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清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52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清代
分类号: K296.63
页数: 33
页码: 75-107
摘要: 本节主要记述了清代崖洲(今三亚)的物产发展情况。
关键词: 崖州 物产 海棠湾

内容

一、物产(一)
  《光绪崖州志》卷三舆地志三
  物产
  谷类蔬类花类果类草类竹藤类香类木类
  谷类
  州属水田一年二熟,旱田一年一熟。稻有粳、糯二种。粳曰赤黏,曰黄黏,曰白黏,曰七黏、老鼠黏、广东黏、安南黏、香粳,曰早稻,四月种,六十日熟。曰花心、山猪班、牛粳、小熟黏,宜高田。曰早稻亦曰坡黏,宜高田及坡园。四月种,月熟。最耐曝。曰山稻,类甚多,最美者名九里香。宜山林燔材积灰而播种,不加灌溉,自然秀实。黎人种之。曰大白,曰小白,宜深田。曰大粒秫、光头秫,宜水田。五月种,十一月熟。曰黄麖稻,一名二春谷,宜水田。一树两获,麖鹿不食。黎人多种之。曰苞谷。白米,无芒。熟时亦含苞。宜山田,三亚有之。糯曰羊尾糯、贝核糯、光头糯、牛脚糯、黄箕糯、黑芒糯、猪血糯、黑糯、其黑如墨,性软,蒸可疗咳嗽。山稻糯、以上皆六月种,十月熟。小熟糯。正月种,四月熟。
  黍之类二,曰金黍一名黄黍、牛黍。
  稷之类一,曰鸭脚。宜酿酒。
  麦之类三,曰小麦,米细如芝麻而园,性极柔。曰荞麦,曰高粱麦。
  菽之类多,总名为豆。曰八月豆、九月豆,有红白乌三种。八九月熟,穷民每以代粮。种者最多。曰长带豆,长一尺,大如箸,皮仁俱软,二三月生。曰红花豆、白花豆,蔓延棚上,形扁,长三四寸,食连皮。曰黑茶豆、黄茶豆,宜为豉酱,最补虚。曰绿豆、柳豆,枝叶如柳,可治痘疹。曰扁豆,性最涩,可止泻。曰面豆、苗豆、荷包豆、刀柄豆、壳如刀鞘,黎村多有。炊饭豆。色肉皆紫黑,有粉,香甜。可参米蒸饭,或煎汤。
  此五谷之大凡也。各州县大同小异,惟耕获之时不同。
  芝麻,有白黑二种,黑者气极香。一名为藤宏。见《玉篇》。俗名油麻:
  薏苡米,一名珍珠米。能消湿,利水。酿酒尤甜。
  芋,有水陆二种。水芋,土人每剥其茎而腌之,以为菜。薯亦可食。陆之类曰面芋、鸡芋、东芋。其余芋种最多,亦号大米。苏过常以作玉糁羹。客语名为乌子薯。三亚等处种之。
  番薯,种来自南夷。延蔓易生,割其藤而种之。实大如拳,如瓯。有岭头薯、紫色,多粉。白薯、红薯、面薯、鸡薯、黄心薯诸种。土人每切片晒干,捣粉,名曰薯粮。或磨为面粉,白如雪,食之最滑。东坡《志林》云:“海南以著为粮,几米之十六。”嵇含《南方草木状》云:“食之,寿多至百余岁。”土人常以酿酒。
  薯蓣,有大叶小叶二种。小叶蓣,俗名鸡卵薯,亦曰甜薯。藤细,有刺,叶圆。薯生累累,每一本或一二十不。皮有细毛,形如鸡子。大叶蓣,俗名曰蔓薯。形似山药。有猪血蔓、牛脚蔓、皮色灰黑,长四五尺。掘取留根,来年复生。牛蹄蔓。种三年始收,重五六斤。又有木棉薯,茎叶酷类木棉树,根入地成薯,亦细粉可食。
  蓲薯,种来三亚客家。叶似荷蓏。生根下,与各薯同。
  山药,俗名山薯,生于山中。入土极深,形似蔓。
  南椰,精液、形色、气味皆类藕蕨粉。《本草》以为莎木面,可以解热,可以治痢。
  芡,《说文》:“鸡头也。”叶似荷而大。实有芒刺,其中如米,可以度饥。
  以上诸条非谷也。土人每以为粮,故附载之。
  蔬类
  蕹菜,如落葵而小,性冷,味甘。冶葛有大毒,以蕹汁滴其苗,即萎。世传魏武能啖冶葛至一尺,云先食此菜。《草木状》又名蓊草。虽有解毒之功,然能损目。郝《通志》
  藤菜,一名落葵,又名紫豆。蔓生,叶柔滑可食。东坡诗曰:“可以敌莼羹。”《府志》
  琼菜,一名琼芝,一名石花菜。《府志》有水陆二种。弃叶取茎,炒食,气尤香。
  石发葵,出海石上,纤长如丝缕。《虞衡志》土人谓之海菜,又云头发菜。稍粗短者曰海粉,俗名海花。
  茄,隋炀帝名为昆仑紫瓜。又白色者为银茄。黄山谷诗云:“珍蔬长带色胜银。”《草木状》云:“种茄有宿根三五年者,渐长成树。”《府志》
  荇菜,一名接余。根生于水底,茎如钗股,上青下白。叶紫,圆径半寸,浮在水面。
  《诗集传》
  生菜,似莴苣,可卷肉饼。俗名包饭菜。
  苋菜,俗名旱菜。又有刺苋、红苋二种。食忌鳖。
  白花菜,茎紫,生荒园里。花白,味香,宜腌酸食。杨贵妃因高力士进之,称美。自此始著名。
  芥菜,一名诸葛菜。诸葛军中种之,故名。叶大,味微苦。土人腌之为酸菜。子名曰白芥子,可疗病。
  艾菜,叶类艾,有微香。同鲜鱼炮汤,味最甘脆。
  菘菜,一名白菜。叶大,茎扁,而味淡。
  江门白菜,种来自江门。茎抽片片,如白玉。茎多,叶少,性最甜脆。来自潮州者,名潮州白。
  油菜,即芸苔菜。叶光腻如油,质柔,味厚。
  鹿耳菜,生旷野沙地。花黄如菊。土人取叶,去毛,羹食。又一种生水中,叶薄而大,亦名鹿耳。
  鸡菜,最易生。取其叶炒鸡,尤香滑。俗名炒鸡菜。
  枸杞菜,丛生,蔓延。叶煮猪肝食益人,明目。子色红,味甘,入药材。
  芫荽,俗名元香。茎叶细小,气最辛香。用佐杂俎。宜生食。
  田艾,叶似艾而小,生田塍。叶白,背有细氄。俗于元宵采取,拌米粉蒸食,谓可免疮疥。
  甜菌,初雨后生田坡平林间,味极甘脆。逾时即萎,萎者不可食。客语曰菇。
  木耳,生桑树者治痢,生火殃树者治泻,生梅树者治腹痛。生朽木者谓之干菇。《府志》
  姜,气味辛香。夏种,冬挖,可常食。又有高良姜,宋时振州定为土贡。又有山姜,野生,取嫩芽腌之,甚可口。又有黄姜,肉红,气味皆逊于姜。
  萝卜,大如瓶盎,色白。生食则辣,熟食则甜。切片曝干,或切细丝,或囫囵用盐腌之,味皆佳。叶宜腌酸菜。
  辣椒,多种。有灯笼样、牛角样。小如米粒者,味尤辛烈。可避寒气。
  葱,《尔雅》谓之山蒜。叶外直而中通。
  韭菜,扁如钗股。忌同牛肉煮食。子治遗症。《府志》
  蒜,叶似韭而稍长大。气味香辣,燔炙用之。子更佳。
  笋,出山竹居多。馀则凤尾竹、甜竹、麻竹,皆甘脆,可充馔。
  钱簪菜,蔓生田垄。叶圆如钱,味苦凉。可治暍病。
  冬瓜,皮灰白,有细毛。摘出可耐数月。贾思勰云,冬瓜十月种者,结瓜肥好,胜于春种。冬瓜或因此名。又有蒲瓜,似冬瓜而皮滑无毛,味亦同。
  苦瓜,一名癞瓜。长六七寸,皮上痱如癞。味苦,微香,土人嗜之。又一种野苦瓜,圆小,形似荔枝,熟则色红,故广府名为锦荔枝。参阮《通志》。
  逢生果,俗名番瓜。干直上,有节,无枝,折则分枝。每一叶抽蕊一朵,朵结数瓜。肉白,皮青。掐之,汁随指出。成熟,红烂,甜如水柿。粗干有嫩肉,如萝卜。别名万果。花而不实者为雄番瓜。实可治吐血,然极难得。
  丝瓜,皮上有浅棱,隐含细丝。长止三四寸。痘出不快,用近土之藤五寸,煅存性,入朱砂研末,蜜水调服,甚妙。实火者方宜。
  水瓜,圆径寸,长八九寸,性凉。烹熟,更松软如瓤。嫩时可食,老则皮硬无味。《府志》
  瓠芦,有长柄、细腰二种。黎峒产者大如五斗器。嫩者煮食,老者皮成格,可为器用。《府志》
  甜瓜,一名生瓜。长数寸。青皮,斑点。更有淡黄者。煮食、生腌皆可充馔。
  金瓜,大如斗。有椭、圆两种。肉瓤纯黄如金,味微甜。四季产者名四季瓜。
  西瓜,一名镇心瓜。瓤有红、黄、白三种。生啖解渴。仁可充宴,红者尤佳。
  葛薯,蔓生。叶类刺桐,薯如薯蓣。肉白,味清。剥皮,生熟皆可食。子含五六核,煎醋可治疥癫,炙食则杀人。
  花类
  芝兰,丛生。叶似韭蒜,而色深青过之。花淡黄,夹有紫丝。一枝缀数朵,每朵四瓣。香最清,可远闻,不宜近嗅。种来自广府。画家多本此。
  赛兰,白沙诗:“南有赛兰花,名花人未识。”一名鸡爪兰,高二三尺。茎有节,节有枝,枝叶纷披,弱不禁风,种者以小竹卫之。花白色,有点,作穗如麦粒。每穗分数丫,每丫缀粒数点,如珍珠,俗名珍珠兰。丫如鸡爪,故名鸡爪兰。香极清。
  菊,有黄、白、红,紫、金五色。东坡云:“海南气候不常,十月初菊花始开,不须以重阳为断。”《府志》
  茉莉花,有大小朵二种,小者香愈于大。丛生,蔓延。有宝珠、十叶、重台诸种。宜六月六日种。重台者,香似黄檀,味甚厚。
