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形胜 山川 港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52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形胜 山川 港湾
分类号: P942.66
页数: 11
页码: 26-36
摘要: 本节主要记述了自宋代至民国时期崖洲(今三亚)形胜、山川、港湾的情况。
关键词: 山川 港湾 自然地理

内容

一、形胜 山川
  宋
  《方舆胜览》
  形胜
  西则真腊交趾。《琼管志》:其外则乌里苏密吉浪之洲,南与占城相对,云云。东则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上下渺茫,千里一色。无复陆途。同上:至吉阳,则海之极处,云云。东西两路并无铺兵,缘昌化、万安两界道路不通,递角皆由海道。再涉鲸波。同上:琼去吉阳,隔越黎洞。虽有陆路,已八十年不通,赴官者以云云可畏。自知寨陈维翰方诱黎开通道路。自昌化县泛海,三日而至军城,阻风则月余;若往儋、万则无阻焉,去儋尤近。地多高山。《郡志》:吉阳云云,峰峦秀拔,所以郡人间有能自立者。崖州为大。丁公言谪崖州,尝问客:“天下州郡孰为大?”客曰:“京师也。”公言曰:“不然,朝廷宰相作崖州司户参军,则崖州为大也。”闻者绝倒。《琼管志》:海南以崖州为著郡。崖州旧治在今琼州之谭村,土人犹呼为旧崖州。
  山川
  黎莪山在吉阳县东七十里。
  藤桥水在吉阳县。
  《舆地纪胜·海南》
  形胜
  再涉鲸波险,仍悲鳄水连。
  藤桥水在吉阳县
  明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一千九百八十
  回风岭
  《琼州府图经志》:在崖州东一百里外,系官道所经,南北之风至此辄回。其山广长数十里,连续不断,南抵大海,崖州之冲要也。
  《大明一统志》
  形胜
  海中洲居,广袤千里。《汉书·贾损之传》郡在大海之中。汉纪应劭注:郡在大海之中,崖岸之边出真珠,故曰珠崖。珠崖如囷禀大。唐《元和志》:珠崖如囷廪大。与徐闻对渡,北风举帆,一日夕可至。南望连山,若有若无。宋苏轼《伏波庙记》四郡一岛。《琼管志》:四郡各占岛之一隅。苏轼诗:四州环一岛,如度月半弓。潮候不同。同上:江浙钦廉之潮,皆有定候。琼海之潮,半月东流,半月西流。潮之大小随长短星,不系月之盛衰。中盘黎峒。同上:琼郡周围二十余里,中盘黎峒。有黎母山,诸蛮环居,号黎人。去省地远,不供赋役者,号生黎。耕作省地者,号熟黎。黎人之外始是州县。前瞰清河,后连碧海。
  山川
  回风岭在崖州东一百二十里。以飓风不过此岭而名。
  《正德琼台志》
  形胜
  天下地理,皆有形胜,而郡之治,非但临之以为美观,且恃以为险固,若周邑之背邙面洛,左缠右涧是也。琼地环海,形胜足称,是宜志其大概。
  崖州多高山大林。[王士熙《江亭记》左据回风岭之雄,右揖龙楼山之险。南山雄压重溟,鞍岭远连五指。二流绕郡,分派朝宗。
  山类
  报福岭在州北八十里。土人遇旱,望有白云气腾为雨候,号灵山。雨毕祭之,因名。
  回风岭在州东北一百二十里,经官道,隔北风,州无寒。成化初,知州徐琦修路。[有记,见碑。]弘治初,副使陈英委知州王铎再修。
  川类
  藤桥水在州东二百里藤桥巡司南。自罗贵黎村岭下,流经官道入海。《永乐志》:水自五指山来。
  下水在州东一百五十里。出回风岭和尚沟,流通田尾港,经榆林村入海。
  喜思泉在州东回风岭畔。石穴中涌出,清洌。《旧志》云,行者至此,渴饮喜之,既去思之。故名喜思。
  温泉在州东永宁乡思簩岭下。四时泉出温暖,流出南乙田。
  《嘉靖广东通志》
  山川
  报福岭在州北八十里。州人遇旱,望有白云气腾为雨候,号灵山。雨毕祭之,因名。
  东北一百二十里有回风岭。以飓风不过此岭而名。
  《万历琼州府志》
