或抵一牛或数牛,或有抵数十牛者,则益宝贵之。藏铜锣多而佳者为大家……”。黎家使用的铜锣分两种,一种是冷锻而成的青铜锣,形体较大,敲打时声如洪种,这种锣多从汉人手中购买,用于举行宗教仪式或庆典。另一种形体较小,青铜铸成,声音清响,被称为钲,锣沿铸有小青蛙作挂耳。锣面上铸着二龙争珠的花纹。这种锣最贵重,文献上称之为“蛙锣”,群众称之为“宝锣”。“蛙锣”非黎家所制,多属出土文物或用牛与汉人交换而得,文献资料上就有“豪强之家以数十牛易一锣者”的记载。解放前,黎族就以蛙锣多少做为富贵的标志。正因为“蛙锣”是宝锣,所以,他们珍藏的办法也奇特;通常用格木顶着锣沿,将其秘密埋在村外的地下,或藏在附近山上的石洞里。也有密藏在家里的,但为数极少。另外,有这种锣的家长还有这样的规矩,逢年过节他们都得将密藏的蛙锣取出来,用黎家自己熬的糯米酒洗刷宝锣,以表吉祥。特别是合亩时期的亩头,逢年过节他们都会拿出更多的酒来洗刷蛙锣,然后将洗锣的所谓“福魂酒”与自己的家属和庙众一起畅饮。
  为什么黎家对锣有着如此特殊的情感?这跟流传于黎族民间的关于锣的传说有关。相传远古时候,海南岛的七指岭下居住着一黎人,只有母子俩人,母亲勤劳、善良、孩子朴实、孝顺,方圆百里无人不赞扬。一天母亲突然看见从天上飘下来一群姑娘,她们就在七指岭旁的小溪里嬉游,母亲想要是能挑到一个给孩子当媳妇那有多好!于是她偷偷地躲在小溪旁窥视,并拿一套姑娘服藏起来,太阳快下山了,姑娘赶紧穿好衣服翩翩起舞,向天上飞去,唯独七仙女找不到衣裳。此时,母亲将自己织的一套〓裙给姑娘送去,带她回家里住宿。七仙女到家里见到小伙子,原来是她在天庭时早已关注的意中人,他们两一厢情愿、结为夫妻。后来生了一个孩子。可是,不久天大旱、黎山上的树木枯死,小溪干涸,许多黎民因喝不上水而活活死去。面对天灾,母子俩为黎民四处寻找水源。仙女目睹惨景,更加焦急。一天,她突然在屋梁上发现了自己的仙衣,为了挽救黎民,她不顾一切飞上天堂。当天即时雷雨大作,及时雨洒遍黎山。黎民欢欣鼓舞、挥泪相告。但是,母亲发现仙衣不见了,她知道媳妇已经走了,望着摇蓝里的孩子伤心流泪。他的儿子回来知道真情后,立即背上孩子追赶出门,他们一直追到天堂上。天庭如花似锦、鼓乐升腾。他们东找西寻,好不容易找到了仙女,可是她的仙衣已被皇母娘娘没收了,她无法再回到人间,只好忠实地守在天堂敲锣,给人间降雨,她敲的锣声越响,雨就下得越大。离别时仙女送给他们一面铸有青蛙的铜锣,告诉他碰到天灾时如何敲锣。回到人间后,此事便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从此,铜锣就成了黎族先民呼天唤地的珍宝。后来,黎民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又发现雨天青蛙鸣,于是,他们就把青蛙看成是风调雨顺,吉祥幸福的象征。
  现今,在黎族社会里,锣的价值虽然没有象以前那么昂贵,但是,黎族爱锣的习俗仍然不变,他们常常以锣声表示他们的追求和欢乐,表达他们的虔诚和希望。

知识出处

黎族文化溯源

《黎族文化溯源》

出版者:中山大学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邢植朝《黎族文化溯源》这本书既从各个侧面介绍和探究了黎族文化的源流和状况,又娓娓动听地描述了各种对更多读者来说是闻所未闻的风俗世情,把学术性、趣味性、通俗性融于一炉,适应了各个层次读者的要求。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岛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