  素馨,较茉莉为大,香最芳烈。闺阁晚妆,摘其蓓蕾.以彩丝穿花心,绕髻为饰。在髻上盛开,见月益光,得人益馥。竞夕氤氲,萎有余香。隆冬花少,曰雪花。夏月花多,曰琼英。儿女以花蒸油取液,为面脂头泽,谓能长发润肌。章隐诗:“钿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王阮亭诗:“夜半发香人梦醒,银丝开遍素馨花。”参《粤东笔记》。
  刺桐花,本高数丈,大者六七围。老树皮多瘿瘤磈礧,枝有微刺。木可备火药炭。花正红色。叶落花生,花开叶出。二三月盛开。落地三四日,其色不减。斩其枝种之,雨至即生。
  木芙蓉,一名拒霜。叶大而花甚红,一名醉芙蓉。开时其色数易,早白,午浅红,暮深红。崖之芙蓉种于盆者,叶小,似酸梅豆,甚芳馥而无花。可治一切痛疽恶疮。取叶捣敷,肿痛立消。
  木棉花,有二种。一木可合抱,高可数丈。正月发蕾,二三月开,深红色,望之如华灯烧空。结子如芭蕉,老则折裂,有絮茸茸,黎人取以作衣被。一则今之吉贝,高仅数尺。四月种,秋后即生花结子。壳内藏三四房。壳老房开,有绵吐出,白如雪。纺织为布,曰吉贝布。卢多逊《水南风景》诗“山下小园收吉贝”是也。
  凤仙花,一名金凤。叶长而柔,有锯齿。丫间作花,状如飞禽,有红、白、紫、碧数色。妇女以花色染指甲,故亦称指甲花。《府志》
  木槿,一名蕣,一名朝开暮落花。木高五六尺,叶繁密如桑。花大如蜀葵,有蕊一条出花外,缀金屑,日光所烁,疑若焰。生一枝之上,日开数百朵。有深红、粉红、白色、单叶、干叶之殊。《府志》
  百日红,花开百日不谢。《府志》
  芦鼓花,叶长二尺余,中边皆刺,可以织席。花初出如榔苞,色白,气香。雌者结子。土人每端午节取以浸水,诘朝取水澡浴,谓免疮疥。枯干上生红菌,可治血痢。
  栀子,俗呼黄箕。地种者双瓣,惟生水边者单瓣,结子。
  鸡冠花,红色。开时状类鸡冠,故名。
  旋覆花,即野菊。花稍小于黄菊。其花黄、白各半。
  老来红,即老少年。又名暮年娇。《府志》
  葵花,有蜀葵、秋葵二种。花大如碗,心每向日。
  刺梅,茎多刺,叶疏。花四瓣,深红而小,中含金色。四季皆开。
  蔷薇,一名刺红,一名牛勒藤。丛生。茎青,多刺。色或白,或紫,或黄。连春接夏,清馥可人。《府志》
  米碎花,高丈许。花有粒无瓣,细如碎米。色黄,香甚浓烈。疑即细米花。
  杨柳花,茎直而柔,叶垂缕缕,婀娜多姿。白乐天诗所谓“杨柳小蛮腰”是也。花细如粒,每枝数十蕊,或红,或白,或蓝,其色历乱不一。
  金钱花,秋开,黄色,朵如钱。日开夜落,又名夜落金钱。梁大同中进自外国,今到处有之。又有银钱一种,七月开花。《群芳谱》
  四季花,一名红花。高数尺,花叶甚茂。有殷红、淡红二色。大如毯。四季常开不断。
  红豆蔻花,丛生,叶瘦如碧芦。春末,先抽一干,有大箨包之。箨解花见,一穗数十蕊。淡红鲜妍,重则下垂如葡萄,又如火齐瓔珞及剪彩鸾枝之状。此花无实,不与草豆蔻同种。每蕊心有两瓣相并,词人托兴,曰比目连理云。《虞衡志》
  公石榴,高数尺。花叶皆类石榴。色深红。用以渍酒,有微香。但石榴结子,渠不结子为异耳。
  笛兰,叶抽簇簇,如蒜而大。其花似笛。元旦花开,色红者名报喜兰。立夏及五月花开,粉黄色,气芳。形如蚨蝶者,疑即蝶瓣兰。亦有四季开者。
  风兰,一名吊兰。花长三四寸,白色,中有红点。从叶上抽出,作双朵。一叶一花,一枝数十朵。多生土檀树上,不着水土,自然繁茂。香亦清。立春之前盛开。
  夜来香,蔓生。蓓蕾数朵成簇,日入始开。花五瓣,淡黄色。其香以夜,亦如素馨。土人以为青色茉莉。《府志》
  核桃,高数尺,叶尖长。每当腊残,叶尽落。来春生花,白满树。生子如桃而小,核大肉薄,不堪食。
  莲花,叶圆大,深碧。茎中通外直,高出水面,望之蔚然。花红白两种。子逊于建莲。宋李光《游儋清水池》云:“海南莲花与菊梅相接,叶小而清香可爱。”
  果类
  荔枝,高五六丈,如桂树。叶绿蓬蓬,冬夏荣茂,青华朱实。实大如鸡子,肉自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酸者。夏至时翕然俱红,则可食也。《草木状》东坡诗:“海山仙人绛罗繻,红纱中罩白玉肤。”又云:“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可想见其妙。按荔枝有山荔、水荔二种。山荔以挂绿为上,水荔以黑叶为上。荔枝无接本。龙眼无接则不实;花头十汰七八,子乃甜而大。荔枝花头不可汰。谚曰:“荔枝惜花,龙眼惜子。”又曰:“荔枝十花一子,龙眼一花十子。”今崖城所种肉略厚,而出于黎山者则核大而多酸矣。参阮《通志》。
  龙眼,如荔枝,枝叶稍小。壳老黄色,形圆如弹丸。核如木梡子。肉白而带浆,其甘如蜜。一朵五六十颗,作穗如葡萄然。荔枝过,则龙眼熟,故谓之荔奴。《草木状》
  芭蕉,叶极大,四季不凋。一年一实,一树一获。中抽紫包数尺,簇簇下垂。大包者一包九梳、十梳,每梳十数子,长五寸许。剥皮取肉,松软甘香。又有牛蕉、鸡蕉、山蕉三种,味逊。
  槟榔,直干无枝。树似椰而小,叶生木巅,房从叶中出。一房百数,状如鸡子。房苞名大腹皮。花有清香。取其子合扶留叶涂灰食之,辟瘴,消食。俗最重,婚姻交接,必以为礼。初嚼,味甘而带辣,面发红。东坡食槟榔诗:“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
  乌榄,生黎山,一名木威子。黎人取其肉腌为殖,名曰榄豉,色如玫瑰。又可榨油,调食,点灯。《酉阳杂俎》云:“珠崖橄榄,枝南向者为橄榄,东向者为木威。”按《广州记》云:“木威生岭南山谷中,高丈余,子如橄榄。”是乌榄与橄榄,明分二种矣。参《府志》。
  羊柑子,即余甘子,味类橄榄。
  黎檬子,如大梅,复似小橘。味极酸。《府志》州西谓之鸡屎橘。
  檬果,广府名芒果。树高丈余,子极繁,大如鸭蛋。生酸,熟甜。剖而食之,中有大核。《广州志》称能解船晕,海舶每兼金购之。
  番荔枝,一名番薜荔。实大于拳,外皮礧砢,中含乌核数十。肉白,熟软而甜,味似芭蕉。
  黄皮果,大似龙眼,又名金弹子。熟则皮黄,有微毛。瓤白如肪,中有绿核数枚。味,生酸而熟甜。《通志》
  乌木果,形如雄鸡内肾。皮乌,肉微红。核大,味甜。食之爽口而染舌。亦似枣。《通志》
  波罗蜜,大如冬瓜。外肤礧砢如锯齿,丰下而锐上。生时削其皮,和菜为羹而食之,味极甘。生大干上,夏熟。《虞衡志》按梁时西域达奚司空携子二枚,栽于南海庙前,自后即盛。实生枝间,其大如斗。如不实,即以刀斫树皮,白乳涌出,实旋结。有结于地中者,闻香始知,较枝干所结尤美。一实有百余包,每包有一核,大如栗,可煨食。明宣德间,曾以充贡。果之大而美者,此与椰而已。参《广州志》。
  橘柚,树多刺。小者为橘,大者为柚。初生皮绿,熟则皮黄,气香。柚有红囊、白囊之分。生者多酸,熟者多甜。皮陈久者,人药最佳。
  益智子,味辛,可下酒,及作粽食。晋卢循遗刘裕益智粽,即此也。李时珍曰: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与龙眼名“益智”同义。东坡记云:海南产益智,花实皆长穗,而分为三节。观其上中下节以候早中晚禾之丰凶。因其知岁而名。《府志》
  杨桃,高丈余。花开,瓣瓣结子,缘干而生。果分数棱,中含扁样小核。有甜酸二种。甜者味清,酸者可为馔。
  佛手柑,木如朱栾。叶尖长,枝间有刺。实类人掌,香最清。
  香橼,橘类。形如瓜,俗名木瓜。皮如橙,生青,熟黄。土人重之。极芬芳。肉甚厚,自如芦菔。《草木状》
  胭脂子,迈语勾兰。核状类桃,味酸甜,汁可染朱。配鱼蒸,可充馔。
  山石榴,皮生青而熟黄,瓤生白而熟红。中有细仁粒粒。味甘而气香。取其叶或嫩子捣汁饮之,可止泻。
  落花生,一名地豆。蔓生,花黄色。藤着地即生。荚状如赤豆,长寸许。壳多绉纹,中有红衣包仁,或三或四。生熟皆可食,榨油最佳。《府志》
  甘蔗,有节而肉白,长五六尺。佳者渣软如绵,味极甘清。有蜡蔗、紫蔗、马鞭蔗。客语名芒蔗。土人用石绞榨其浆,以煮糖。通琼以崖为上,而崖以中区为美。
  石榴,株高五六尺,叶尖,长寸许。一朵数蕊,花开六瓣,深红烂漫,四时不断。絮落成果,如拳,如碗。熟后,满树丹实,最为雅观,人家每喜种以供赏玩。
  山枣,形如枣,而核特大,酸中有甜。
  个买子,客语名胶宝子。高四五尺,丛生。子似橄榄,壳坚。煮熟,打开,取仁食之,品颇佳。藤皮,可为麻。嫩梢,治风眼。疑即苦荬之讹。