  多高山大林,左据回风岭之雄,右揖龙栖山之险,南山雄压重溟,鞍岭远连五指,二流绕郡,分派朝宗。
  回风岭州东北一百二十里,经官道。成化初,知州徐琦修路,有记,见碑。弘治初,副使陈委、知州王铎重修。张习诗:“古驿投来近海堧,坐看高岭插青天。明朝要向回风过,便类蓬瀛顶上仙。”王佐诗:“南北风来到此还,南边和暖北边寒。怪来天地人犹憾,一样琼南两样看。”万历四十四年修平。
  藤桥水州东二百里,藤桥巡司南。
  郎温水州东二百里。
  温池水回风岭下。
  《万历广东通志·琼州府》
  崖州东北百二十里曰回风岭。风从北来,山辄蔽之,冬无寒风,故名。
  清
  《雍正初修大清一统志》
  海中洲居,广袤千里。《汉书·贾捐之传》周回二干里,径度八百里。《水经注》四州各占岛之一隅。外环大海,中盘黎峒。宋《琼管志》
  黎峨山在崖州东。《元和志》:在吉阳县东七十里。明《一统志》:在州东五十里。中产峨草。
  回风岭在崖州东北一百二十里官道旁,以飓风不过此岭而名。下有温水池、喜思泉。
  藤桥水在崖州东北二百里。源出黎峒,流经合口港入海。相近有高沙港,亦流合焉。
  《乾隆续修大清一统志》
  海中洲居,广袤千里。《汉书·贾捐之传》周回二千里,径度八百里。郦道元《水经注》。
  四州各占岛之一隅。外环大海,中盘黎峒。宋《琼管志》。
  黎峨山在崖州东。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在吉阳县东七十里。《明统志》:在州东五十里。中产峨草。
  回风岭在崖州东北一百二十里官道旁,以飓风不过此岭而名。下有温泉池、喜思泉。
  黎峒《舆地纪胜》引《系年录》云:“黎母山有诸蛮环居,号黎人。其去省地远,不供赋役者,号生黎;耕作省地者,号熟黎。黎之外始是州县,四郡各占岛之一隅。四郡人多黎姓,盖其裔族,而今黎族乃多姓王。”惟五指而南抵崖州一路未开。其中草聘、喃春、磨菜、草提、合劳诸黎,虽新招纳粮向化,而南凯、南劳、蘑草、磨赞、番铳、降文、磨啖与崖之凡阳诸岐峒,络绎二百余里,皆人力所不至之地。崖州村峒凡九十二元设黎兵万户府,统十三翼,兼管民兵黎峒,千百户俱以土人为之。明永乐二年,崖州监生潘隆议设抚黎知府,招抚生黎村峒,授以土官。宣德四年,以黎人侵扰,革抚黎官。正统五年,并革诸土官,自是悉领于郡县。万历三十一年,复设抚黎通判;四十三年革。本朝德威所至,黎人向化。雍正八年,琼山、定安、陵水、崖州诸生黎二千九百四十六人,相率愿入版图,每丁岁纳银二分二厘以供赋役。总督郝玉麟等奏闻,奉旨将地丁银两减去一分二厘,止收一分。且令有司加意抚绥,务令得所。自是诸黎戴德,悉为良民。
  藤桥水在崖州东北二百里。源出黎洞,流经合口港入海。相近有高沙港,亦流合焉。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
  海中洲居,广袤千里。《汉书·贾捐之传》周回二千里,径度八百里。《水经注》四州各占岛之一隅。外环大海,中盘黎峒。宋《琼管志》
  黎峨山在崖州东。《元和志》:在吉阳县东七十里。《明统志》:在州东五十里。中产峨草。
  回风岭在崖州东北一百二十里官道旁,以飓风不过此岭而名。下有温泉池、喜思泉。
  黎峒《舆地纪胜》引《系年录》云:“黎母山有诸蛮环居,号黎人。其去省地远,不供赋役者,号生黎;耕作省地者,号熟黎。黎之外始是州县,四郡各占岛之一隅。四郡人多黎姓,盖其裔族,今十字路已丁矣,惟五指而南抵崖州一路未开。其中草聘、喃春、磨菜、草提、合劳诸黎,虽新招纳粮向化,而南凯、南劳、蘑草、磨赞、番铳、降文、磨啖,与崖之凡阳诸岐峒,络绎二百余里,皆人力所不至之地。崖州村峒凡九十二按:黎人自唐宋以来,叛服不常。元设黎兵万户府,统十三翼,兼管民兵黎峒,千百户俱以土人为之。(明永乐二年,崖州监生潘隆议设抚黎知府,招抚生黎村峒,授以土官。宣德四年,以黎人侵扰,革抚黎官;正统五年,并革诸土官,自是悉领于郡县。万历三十一年,复设抚黎通判,四十三年革。本朝德威所至,黎人向化。雍正八年,琼山、定安、陵水、崖州诸生黎二千九百四十六人,相率愿入版图,每丁岁纳银二分二厘以供赋役。总督郝玉麟等奏闻,奉旨将地丁银两减去一分二厘,止收一分;且令有司加意抚绥,务令得所。自是诸黎感戢,悉为良民。