  炭紫果,客语名赤栏,似葡萄子。树有刺,嫩枝刺尤锐。皮红肉黄,内有细子,味甜适口。嫩叶可治金疮。
  山班菽,一名真祭。叶长大,背有细绒。子似山樠,三月熟。根磨水,可治汤火。
  黑蛇子,叶似蒌而小,有茸毛。干黑,性软。子似倒捻子,尾尖黑,茸毛类叶。中有仁数粒,嚼之皮脆仁甘。
  枇杷,似冬叶,子成瓣附干生,大如钮扣,味酸。嫩蕊可食,宜炮鲜鱼。
  酸梅,一名酸豆。其树大者五六围,高数丈。花开簇簇,一簇十数蕊,色微黄。子长而弯,中有数核。肉最酸,熟微甜。可腌为酱。
  鸡头子,状类鸡头,故名。壳坚,打开肉自如芋。生于山树,非鸡头莲也。其材紫红色,似荔枝,最坚。
  柑,橘属,柑大而橘小,滋味甘美。有黄者、赪者。赪者谓之壶柑。《草木状》
  橙,似柑,皮稍厚。树不甚类橘,亦有刺。实大者如拳,颇似朱栾。经霜早熟,色黄,皮厚,香气馥郁。《事类合璧》
  倒捻子,一名柿捻。丛生,叶如苦李。花似蜀葵,小而深紫。子如软柿,上有四叶。食者必捻其蒂,故曰倒捻子。《岭表录异》
  土檀,漫黄格黑。子似龙眼而大,内句圆核一颗。味甜,食多涎,割舌。有红黑二种,可供屋材。
  椰,树高五六丈,似槟榔。实大如升,外包粗皮。里壳圆坚,剖之瓤白如雪,厚半寸许。中空有浆数合,饮之类酒。东坡有《椰子酒赋》。壳可制为酒器。按州西地不宜椰,惟州东及诸黎村多有之。
  番卢鼓,叶长而紫,边有微刺,刮之成丝,可为葛布。子大如番瓜,皮如鳞甲,紫纹斑剥,芳香扑鼻,甜酸可口。
  黄山榴,客语名红腔。肉薄而核粗,小如珠,色红。每蒂数十颗,味极涩。
  草
  蒌名扶留,藤蔓依树。叶碧,味辛。食槟榔者,取叶合蚌灰同嚼,可辟瘴疠,去胸中恶气。《本草纲目》刘欣《交州记》云:扶留有三种。一名获留,其根香美。俗称山蒌。一名扶留,其藤味亦辛。一名南扶留,其叶青,味辛。皆同物而异名者也。
  接骨草,一名四季花。丛生园林中,高二三尺,茎绿有节,叶长尖,花白色。跌伤骨节,捣烂敷之,可以接骨。见《群芳谱》。《府志》
  凤尾草,生山涧中。叶长尺余,状类凤尾。芳馥异常,烹以为茶。可治呕血。
  蛇含草,一茎五叶,或七叶。治蛇伤、赤眼、风肿诸症。《异苑》云:有田父见一蛇伤,一蛇含草着疮上,经日,伤蛇乃去。田父因取草治蛇疮,皆效,遂名蛇含草。根名女青。《雀瓢别录》曰:即蛇含根也,生珠崖。《本草纲目》
  蓝草,有数种,曰蓼蓝、菘蓝、马蓝、吴蓝,皆可作靛染衣。又有木蓝,高三四尺,分枝布叶如槐。七月开淡红花,结子长寸许。与诸蓝异,而为靛则一。黎村多此种。军语名为茜。
  铁树,高数尺。果如老少年,花开如桂而不香。或云此树周甲子一开,开必以丁卯年,故有“铁树开花”之谚云。
  知风草,丛生藤蔓。土人视节知一年风候,每一节主一风,否则风信无定。
  山豆根,苗蔓如豆。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石鼠食其根。故岭南人捕鼠,取肠胃曝干,解热攻。《政和本草》
  金银花,一名忍冬。其花黄白相半,故名。凉血,解疮毒。洗饮皆宜。
  羊蹄草,一名秃菜。叶似波棱而无歧,可治秃疮。《小雅》“言采其蓫”,陆机注云:即今羊蹄草也。《府志》中蜈蚣毒,捣汁饮之,立解。
  马蹄刺,即蒺藜。叶如酸豆,子生三角,茎子皆刺。能治目翳,亦可洗疮。
  菖蒲,即昌阳,又名尧韭。东坡《志》谓凡草生石上,必须微土以附其根,惟石菖蒲濯去泥土,渍以清水,长年不枯。《府志》
  仙人掌,种墙头,可辟火灾。无叶,枝青嫩而扁厚,有刺。每层数枝,权桠而生,绝无可观。汁入目,令人失明。《杂记》
  蓖麻,茎或紫或青,叶大。子可为油,妇人取以泽发。因热癃闭,取其叶敷脐下,立愈。
  曼陀罗,一名闹阳。花开六瓣,结实礧砢。东坡诗“花发曼陀罗”是也。食之杀人。
  含羞草,叶如酸梅而细。以手拂之,则恧然尽偃,旋即复起。
  草决明,一名知暮草。朝开暮合。实如马蹄草,能明目。《府志》
  半夏,叶似芍药。根下重生,上大下小,皮黄肉白。《府志》
  小茴香,叶如丝发,味类八角。枝上青虫如蚕,取治小肠气。《府志》
  益母草,《本草》名茺蔚,用治胎产诸病。一名返魂丹。《儋州志》
  天门冬,叶似茴香,蔓生,有刺。《府志》
  过山龙,负墙生,无枝叶,节节相接。有三棱,棱如锯齿,每齿有短刺。尽处夏生花,
  大如盘,色白芬芳,夕开旦谢。取之煮食,略如金针,质滑味美。
  刘寄奴,俗名刀斧草。《府志》
  蓬虎根,树小,叶黄,根粗,味苦,可治喉症。
  地丁草,四时常有。花子随老絮飞落即生。俗名松子。
  夏枯草,叶似旋覆。春至开花作穗,五月初枯。
  寄生草,即茑萝。不藉于土,寄生树上。柚树及桑树生者,可治痰症。
  薄荷,《本草》可疗病,不宜食。
  门冬草,叶似莎草而长。四时不凋。根黄白色。有天冬、麦冬二种。形似连珠,又如礦、穬麦。天冬稍大而味苦。《府志》
  牛艾,生山麓间。叶粉白,细毛蒙茸。取嫩叶甑粉,气味香辣,可作冰片。
  艾,有二种。叶小,苗短。色白者良,出蕲州,谓之蕲艾。《府志》
  茅蓬,生山坡。叶长,茎细,上有微芒。土人割之,编以覆屋。
  墨草,治诸伤出血最效。
  酸草,叶分三棱,茎细而柔。生稻畦及墙边。味极酸,可解热。
  鹅不食草,状类酸草,生旱田。捣以黄糖,可止眼痛。
  鸡股草,生豆园中。叶如蒜韭,可充饥。
  鸭脚草,叶似鸭脚麦,可治泻。
  香茅,似茅而叶稍大,气甚香馥。即苞茅,古人用以缩酒。合药,可治风。根能止鼻血。
  三七,叶似菊艾而劲厚有歧尖,茎有赤棱。夏秋开黄花,蕊如金丝,盘纽可爱。根大如牛蒡,易生。冶金疮、血病、打跌诸伤,甚效。《本草》
  烟,一名思草。有二种,一叶大如芥菜,一叶尖而长。味厚气香,土人多吸之。
  鸡脚刺,叶中有刺。生子如真珠豆而红。用叶捣黄糖,治疗最效。
  冬叶,如芭蕉,以裹物,入土不坏。贴壁,能辟湿。又可擦象牙,令光泽。土人用以裹粽。
  香附,俗名猪母草薯。用童便泡之,可顺气。
  甘草,蔓生。叶类酸豆,子名相思豆。大如黄豆,色半红半黑,一蓓百数十粒。可以喂马,名马料豆。
  马齿苋,叶如马齿。有大小二种,味酸。小者人药。
  香草,即兰草。紫茎,素枝,赤节,绿叶。叶对节生,有细齿,气香。妇人取其叶浸油涂发。用为茶,可消渴。参《本草》。
  灯芯草,生水中。茎节大如箸。中有白绵,可点灯。
  车前,产于洼湿地。叶大而圆,上起细点。性能利水。
  山姜,与豆蔻花相似而微小。花生叶间,作穗如麦粒,嫩红色。土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腌以盐水,经冬如琥珀色,味辛香,为脍最佳。《府志》
  蒲葵,叶如棕榈而柔薄,可为笠。出黎山。
  猪笼草,俗名猴狲筒,产山泽间。叶对生而长,筒由叶尖带下,转朝天。上阔下窄,形如笛。口有盖,日闭夜开,上承露浆。取米入筒,和浆蒸熟,小儿食之,可治遗尿。
  鸡矢藤,叶类蔓薯。气最臭。用叶捣粉为汤,治咳嗽。薯治血痨,一名土参。
  麻,有青、红、白三种。白者为佳。
  灯笼草,叶类山苦瓜而小。结子如灯笼,可洗疥疮。
  蒲公英,俗名牛耳草。无茎,每株七八叶,高五六寸,大似牛耳,有绒。治疮毒。
  番木鳖,一名金鼓菜。叶大如掌,似苦瓜。子圆,大如拳,皮生细刺。仁、菜均治齿喉热痛。
  紫苏,背面紫色,气甚香,可入药。其不香者,多野苏,不堪用。《旧志》
  山茄,茎叶有刺。子如土檀,色黄,多小仁。去仁,泡过,可煮食。熟者浸酒,治痞块。
  落叶生茎,叶圆长,略如锯齿,每缺处有红点。落地便生,一红点即生一株。花垂累累如灯笼。叶舂烂,可消疮肿。
  鹧鸪茶,生黎山。五月采之,芳馥异常。可消食。
  酒饼树,枝生长刺,叶香,可为曲蘗。根叶并治风痰。
  擦癣草,似秧而短,茎微红,生沙田湿润处。揉烂擦癣,最效。
  莱菉菜,叶薄,似番薯而小。配赤肉煎汤,治牙痛。
  水萍,大者为浮萍,小者为紫藻,可饲猪。
  席草,生于水边,可织席。
  淡竹叶,似竹,多生水边,高五六寸。
  竹藤类
  观音竹,心实而不空,表里皆木质,而理有直纹。出南山岭。大不过寸。上竦无枝,寸寸有节。土人用为茅屋桷,久不蛀虫。
  竿子竹,端正坚厚,大仅如竿。土人取为茅屋桷。笋不可食。
  黄竹,一名界金竹,皮色黄。古诗云:“林上枝枝金琅玕,一丈二尺拂云端。”盖谓此。其竹小如拇指,可备钓竿笭箵之用。笋毒。
  苦竹,类茅而节高。茎宜编织。性寒,可作沥青。其根穿行山谷,延蔓成林。又名过山苦。
  山竹,一名涩勒,即刺竹也。长芒密距,枝皆五出,如鸡足,可蔽村砦。子瞻诗云“涩勒暗蛮村”是也。土人种为藩。笋亦可食。
  麻竹,即沙麻竹。《岭表录异》云大如盆碗。竹厚而坚,一人止擎一茎,堪为屋椽梁。种者每截二尺许,钉入土,不逾月而生。明年长芽笋,三载成林。南人浸以盐水,为箭笴。今黎地多有之。
  凤尾竹,节长而薄,其大如胫尾,叶蓬然。阮《通志》称出封川。笋大肥美,为诸笋冠。
  砂竹,一名思簩,皮薄而空多。大者径不过三寸。皮粗涩,似砂鱼皮。以镑犀象,利胜于铁。《南方草木状》节长尺余。土人剖以编茅盖屋。李商隐诗“思簩努弩箭磨青石”,即指此。
  斑竹,高三四尺,小如指,皮有黑圆晕纹。可为烟管。出马岭,
  甜竹,大于臂。皮细,节端。笋最甜美。
  箭竹,细如笔管。色黄,质坚。黎人取为箭竿。
  黄藤,可染色熬汁,即藤黄也。性寒,可和青鱼胆点目。
  白藤,似土茯苓,身小而长白,外有箨包。又有一种,斑驳,可为数珠。亦名白藤仔。
  红藤,坚韧,长大稍逊白藤。
  鸡藤,细小而长。
  犁藤,客语名牛拔藤。
  苦藤,大如筀竹,可以驾牛。
  松筋藤,损伤筋缩,截其藤炰汤饮之,筋即舒扬。
  绉皮藤,用系物,丝最韧。生子如真珠。合米煮,可比二红饭。
  香类
  峤南火地,太阳之精液所发,其草木多香。有力者皆降皆结,而香木得太阳烈气之全,枝、干、根、株,皆能自为一香。故语口:“海南多阳,一木五香。”海南以万安黎母东峒香为胜。其地居琼岛正东,得朝阳之气又早,香尤清淑。如莲萼、梅英、鹅梨、蜜脾之类,焚之少许,氛翳弥室。虽煤烬而气不焦,多蕴藉而有余芬。洋舶所有番沉、药沉,往往腥烈,即佳者意味亦短,木性多,尾烟必焦。其出海北者,生于交趾,聚于钦,谓之钦香,质重实而多大块,气亦酷烈,无复海南风味,粤人贱之。海南香故有三品,曰沉,曰笺,曰黄熟香。沉、笺有二品,曰生结,曰死结。黄熟有三品,曰角沉,日黄沉;若败沉者,木质既尽,心节独存,精华凝固,久而有力,生则色如墨,熟则重如金,纯为阳刚,故于水则沉,于土亦沉,此黄熟之最也,其或削之则卷,嚼之则柔,是谓蜡沉:皆子瞻所谓“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无一往之发烈,有无穷之氤氲”者也。
  凡采香,必于深山丛翳之中。群数十人以往,或一二日即得,或半月徒手而归,盖有神焉。当夫高秋睛爽,视山木大小皆凋瘁,中必有香。乘月探寻,有香气透林而起。以草记之,其地亦即有蚁封,高二三尺。随挖之,必得油速、伽㑲之类,而沉香为多。其木节久蛰土中,滋液下流,既结则香面悉在下,其背带木性者乃出土,故往往得之。《粤东笔记》
  香产于山。曰沉香者,历年千百,树朽香坚,色黑而味辛,微间白疵,如针锐。细末之,入水即沉者,生结也。黎人于香树,伐其曲干斜枝,作斧口以承雨露,岁久香凝,入水亦沉,而色不甚润泽者,死结也。伽与沉香并生。沉香质坚,伽㑲质软,味辣,有脂,嚼之粘齿、麻舌,其气上升,故老人佩之少便溺。上者鹦哥绿,色如鹦毛。次兰花结,色微绿而黑。又次金丝结,色微黄。再次糖结,纯黄。下者曰铁结,色黑而微坚。名虽数种,各有膏腻。匠人以鸡刺木、鸡骨香及速香、云头香之属,车为素珠,泽以伽倆之液,磋其屑末,酝酿锡函中,每能给人。油速者,质不沉,而香特异,藏之箧笥,香满一室。速香者,凝结仅数十年,取之太早,故曰速香。其上四六者,香六而木四,下四六者,木六而香四也。飞香者,树已结香,为大风所折,飞山谷中。其质枯而轻,气味亦甜。铁皮香者,皮肤渐渍雨露,将次成香,而内皆白木,土人烙红铁而烁之。虫漏者,虫蛀之孔,结香不多,内尽粉土,是名虫口粉。肚花划者,以色黑为贵。去其白木,且沉水,然十中一二耳。黄色者质嫩,多白木也。露头香者,或内或外,结香一线,错综如云。素珠多此物为之。最下,则黄速马牙,如今之油下香。以上诸香,赝者极多。即佳者亦埋于地窖,覆以湿沙,卖时取起半沉者,试水亦沉。如大块沉香,须试于江。江水流动,非真沉香不沉。若置缸中,水少,自然沉底,不可不察也。然此等尚可识之,惟夹板沉难识,以水浸一宿,即涣散矣。《府志》
  沉香有十五种。其一曰黄沉,亦曰铁骨沉、乌角沉。从土中取出,带泥而黑,心实而沉水。其价三换,最上。其二生结沉,其树尚有青叶未死,香在树腹,如松脂液,有白木间之,是曰生香,亦沉水。其三四六沉香,四分沉水,六分不沉水。其不沉水者,亦乃沉香,非速。其四中四六沉香。其五下四六沉香。其六油速,一名土伽㑲。其七磨料沉速。其八烧料沉速。其九红蒙花铲。蒙者,背香而腹泥。红者,泥色红也。花者,木与香相杂不纯,铲木而存香也。其十黄蒙花铲。其十一血蒙花铲。其十二新山花铲。其十三日铁皮速,外油黑而内白木。其树甚大,香结在皮,不在肉,故曰铁皮。此则速香之族。又有野猪箭,亦曰香箭。有香角、香片、香影。香影者,锯开如影木然,有鸳鸯背,半沉半速,锦包麻,麻包锦。其曰将军兜、菱壳、雨淋头、鲫鱼片、夹木含泥等,是皆香之病也。其十四老山牙香。其十五新山牙香。香大块,剖开如马牙,斯为最下。然海南香,虽最下,皆气味清甜,别有蕴藉。若渤泥、暹罗、真腊、占城、日本所产,试水俱沉,而色黄味酸,香尾焦烈。至若鸡骨香,乃杂树之坚节,形色似香,纯是木气。《本草纲目》以为沉香之中品,误矣。《粤东笔记》
  沉香有生结,尤有虫结。生结者,生树从心结出。虫结者,因虫食而结。其色皆黑,如墨。性硬,而味较茄楠微燥。掷水可沉。藏之,历久而色不变。药肆用之,取其重可降气。又一种云半缸沉,以香掷缸水中,仅半沉。色如沉香,而品较逊。《采访册》
  伽㑲,杂出于海上诸山。凡香木之枝柯窍露者,木立死而本存,气性皆温,故为大蚁所穴。大蚁所食石蜜,遗渍香中。岁久,渐浸。木受石蜜气多,凝而坚润,则伽㑲成。其香本未死,蜜气未老者,谓之生结,上也。木死本存,蜜气膏于枯根,润若锡片者,谓之糖结,次也。岁月既浅,木蜜之气未触,木性多而香味少,谓之虎斑金丝结,又次也。其色如鸭头绿者,名绿结。掐之痕生,释之痕合,搜之可圆,放之仍方,锯则细屑成团,又名油结,上之上也。伽㑲本与沉香同类,而分阴阳。或谓沉,牝也,味苦而性利,其香含藏,烧乃芳烈,阴体阳用也;伽倆,牡也,味辛而气甜,其香勃发,而性能闭二便,阳体阴用也。藏者以锡为匣,中为一隔而多窍,蜜其下,伽㑲其上,使熏炙以为滋润。又以伽㑲末养之,他香末则弗香。以其本者返其魂,虽微尘许,而其元可复,其精多而气厚故也。寻常时,勿使见水,勿使见燥风霉湿。出则藏之,否则香气耗散。节《粤东笔记》。
  伽㑲,一名琪〓,有疤结、类结之分。疤结者,每结一件,皆有疤痕。类结者,其树久为风雨所折,从此而类。其实均以色绿而彩,性软而润,味香而清。掐之有油,如缎色。或有全黑带绿而沉水者,或有黑绿带速而不沉者。有纯白色者,有纯黄色者。带之,可以避瘴气,治胸腹诸症,实为香中之极品也。《采访册》
  蓬莱香,即沉香结未成者。多成片,如小笠,及大菌之状。有径一二尺者,极坚实,色状皆如沉香,惟入水则浮。刳去其背带木处,亦多沉水。
  鹧鸪斑,亦得之沉水、蓬莱,及绝好笺香中。槎桠轻松,色褐黑而有白斑点点,如鹧鸪臆上毛。气尤清婉,似莲花。
  笺香,如猬皮栗蓬及渔蓑状。盖修治时去木留香,棘刺森然。香之精,钟于刺端。芳气与他地笺香敻别。笺香之下又有重漏、生结等色。以上三条《虞衡志》。
  虎斑香,质黑黄相参,如虎皮斑然。但沉水为虎斑沉,不沉水则虎斑速也。
  飞香,黑白相串。一树或结十余件,或结几十件,不等。
  黄速香,色疏黄,质轻,气微结。高者类茄楠,而气味各殊。不可不辨。
  斧口铲香,盖先见香树,用斧伤之,而香即从伤处作结。其结不一,有松碎、硬碎、高门、沉水之分。松碎、硬碎等,可用烧炉;高门、沉水,则各衙门每购上供,所谓贡香。以上《采访册》。
  按:香类虽多,同为一树,随其所结而名。而《续博物志》云“儋崖所生梅桂橘柚之木,沉于水多年,皆为沉香”,非也。近日洋琪〓多出,香气甚烈,价未甚昂。外属人往往为所误,不知洋香气虽烈逾几倍,冬则气渐散。崖香气味纯和,历百年而不变,以其得地道之正云。
  木类
  州属材木,有有心者,有无心者。有心者谓之格木,无心者谓之杂木。俗谓木心为格,木肤为漫。漫蛀虫,格不蛀虫。格与漫,隐有界限一线之分。格坚实而漫松浮,格细结润泽而漫粗疏燥涩。色亦分别。《易》曰“其为木也为坚多心”,疑即此意。至于梓、松、黄杨、香槁等无心之木,入地耐久,不蛀虫蚀蚁,此又材之良者。
  文梓,俗名石梓。色白而质轻,理有细纹,足油,可以燃火。相传凡木落叶,任意仆仰。梓木木落叶,片片皆仰。人地耐久,胜于凡木,是木之难得而可贵者。以滴水于上,成珠,久而不散者,为真。又有色淡紫者,俗名石梓公,油更足,疑即楸木,亦不可多得。以燃火涌油者为真。《埤雅》梓为百木长,故呼梓为木王。罗愿云,屋室有此木,则余木皆不震。
  紫荆,色紫,产于州东山岭。去肤少许,即纯格。质细致,光润而坚实,重可沉水。理有花纹。道光以前时或有之,今已罕见。
  花梨,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气最辛香。质坚致,有油格、糠格两种,油格者不可多得。又《本草拾遗》“榈木出安南,性坚,紫红色,有花纹者谓之花榈”,即此木也。
  香楠,干极端伟,一名端正树。色黄,质腻,油可燃火。隐起花纹,剖之香辣扑鼻。又有绿楠,名鹦哥楠,色微绿而不香润;苦子楠,不香润而味微苦,不分格漫。更有纹作大圈者,曰油楠。最香辣者,名八角楠,质稍燥。
  坡櫑,音雷,去声。色初白,渐紫,久则变乌。质坚而重,纹理紧密。入地久,不朽,为材木冠。
  竹叶松,白肉细理,质最轻松。经久不蛀,白蚁不蚀,良材也。油松,油液濡润,屑可燃火,是为难得。马尾松,色紫,肉粗,其材稍逊。
  黄杨,不分格漫,纹理滑腻,可备梳箸之用。生丛石间,大者绝少。《酉阳杂俎》云:取此木必阴晦夜,无一星,伐之则不裂。
  梅,有数种。纯绿者曰莱豆梅,日炙不裂,入地耐久,是梅之最佳者。次曰铁梅,其坚如铁。次日红梅,理直,多折裂。次曰花梅,格中参漫,易致白蚁。惟一种白梅,色自理细,而质坚似坡櫑。
  胭脂,色正黄,纹理细腻。状类波罗,中含粉点为异。性涩,难锯。
  铁櫑,格似坡櫑,而质坚色美亦与坡櫑同。
  银朱,结质坚实,干多虫孔。色黄红,里更夹微蓝。纹理盘错,实难光泽。
  香槁,皮厚寸许,绉如蛙皮。质白气香,虽久不蚀。山椒槁气最辣。黑心槁,四围皆白,中有乌条,连贯上下。皆逊香槁。黄槁,色黄,肉松,亦皆不蛀。
  乌格木有两种:油格者色紫乌,糠格者色灰乌。中含粉点,微有酸气。不蛀,亦辟蚁。又一种名相思格,颇与相类,但无粉点。若水相思,则性软质松,材极粗劣,最易引蚁。
  黄桫木,色微黄。树有雌雄。雌者,小叶,生子如珠而黄,可食。雄者,名马黄桫,叶大,材逊。
  黑榧,坚重沉水。取为车轮、船舵最良。红榧稍劣。
  藤椿,色淡黄,中有晕纹如凤眼。质理细腻,亦槁属也。南山岭产最繁。
  波罗木,格正黄,类胭脂,兼有纹理,用制器最佳。又有山波罗,与之无二,肉微粗。
  万年生,皮最厚,有深红、淡红二色,可以染绛。格微紫,松软细润,雕刻最宜。俗传入土虽久如生,故名。
  鸡头木,类龙角而坚实过之。格深紫。生子如鸡头,亦佳果也。
  鸡翅木,白质黑章,如鸡翅。身多结瘿,又名瘿子木。《府志》
  铁力木,一名铁棱,甚坚致。质初黄,久之则黑。《府志》枝多杈桠。子有胶,味极甜。
  吐珠木,坚如铁力,色比紫荆较赤,为海南之文木。《府志》
  蛇总管,色紫红,能辟蛇。治蛇咬,疗痧症。土人制为手环,时珍带之。贾胡争相购买。
  红罗,色浅红,肉松,可作船板。
  荔枝,大可数围,高数丈。一大株,得板数十块。色红,肉细且坚,制器最为光泽。材经久则蛀,咸水浸之可免。
  龙胆,中药材。味苦,故名。又色紫而坚者为龙角,用作船,名高金板。
  海棠,粗皮礧砢,株柯拳曲。子可榨油。
  桄榔,叶下有须,如马尾,广人采织布。须用咸水浸,即粗胀而韧,故以缚船,不用钉线。木性如椰,久则紫黑色,有纹理而坚。工人解制弈局。皮中有屑,如面,可为饼食。《岭表录异》木似棕榈,皮有节纹,如椰树而实心,可数丈,坚实如铁。旋以为器,悉成雀尾班。世以为珍木。《府志》
  苏木,即苏枋,树类槐。花黑子,南人以染绛。各州县艺植者,十年后始堪用。黎山野生者,以年久,故佳。《府志》
  苦楝,最易生。有雌雄,雌者实,雄者不实。木质轻松,颇有纹理。雨渍则腐。子炙食,治小儿疳虫。
  青炭木,性最坚。烧之为炭,声响如金,终日不灰。
  水杨柳,生河中沙岸淤泥处。可治齿痛,亦治骨槽风。
  榕树,叶如大麻,实如冬青。树干拳曲,其荫十亩。软条垂下,及地便生根节,或一大株有根四五处。横枝互相连理,南人谓之睡木。参《草木状》。有大叶、细叶二种。细枝垂条,遇水即生,亦异种也。阮《通志》
  龙骨,茎株权桠,无叶,状如枯骨。又一种茎扁,有刺,汁毒。老而根结者,香。《府志》
  桑,叶可养蚕。《种树书》云,根下埋龟甲则茂盛不蛀。根下皮可人药。名桑白皮。东行者良,出土外者杀人。《府志》
  山桂,皮味似桂,不甚辣。土人取舂面饼,更用渍酒。《府志》
  山油,黎人每种。取其子打油,香气袭人。又名木油。
  公土檀,一名乌云墨。子可染青,土人每种为利。树之大者,岁可得钱十缗。材即乌木。
  甜糖,子大如荔枝,味如糖。树多汁,粘物胜于胶。黎人用之取禽鸟,一粘则不可脱。
  鬼画符,产道旁,状如木兰、紫薇。高五六尺。叶大如指,蓝色。老则有白篆文,如蜗篆,故名鬼画符。暑月,土人畏蚊,折枝逐之,蚊即惊散,故又名打蚊树。凡感风寒,取嫩叶捣汤服之,大吐,立效。或行路寒暑所侵,吐泻腹痛,摘数叶嚼之即愈。
  二、物产(二)
  《光绪崖州志》卷四舆地志四
  物产
  禽类兽类鳞类介类昆虫类蛇类金银类石类
  禽类
  鹤,白色,千岁变苍,又千岁则黑。惟黄鹤最大,青鹤颇小。《罗浮志》又粤中少鹤,惟琼州则玄裳缟衣,丹顶。其余灰鹤居多。又有蓑衣鹤。郝《志》
  绿鸠,似斑鸠而色绿。自广西来。《岭南杂记》百十为群。每七八月,榕子、铁力子熟,则至。
  斑鸠,匹鸟,栖必以双。灰斑色,颈细微红。有三种:大者如鸽。稍小者名火鸠。每芝麻割时,罗人置一为媒,网捕之。又一种名鹁鸠,大如雌鸡,俗名鸡母鸠。
  燕,《广州志》曰燕有三种。乳于岩崖者为土燕。《御览》海燕大如鸠,春回,巢于石岩,危壁营垒。岛人伺其秋去,以长竿接铲,取而鬻之,谓之海燕窝。《海语》今东西玳瑁洲皆有之。又有春巢于人家者,子长则去。
  剪刀雀,类燕而大,尾长,善击。黄《志》按此鸟色乌,身微长,两尾开合如剪。
  鹦鹉,俗名鹦哥,绿衣朱喙,能自呼其名。陇西俗名甘蔗鸟。《府志》卢多逊《水南诗》云“鹦鹉巢时椰结子”,是崖前已有之矣。
  翡翠,《广志》曰翡色赤,翠色绀。杨孝先《异物志》曰:翠鸟先高巢,及生子,爱之,恐堕,稍下作巢。子生毛羽,益爱之,又更下巢。用点妇人首饰,色最鲜明,俗称广翠。《南越笔记》按本地翡翠,色深碧,腹毳微绀。近水而穴。有一种名翠奴,稍小,色淡碧,不鲜。
  鹧鸪,杨孚《异物志》:“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徂。”《御览》向日而飞,畏霜露,早晚希出。有时夜飞,则以树叶复其背。《古今注》飞屡逐正月,一飞而止于窠中,不复起。十二月十二起。《酉阳杂俎》能解野葛并菌毒。臆前有白圆点,背上开紫赤毛。大如野鸡,多对啼。《岭表录异》其鸣翰軥輈格磔,俗谓“行不得也哥哥”。《本草纲目》按本地鹧鸪,浑身灰斑,毛多白点,背无紫赤。
  俺雉,产三亚黎峒。形似雉,斑褐色。尾毛有双圆点,大如钱,相叠,一绀一绿。土人采以编扇,文采可观秦吉了,岭南有鸟似鸜鹆,养之久则能言,名吉了。《通典》即了哥,唐时作结辽,番音也。出岭南峒中。绀黑,夹脑有黄肉。丹咮黄距,人舌人目。目下连颈有深黄纹。能效人言。《本草纲目》按了哥大于鸜鹆。色深黑,颇类之。所异者,夹脑有黄肉,丹咮耳。至人舌人目,颈下有深黄纹,是混莺哥而一之矣。莺哥,绿色,丹咮,钩吻。养久,亦能言。
  淘鹅,即鹈鹕,一名逃河。阳江人谓之水流鹅。下水取鱼,颐下皮袋盛水二升许以养鱼。每淘河一次,可充数日之食。渔谣云:“水流鹅,莫淘河。我鱼少,尔鱼多。竹弓欲射汝,奈汝会逃河。”《南越笔记》
  火鸡,红色,嘴翅俱黑。春夜,先鸡而鸣。《府志》好食蛇。每啄蛇眼,不致死,衔以喂其子。
  山鸡,爱其毛,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以大镜置其前,则舞不止。《异苑》
  瓦雀,一名麻雀,褐色,小如鸡雏。巢于人家,家有喜事则群鸣。雨晴亦然。又有大头雀,大于瓦雀,巢于山丛。《本草》:瓦雀炙食,益肾气。
  雁,广南无雁,近间有之。明时有雁集于琼山学泮池,丘濬为之记。见《琼台集》。天寒时,偶来。浑身皆黑,颈微白。客语名乌褂。约重二三斤。
  鹄,颜师古曰:鹄,水鸟,其声鹄鹊。《本草》:鹄大于雁,羽毛白泽,其翔极高。而足长,善步,喜伫立。一曰天鹅。
  鹪鹩,鸠形,比瓦雀而小。《荀子》:鹲鸠,鹪鹩也。《说文》:桃虫也。有黄绿色、灰黑色、花杂色三种,皆喙锐如锥。黄绿色者,喙与尾稍短,皆工于为巢,细密如丝络。花杂色者,俗名水瓜鷨,身灰黑色,腹白,顶与背红色,文彩绚缦可观。喜采水瓜花,故名。多巢深林密箐之间,弋人不能致。
  啄木鸟,雄斑,雌褐。惟食木蠹。《府志》小如瓦雀,嘴长三寸,能啄木,丁丁有声。
  乌,孝鸟也。纯乌而反哺者,谓之慈乌。颈白而不反哺者,谓之鸦。《府志》
  黎母雀,头戴红冠,身具花缦,如黎母〓故名黎母。裤无裆,谓之〓
  鸱鹗,一名鸺鹠。夜察毫末,昼出,瞑目不见丘山。俗名猫头鸟。大如鹰,黑斑色,头目如猫,有毛角两耳。鸣则雌雄相应,声如老人。《府志》
  五色雀,一名木客,方色各备。东坡诗序云:海南有五色雀,常以两绛色者为长,众雀进止必随焉。久旱而见,则雨。潦,则反是。俗呼小凤凰。《府志》今抱井、抱扛等黎山皆有,尾长四五尺,毛色颇类孔雀。
  话媒,比半天叫稍大。色淡黄,两眼、尾白,毛盈寸。善唱,土人畜以为趣。
  番鸭,似鹅而矮。嘴足皆黄,夹脑有红肉。
  梅绿鸭,大如家凫,重三四斤。肉香。
  水鸭,即凫鹥,状类家鸭。
  黄莺,一名黄鹂,一名仓庚,一名搏黍。黄衣绚烂,极有文采。其音睍睆。桑葚熟则至,亦趋时之鸟。
  鸜鹆,一名八哥,形似了哥。浑身黑色,羽有白点。好栖牛背。
  喜鹊,形小于鸦,而尾长,身短,吻尖,爪黑,背绀,腹白。上下飞鸣,以感而孕,以视而抱。其鸣唶唶,灵能报喜,故谓之喜鹊。
  子规,一名杜鹃。夜啼达旦。啼苦,则倒悬于树。清明时节多闻之。
  白面鸡,一名鸹鸡。《府志》依水为食。身黑,面白。每当深夜,鸣声凄切。
  痛肚鸟,鸣声如人腹痛而呻,故名。
  山鹕,紫毛者多,土人养以为玩。《旧志》
  海鸟,夏秋夜惊鸣飞,土人以为飓信。《府志》
  鹞,小于鹰,头白。将得鱼则鸣,土人以为验。一名〓鹞。
  鹘,迅悍异常,倒击横冲,鸟不及避。大仅于鸠。相传鸠生三子,一则为鹘,而与鸠相仇。
  鹰,褐色,丰毛寡肉,喜掠鸡雏。
  鸥,在涨海中随潮上下,颇知风云。若群飞至岸,渡海者辄不敢渡。《府志》
  鸡,有数种,乌肉白丝鸡最良。小者为土鸡,大者为广鸡,稍大为苗鸡。又有绒毛、翠毛,种类各异。近有从外洋传来一种,大如鹅,颈、翅、尾毛皆稀,肥者重四五斤。
  鹅,有灰、白二色,长颈,善鸣。大者重七八斤。
  鸽,大于鸩,脚红色。有灰白、乌花各种。目分水晶、阴阳,或粉、或血、或黄沙。白者良。屎可治色风。
  半天叫,大如瓦雀而色斑黄。出河边沙坡及田间。春令,窟田塍为巢。一生三四子。喜向日而唱,有半时之久。当天朗日晴,一飞一唱,自下而上,高唱人云。久之,自上而下,不绝如缕。土人取其子,畜以遣兴。
  兽类
  鹿,俗名坡鹿,形似山牛而稍小。《释名》山兽也,《埤雅》仙兽也。牡者有角,角曲而多枝。《尔雅》:“鹿,牡为麚,牝为麀,子为麛。”夏至角解,白露后出角。初出最柔嫩,皮上有细毛,白色茸茸。继精血满足,色转紫,映日红如玛瑙,故名紫茸。未几,即老成角,坚实如格木。去毛,切片,研末,或熬胶食之,大有补益。老角熬胶亦佳。《本草》曰斑龙顶上珠,即此物也。茸头硬骨,食之令人遗精。
  麋,《说文》鹿属也。俗名山马。即形似水牛而稍小,《释名》泽兽也。牡者有角,角直而分枝。《尔雅》牡为麔,牝为麎,子为虞。冬至角解。崖州气候特异,麋角亦有夏至解者。初出,茸毛与鹿较疏,功力亦稍逊。鹿补气,而麋补血。详《本草》。
  麖,同麠,鹿属。俗名黄麖。牡者有角,形似羊,而角特圆,长不逾二寸,不解。实一物,而《尔雅》分为二物。实黄色,《山海经》称为黑色。或他处有之,崖则未详。
  豺,狼属。深毛而狗足。长尾,白颊,色黄。狼,似狗,锐头,白颊,高前广后。《说文》牡曰狼,牝曰獾。《尔雅》
  熊,好扳援木而引气,故谓之熊经。胆,春在头,夏在腹,秋在左足,冬在右足。当心有白脂如玉,味甚美,俗呼熊白。冬蛰不食,饥则舐其掌,故好在掌。《异苑》按熊有四,猪熊、狗熊、马熊、人熊。体同,头异。马熊特大,而人熊未之见。刘跂《暇日记》曰钱乙言熊胆奇药,佳者色通明如米粒,用草莛点入水转如飞。性急者佳。能消诸毒。《府志》
  猿,有三种。金丝者黄,玉面者黑,纯黑者面亦黑。《虞衡志》形似猴而无尾,两臂甚长,善啸,善援木而不能走。又有通臂猿,左伸则右缩,右伸则左缩,如通贯然。土人以其臂骨为箸,可以验毒。崖只有乌猿。
  猴,《埤雅》说猴无脾,以行消食。猿之德静以缓,猴之德躁以嚣。按猴全体皆人形,特有毛与尾耳。性狡猾。一名曰猢狲。
  兔,《曲礼·疏》:兔,吐也。明月之精,视月而牛。故曰明视。《论衡》云:兔舐毫而孕,及生子从口而出。形似猫,而耳大,尾短,喙尖,唇缩。喜视月,人乘机捕之。
  狸,有香狸、猫花狸、七架狸、赤狸、姹狸数种。《儋州志》崖有臭狸、青鬃狸、白额狸。自为雌雄。大而肥者为猪仔狸。
  獭,似犬而口锐。毛细,入水不濡。善捕鱼。其以猿为雌者,插翘山獭也。出溪峒。按《虞衡志》云能解药箭毒。中箭者,研其骨少许,敷治立消。《府志》
  山猪,即野猪。寇宗奭曰形如家猪,但腹小,足长,毛色褐。作群行。其肉多赤少白,食之胜家猪。《本草纲目》
  牛,有二种。曰水牛,曰黄牛。俗曰沙牛、山牛。《府志》
  马,《汉书·地理志》珠崖、儋耳无马与虎。今则无虎,而马亦多产矣。
  鼬鼠,一名鼪鼠。身长,尾大,能制蛇虺。《本草纲目》今即红鼻狸。
  山鼠,形似鼠,不能害稻谷。《琼山志》又一种足矮,行迟,其气最臭,犬猫不捕。穴墙壁而处,昼伏夜行。前时无之,今则有。
  蓬尾鼠,形大于鼠,尾有毛,长成寸。腹红,身灰黑色。能咬槟榔子,或名毒鼠。色白者更夺目,然不可多得。
  豪猪,身有毫管如棘刺,黑本白端。人逐,则激刺以射人。妇女以之为簪,能止头痒,除白屑。《南越笔记》土人取其肚,连矢曝干,治腹痛。
  穿山甲,俗名陆鲤。四足而长尾,周身有鳞,鳞坚如甲。行则倒趾。性嗜食白蚁。入药,能攻疮毒。疑即《山海经》所谓陵鲤。
  猫,有黑、黄、斑、白数种。此乃家猫。又有山猫,产于深山。金钱纹,毛色微红。嗜食家鸡。山猫带仔,俗忌见之。
  豹,状如虎而小,白面团头。其纹如钱者,曰金钱豹;如艾叶者,曰艾豹。性畏蛇。《淮南子》云蛇令豹止,物有所制也。《府志》
  鳞类
  鳞鱼,一名南鳙。圆长无鳞,色作银光。头骨皆软脆,肉尤细腻。味为崖鱼之冠。
  鳗鱼,颔下有二小翅,无鳞。客语名麻鱼,又名土龙。分咸、淡二种。海鳗铦牙大口,肉有细刺。淡水鳗肉细而肥,大者如股,能上山觅食。土人伺其归,跟踪,撒以灰,鱼涩缩盘旋,不能去,因捉之。
  鰽鱼,大数十斤,鳞厚如钱,翅锐如刀。淡水者,以镜湖为上。每当水浅鬣见,土人争以梃枪击刺之。肥腻异于常鱼。
  鲨鱼,种类不一。皮有砂,可砺物,故名。无鳞,背有鬣,腹有翅。胎生。又有出入鲨,长丈许,腹有两洞,以贮水养子。子皆胎生,朝从口出,暮还入母腹。形似琵琶,善鸣,此大鲨也。虎鲨,背有斑纹如虎,锯鼻,前有骨如剑,能击物坏舟。少者肉最细美。又有犁头鲨。见前志。凡鲨,其美在翅,谚称金丝菜,海错重之。
  马膏鱼,无鳞,味甚美。谚以鲳鱼、马膏并称。客语谓为乌鱼。
  石首鱼,首有白石二枚,莹洁如玉。一名黄花鱼。干者即鲞鱼。《木草纲目》
  鲳鱼,一名镜鱼,有乌、白二种。身圆,肉厚,只有脊骨。出州西白者佳,州东乌者佳。骨皆脆软,食者无所弃。俚人谓之狗眠鱼。参黄《通志》。
  海豚,生海中,候风潮出没。形如豚,鼻在脑上,作声喷水直上。百数为群。陈藏器《本草》
  比目鱼,鳞细,紫黑。只一目,相合乃行。其合处,半面无鳞。《尔雅》所谓“东方有比目鱼,不比不行,其名曰鲽”是也。俗名鞋底鱼。《府志》
  乌鲗鱼,一名墨鱼。状如算囊,无鳞,而须长似带。腹下八足,聚生口旁。缩喙在腹下。怀板,含墨。其骨名海鳔蛸。又云乌贼怀墨而知礼,江东或取其墨书契以绐人。迹似淡墨,逾年墨消,空纸耳。黄《通志》
  鱿鱼,类墨鱼。有螵蛸骨而小薄,故曰柔鱼。《杂记》
  角鱼,头三梭。有赤角、白角二种。白角有翅,能飞。《府志》
  海和尚鱼,人头鳖足,身差长而无甲。舟行,遇者率不利。明弘治初,督学韦彦质按琼,渡徐闻,此物登舟。群骇,议禳之。先生方严,不敢白也。试毕而还,若履平地。可见妖不胜德。《海语》
  鳝鱼,黄色,多生田泥及塘水中。似鳗而无小翅,无鳞,味甚佳。
  鲤鱼,有鳞,貌若鲫而大。溪河听更鼓处有之。陶弘景称为鱼王子,忌猪肝。参《府志》。
  鲫鱼似鲤,身扁腹大,脊高肉薄。又一种尤小,名走水鲫、苦肚鲫。
  
  塘虱鱼,黑色,身滑无鳞,头坚而尾扁。腮有两刺,捉者须防其伤。《志》称风雨将作,群引涎,能越野,遇者获担而归。用沸酒活泡,益以乌豆,能愈聋。
  〓鱼,头尖身圆,长盈尺。去鳞,切为羹,味最甘。鲂鱼,俗称凡鱼,又曰鸡母鱼。身扁,银白色。肉多细刺,味尤佳。
  金鱼,长二寸许。黄红色者,鳞有金色。尾展如扇,分三四叉。有白、黑、花数种,可供盆玩。
  鱼虎,一名土奴鱼。头如虎,皮如猬,有刺,着人如蛇咬,能比豪猪。土人呼为虎公。参《府志》。
  刀鱼,扁如梭,长二尺许。背青,肚白,多刺,味特甜美。
  石斑鱼,大一二十斤不等。身有虎纹,皮厚,可充馔。
  鲔子,一名野鲤,类马膏而小。肉丰,无刺,可切为脍。
  斋鱼,有乌耳、细鳞二种,肥腻可食。味稍带腥。
  红鱼,类鲤,一名赤鬃鱼。鳞鳍皆浅红色。作脯干,耐久而味厚,商人每贩运之。
  白鱼,身扁大,似马膏。干者尤美。
  泥鳅鱼,俗呼沙钻去声。大于指。大者长四五寸,小者二三寸,多在泥中。或即胶鬲
  鱼之类。参《府志》。
  斑鱼,似鲤而头微圆,身亦如之。斑青色,尾黑。味亦甘美。
  镰刀鱼,长大者名窍唇。《府志》
  细鳞顶皂包,呼皂包头。秋后放子,腹内多脂。肉细,味佳。《府志》
  海参,状类水蛭,俗名蛏。有乌、红二种。剖而干之,可人海错。乌者尤佳。
  章鱼,形如乌贼而大,足有八。一名章举。昌黎《南食诗》其五为章举,是也。《府志》
  飞鱼,一名文鳐,生南海。大者长尺许,有翅与尾,齐群飞海上。海人候之,当有大风。《吴都赋》云“文鳐夜飞而触纶”。《本草纲目》
  鰽白鱼,相传乃鲥所变。在海为鰽白,在江为鲥。鰽白于春,鲥于夏。《府志》
  蒲鱼,即〓鱼。昌黎《南食诗·注》状如荷叶,大者七八尺,无足无鳞,背青腹白。口在腹下,目在额上。尾长,节节连比。熟则柔脆。《岭南杂记》
  规鲍鱼,一名鸡〓头大皮绉,多骨无刺。味清甜,宜羹。胆最毒,食之杀人。
  白肚鱼,似刀鱼而小,肉多细刺。
  黄蜡鲳,长身无鳞,皮肉皆黄色。肥美可比南鳙。或即令光鱼。
  跳坡鱼,长一寸,身扁尾紫。百十成群,多在田间。
  大头鱼,长五寸。头大身小,鳞甚坚。
  红袍鱼,长四五寸。有鳞,身微圆,色红。
  竹叶鱼,长尺余。鳞细肉簿,土人名为千年瘦。
  尖嘴鱼,长五寸而圆,肉细白。
  鹤鱼,似尖嘴鱼,长大过之。嘴尤尖。骨肉微青。
  罗合鱼。有圆、长二种,圆者小于掌,长者二三寸。又有青鳞鱼,长三四寸。
  翻车鱼,《海槎余录》云:秋晚巡行昌化属邑,俄海洋烟水腾佛,竞往观之。有二大鱼游戏水面,各头下尾上,决起烟波中;约长数丈。离而复合,数次。每一跳跃,声震里许。询于土人,曰,此翻车鱼也,间年一至。此亦交感生育之意耳。《府志》
  鲇鱼,即鮧鱼。《尔雅翼》:偃额,两目上陈,口方,头大,尾小,身滑无鳞,谓之鲇。言其黏滑也。《府志》
  带鱼,形如裙带,色自如银。肉细腻,味甜。参黄《通志》。
  魿鱼,《异物志》:南方鱼多不肥,美味魿鱼为上。大者长二尺,作脍炙,香且美。《岭南录异》曰魿鱼如白鱼,而身稍短,尾不偃。为脍,不腥而美,诸鱼无以过也。《府志》
  海狗,纯黄色,形如狗,大如猫。常群游背风沙中,遥见船行则没海。渔以技获之,盖利其肾也,即腽肭脐。《海语》
  介类
  龟,为介虫之长。山居者,甲朱殷而小。水居者,重不过十余斤。板入药,尿宜染须发,治哑聋。以镜照之,见影则淫发而尿出。或猪豪刺鼻,亦出。参《本草》。
  鳖,无裙而头足不缩者,食之令人昏塞。黄芪、吴蓝煎汤服,立解。《图经》《尔雅》云三足为能,食之杀人。又朱鳖,生南海,大如钱,赤如血。州地多生溪涧中,善钻沙,其行甚速。有一种大如拳,背穹隆如角粽。土人养之,取其水以治呕血。
  鼋,似鳖而大。以鳖为雌,故曰鼋鸣鳖应。俗名团鱼。广府称山瑞。
  玳瑁,状类龟、鼋,而壳稍长。足有爪,后二足无爪。背鳞十三片,黑白斑纹,相错而成。用作器,则煮之,刀切如意。治以鲛皮,则莹滑。俗所称十三鳞者是。州境多生,故洲名玳瑁云。
  鹦鹉螺,即青螺,多生东玳瑁洲等处。绿色如鹦,故名。土人取其小者磨为杯。大者琢去外皮,剖为簪,莹如白玉。
  海镜,形圆如镜,即璅王吉也。《南越志》云长寸许,大者长二三寸,两片合以成形。壳园,莹如云母光。内少肉,如蚌蛤。中有蟹子,如榆荚,合体共生,为王吉取食。郭璞《江赋》:“躁王吉腹蟹。”其壳为明瓦。《府志》出三亚、榆林二港。
  蛤,生海中。一为蛤蜊,白壳,紫唇,大二三寸,其肉可充海错。俗称白螺。一为文蛤,背有紫斑。一为魁蛤,纹如锯齿。统名海蛤。壳入药,为蛤粉。宋徽宗宠妃病痰嗽,面肿,不寝。李侍御治不效,当诛。技穷,忧泣。忽闻市人卖嗽药,李市之,并三贴以进。妃服,即效,帝赍万金。后询知为蛤粉,加青黛麻油数滴调服。
  蚶,壳上有棱,一如瓦垄。壳中有肉,紫色而满腹,俗呼为天脔。《岭表录异》云:州海中生蚶,甚大。有片甲大如屋者,以治器。即为车渠。
  石蟹,生豪霸岭港边。在地有生气,掘出见风,则化为石。螯足难得全者。性凉,能消肿毒,亦治耳疾。海中亦有石螺,性质功用相同。
  江鳐柱,一名玉桃,甲美如玉。《安南异物志》记江鳐如蚌而稍大,肉腥而韧,仅四肉柱美耳。柱长寸余,圆半之,自如珂雪。一沸即起,甘鲜脆美,不可名状。过火则味尽。四月南风起,最多。又名海月。谢眺诗“挂席拾海月”,指此。苏长公曾云,荔枝风味,江瑶柱可以敌之。参《粤东笔记》。
  九孔螺,即鳆音雹鱼,一说石决明。《后汉书·伏隆传·注》:鳆似蛤,偏著石。《广志》:鳆无鳞,有壳一,而附石,偏左。细孔累累,或七或九。壳不掩其肉。曝干,名为鲍鱼,可登海错。壳名鱼壳,广船收买,过江贸易。又有一种蚬螺,形扁,壳甚薄,炒食有味,隋刘臻呼为扁螺。《隋书·刘臻传·注》
  寄居虫,如螺,形如蜘蛛。本无壳,入空螺壳中,戴以行。触之缩足,如螺闭户。火炙,乃出走,始知其寄居也。《南州异物志》
  牡蛎,附石而生,磈礧相连如房,故曰蛎房。一名蠔。生海畔,如拳石。渐长,有一二丈者。每房有肉一块。潮来则诸房皆开,小虫入则合之以充腹。壳可砌墙。王阮亭《竹枝词》“曲院深深牡蛎墙”是也。
  鲎鱼,状如便面。眼在背上,口在腹下。其血碧。皮壳甚坚。雄小雌大,雌常负雄而行,故号鲎媚。又《广州志》云,鲎子如珠粒,出为鲎者什二三,余多为蟹,为〓虾。
  田螺,生淡水田。壳最薄而圆,纹旋如蜗牛。壳性冷,味甜。又河中有香螺,壳亦如田螺而小如小指尾。取盐水炒之,针出其肉,甚香美。
  蟹,有青蟹,大如碗,肥者壳青如染。有扁蟹,有花蟹,皆瘦。有和尚蟹,螯方而长,味美。有红螯蟹,一螯独大,俗名红拳蟛,即《古今注》之拥剑蟛蜞也。时张二螫于穴口,见人则缩入穴。走甚疾。捣以为酱,香甜有味。有走马蟹,小白,缘沙而食,其走如风。有田蟹,大仅如杯,时出害苗。
  生牛螺,大于杯,壳光且厚,尾尖,有旋纹。肉皆厚美。又有尖尾螺,生淡水,生海中者较长大。壳皆有旋纹。击断其尾,吸可出肉。海螺甚多,有白螺,有青螺,有血螺,布刀螺,固不一而足也。
  虾,有数种。美且大者曰角虾。身具五采者曰龙虾,土人每解其甲而悬之以为玩。甜且软者曰白虾。又有狗头虾,可为米。小虾苗可为酱,曰虾鲊。
  紫贝,《广州志》曰:贝凡有八,紫贝最为美。《岭表录异》云:紫贝,即蚜螺,儋、振夷俚采以为货。《南越志》:土产明珠大贝。《尔雅翼》:古者货贝而宝龟,至秦废贝而行钱。王莽分贝为五品,故有大贝、状贝、公贝、小贝之名。不盈六分,不得为贝。《通志》
  车渠,《一统志》:出崖州,形似蚌蛤,有纹理。《广雅》:车渠,石决明也。
  海龟,似淡水龟而大,极滋阴。
  昆虫类
  蚕,乡贡八蚕之绵。左思《吴都赋》南粤有三眼、四眼、两生、七出者。其茧有黄白二色。《本草纲目》按州民只织吉贝,绝少养蚕。间有养者,供作襚具,无与纺织之用。黎村养者,能为丝绒,然粗,仅备黎〓而已。
  蜂,有八种。惟蜜蜂有君臣之义,作蜜益人。外有排蜂、黑蜂、黄蜂、衮蜂、道壁蜂、火筒蜂、青盲蜂。《府志》按蜜蜂俗称蝇蜂,不螫人,蜜醉则螫。每逢吉日,群飞而过。土人握尘撒之,随尘下聚。择其大者名蜂王,用发系之,贮以葫芦,群蜂随入。置之吉贝园中,或僻处,数月而蜜成矣。排蜂,俗称马卵蜂,亦能酿蜜。螫人最猛,持火可免。有葫芦蜂、土蜂,不能为蜜。取其巢牌蒸之,可得黄蜡。
  蛙,一名田鸡。腿长,善跳。有青蛙、金线蛙之名。春间,篝火,作声呼之,可获。三月三日,农民听其声,卜水旱。谚曰:“田鸡声哑,田好稻把。田鸡声响,田好荡桨。”唐人诗云:“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盖不诬也。《府志》
  蛤,一名虾蟆。有山蛤、田蛤。山蛤栖树上时,垂悬沫。旱久刚鸣,其声桀桀。田蛤产田间,皮斑,脊有白条贯顶,食之愈痢。更有一种,背多痱磊,是名蟾蜍,又称癞虾蟆。皮肝有毒,食之杀人。取皮上垢研末,名曰蟾酥,可入药材。其蛰伏地中者,脚短,腹大。霖雨初出,见人则怒,腹胀如鼓。其声甚壮,俗名噰吭。
  蚼,蚁类,黄色,俗名黄马蚼。善走,喜咬人。王荆公诗“黄狗卧花心”,即指此。海棠花及密
  果树上最多。织树叶为房,生卵白软,多化为蜂。房衣可医皮肤患。
  虿,尾有针,俗谷曲尾。《通俗文》云,虿长尾,谓之蝎。生枯木皮中及人家屋壁。
  尾能螫人,用蜗牛、雄鸡涎汁涂之即解。《府志》
  蛭,俗名牛蜞,又称蚂蝗。生水中,好吮人血,最耐死。用之合药,可以接骨。在山者曰山蜞,深山有之。在地者缘股而上,在树者雨坠而下,咬人尤甚于蛭。饥时形细如毛,吮血饱则肥大成形。火熏即落。
  蛇蛊,形如蜘蛛,腹大足短。时处草间,伤人最毒。谣云:“最恨蜘蛛无结网,蜘蛛无网最伤人。”参《粤东笔记》。
  四脚蛇,客语名时辰虫。朱唇绿身,四足有鳞。螫人。
  红公马,客语曰雷公马。小者灰色无鬃,大者头红身黄。头有发,如马。多在树上。大小皆有细鳞。
  蝠蜒,俗曰壁帘蜥。无鳞,能鸣。鸣辄七八声,声蜥蜥然。《说文》:“在草曰蜥蜴,在壁曰蝘蜒”。又有山蜥蜴、水蜥蜴,形相似而略长大。
  山马,似红公马,穴沙而处。惊蛰始出,交冬则封其穴而处,饥食其尾。尾有小鳞。俗传山马、蝘蜒炙食,皆可免孩儿疮疥。
  蛱蝶,一名野蛾。薯地中结鬃虫所化,为色不一。有大如蝙蝠者,或黑色,或红斑,名曰凤子。
  蜘蛛,长脚者名蟢子。有大、小二种,小者能结网系蝇,大者织包卵子。包大如钱,可治乳婴痰气。
  蝙蝠,状似鼠,肉翅能飞。晚出捕蚊。其屎即夜明砂。喜穴屋瓦内。一飞入云,故又名飞鼠。
  蜗牛,俗呼山螺。《说文》:“负壳曰蜗牛,无壳曰蛞蝓。”皆头生两角。蜗戴壳而行,时吐涎,篆纹在墙壁间。性能解毒。
  土虫,形如管,生于港泥中。土人挖取之,倒穿去其肠,色自如银,一沸便熟。
  蜈蚣,一名蝍蛆,足繁。《战国策》:“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以其扶之者众也”。即此物。咬人,用山螺捣水涂之,立效。《事类合璧》南人入山,皆以竹管活盛蜈蚣,至有蛇之地放之。蜈蚣能制蛇,山中修蛇无故自死者,半为其所伤也。
  蝇虎,似蟢子而小。脚短,灰色,善捕蝇。
  斑蟊,即豆虫,色斑,最毒。能治疯犬伤。
  蜾蠃,形类蜂,赤黑色。大小数种,酷似螟蛉。
  蚱蜢,蝉属,色甚多种,皆不能鸣。后有两大足,伸屈如人,而胫有刺。能踢人。小禾熟附稻上者,为稻虾。依芦苇上,大且绿者,为青蚱。色灰斑者为桔蚱,土名麦蚻。军迈语同。
  蟋蟀,《诗》斯螽、莎鸡,皆一物,随时而异其名。促织,另是一物,即俗名土狗也。
  螳螂,俗呼挑油公。似蚱蝉而足长,无翅,有两臂。人触之,拱二臂而舞。语云“螳螂奋臂以当车”,诚然。桑螵蛸即螳螂子,生桑上,可入药。
  五月虫,黑甲,翅薄,有雌雄。雄者甲上有红点,五月乃见。
  竹节虫,有绿、枯二种,身长三寸,小如草管,具有六足。小而长,视之如竹节。混草中,不能辨。牛误食,立胀死。用蓖麻油解之,效。
  蝉,色绿,大翼中有小翼,鸣以此。《淮南子》:“蝉无口而呜,饮不食”。《旧志》云:朽木化为蝉,舍卑秽而趋高洁。其壳即蝉蜕。
  蜻蜓,一名蜻蛉。《埤雅》云:蜻蜒饮露,六足四翼。其翅轻薄如蝉,尽取蚊虻食之。遇雨即多,好集水上款飞。俗名蟧蜊。
  萤,尾有火光。秋天雨后,暮夜则见。语云“腐草为萤”,理或然也。
  蚁,类甚多,不外红、黑、白三色。红者稍大,黑、白者次之。白蚁穴土中,含土附墙壁而上,书籍、衣服、木器等件多为其所蚀。雨后化生两翼,黎明出飞,不复入穴。
  蛇类
  蚺蛇,大者能吞鹿豕。有二胆,一在腹中,一在肤里。遇人击伤,胆即至伤处护之,故耐击不死。人遇刑,服其胆,不致伤命。《明史》杨椒山受杖,有遗以蚺蛇胆者,曰“椒山自有胆”,可为明证。《府志》称:“蛇性淫,遇妇人必逐。亟解裙投地,蛇绞其裙不去。”殆不可信。
  藤蛇,善附物,袅袅如藤。初不知其为蛇,常有中其毒者。《府志》
  白花蛇,黑白相间,有大毒。生于海者,土人每以为食,谓可治风。
  猫蛇,首大身小,其声如猫。
  两头蛇,如小指,长尺许。腹下鳞红,背错锦文。一头有口眼,一头似有口眼。两头俱能进退,见者以为不祥。《名苑》云,一名越王约发。《府志》
  青竹标,咬人辄肿。生子必当大道,车辗腹破,子始出。每依树上,若下地,人见之,即以为怪。
  山乌蠡,一名风稍。声如马嘶。腾身逐人,惟尾着地。俗名马化。
  飞蛇,产三亚山中,形似红公马而有翅。长一二寸。可治风毒,并催生、产难。俗又名飞马。
  秤星蛇,小如指,浑身星点密布,与秤管无异。
  双钳蛇,浑身皆黑。颈下有白横纹二条者为双钳,一条者为单钳。最毒,咬人辄死。
  草豪蛇,即断草乌。大仅指许,长五六寸。土人每以浸酒,谓可愈风。
  青化蛇,状类青蛇。头有红冠如鸡,尾梢亦红。见者辄避。如指而呼其名,阴随至家以报。咬人,呕血死。
  佛蛇,俗名公蛇,时盘旋篱落菜畦间。好吞蛤,无大毒。
  火蛇,小如指,浑身皆红。见者有喜。
  水蛇,生水中,肉无毒,咬人不伤。庖人或假以充鳗鳝。
  虫灰蛇,大如足胫,黑灰色。好吞鸡子,肉味如鸡。黎人每烹而食之。
  茅鳝,岭南人好啖蛇,易其名曰茅蟮。食草虫,易其名曰茅虾。鼠,曰家鹿。曲蟮,
  曰土笋。虾蟆,曰蛤蚧。《倦游杂录》
  乌稍蛇,最毒。《外纪》:野遇,杀伤不死,能随其人至家以报。俗取酿酒.治疮。《旧志》
  檀蛇,长大如蚺蛇。《旧志》
  七寸蛇,长七寸。见《旧志》。
  金银类
  《新唐书·地理志》:振州土贡金。
  《太平寰宇记》:旧崖州出金华。金有花彩者贵。
  崖川黎田,其水潆洄清彻,浮光耀金。有商人以金贸而淘之。《府志》今州西北百余里有淘金溪,其名尚存。
  黎金,形似铜鼓而扁小,上有三耳。黎人击之以为号。《虞衡志》
  《唐书·地理志》:崖州土贡银。
  石类
  水晶石,有五色,朗彻如消冰月出。《丛谈》云:中州水晶皆为玩好,五指山旁满山皆是,望之如雪而光彩过人。取为假山,有高至丈余者。按州属水晶生溪涧中,如拳如杯,晶莹圆澈。然亦偶得。惟抱怀岭有一石,其大数围,透亮有光。黎人异之,打碎其顶。至目不经见者,恐亦不少。
  铁树,生海中。每枝杈丫,分歧如鹿角。色黑而泽,其坚如铁,随海涛冲激而上,可供瓶玩。取其粗干,揉为〓,最珍,俗有铁珊瑚之名。作金彩者尤佳。
  扁青石,即石青,生珠崖山谷中。郝《志》
  野猪精石,产崖州,白润可爱。《底志》
  砚石,生州东豪霸岭。色紫而细,制砚最佳。土人仅取为砺。
  宝石,圆如鸡蛋,其光可镜。中有毛形者,名肉宝;有粟形者,名谷宝。黎人掘地,偶得之,喜藏为宝,谓田猎可致豕鹿,耕植定卜五谷丰登,汉人无从交易也。
  磁石,《异物志》: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徼外大舟锢以铁叶,值之多拔。《旧志》。

知识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是对历朝历代正史及地方志书中涉及海棠湾的地理历史事实进行辑录。编辑原则包括涉及海棠湾的一切相关内容均要辑录,对于重复内容视情况删减,以整个三亚的史事为线索突出海棠湾的史事,不选择创作而是编辑历史书籍内容。本书按人文地理、手工业、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商贸、旅游业、教育、文化、民族关系、人物、艺文等篇章分门别类进行编排。所辑录的史料加上现行标点符号,一律改用现行简化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