  藤桥水在崖州东北二百里。源出黎洞,流经合口港入海。相近有高沙港,亦流合焉。
  《康熙崖州志》
  环崖多高山大林。左据回风岭之雄,右揖龙栖山之险。南山雄压重溟,鞍岭远连五指。二流环绕,分派朝宗。州治在府城南一千一百一十里。东接陵水,西抵感恩,南距海洋,北跨黎峒。东西广四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环疆八百五十五里。
  藤桥水州东二百里藤桥巡司南。
  温池水回风岭下。
  椰根陂州东百里椰根村。每年民自修筑,引水灌耕本村及田辽、三亚等处田一百余顷。
  喜思泉回风岭下。
  温泉永宁乡思簩岭下,四时泉出温暖。
  《乾隆崖州志》
  环崖多高山大林。左据回风之雄,右揖龙栖山之险。南山雄压重溟,鞍岭远连五指。二流环绕,分派朝宗。州治在府城南一千一百一十里。东接陵水,西抵感恩,南距海洋,北跨黎峒。东西广四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环疆八百五十里。
  今志八景
  鳌山叠翠 抱郭双流 洞天幽胜 落笔凌空
  珠江浴月 温泉漱玉 灵山腾云 峻岭回风
  回风岭州东北一百六十里,经官道。明成化初,知州徐琦修路,有碑记。弘治初,副使陈英委知州王铎重修。万历四十四年修平。(张习、王佐二诗见《艺文志》)。本朝雍正六年,知州程哲重修。乾隆十九年,知州宋锦率官绅士民重修,州役黄治董其事。
  藤桥水州东三百里,藤桥巡司南。
  椰根水州东二百里。绕藤桥村,与郎温水相合,入于海。
  郎温水州东二百里。
  温池水回风岭下。
  椰根陂州东百里椰根村、每年民自修筑,引水灌耕本村及田辽、三亚等处田一百余顷。
  喜思泉回风岭下。
  《道光琼州府志》
  黎莪山,在城东五十里,上产莪草。黄《通志》
  回风岭,在城东北一百二十里,高五十余丈。下有温水池,又有喜思泉。以飓风不过此岭,因名。明成化初,知州徐琦修路,作记勒石。弘治初,副使陈委知州王铎重修。清朝乾隆十九年,知州宋锦修治,以利行人。俱同上
  温池水,在回风岭下。同上
  藤桥水,在城东北二百里。源出黎峒,至合水港入海。相近有高沙港,亦流合焉。
  椰根水,在州东二百里,绕藤桥村,合郎温水人海。《府志》
  喜思泉,在回风岭下。俱同上
  温泉,在永宁乡思簩岭下,四时泉出常温。
  《光绪崖州志》
  山
  五指山,在城北,深歧黎境。五岭联络,形如伸掌,屹立琼、崖、儋、万之间,盘亘六百里。诸山皆其脉络。上多异产,人迹所不经。南趋为小五指,其大次于主山。从此分二大支。一东趋陵水县境,一趋州境,折而西,延袤三百余里,或起或伏,雄峙于北。又分五小支,趋至海滨。壁立、虎头、鹿回、鳌山、龙栖五岭,皆小支之尽脉也。
  回风岭,城东一百六十里,高百余丈。以寒风不过此岭而名。横截州东。其最幽邃处,道隘峰攒,隐蔽天日,约行六七里,为州治东路第三重关隘。明成化年初,知州徐琦修路作记,勒石。弘治初,副使陈英委知州林铎重修。国朝雍正六年知州程哲、乾隆十九年知州宋锦相继修。上有喜思泉。下有温泉二,炎热异常。时有烟气,为州八景之一。各题咏见《艺文》。
  龙楼岭,城东北二百一十里,为藤桥祖山。上有望星岩。岩西有石穴,泉流如醴。峰峦耸秀,为诸岭最。今龙山书院以此名。
  白虎岭,城东北二百一十里,为永宁乡屏蔽。山势高昂。中有白石,高十余丈,如虎踞状。
  大本岭,城东北二百九十里。岭北即陵水界。明吴总戎置营于此,以镇黎境,取岭名颜之。今废。
  古崎洲,城东一百六十里,永宁乡南境大海中。水程二十里。远视,横黛形如一字。峦壑清幽,石壁奇峭,永宁乡之屏障也。光绪戊戌夏,道人吴华存率徒居此,创设草堂,为谈玄之所。庚子春,知州钟元棣捐廉,倡建庵堂,祀仓颉字祖及如来佛像,颜曰“海上涵三观”。
  川
  藤桥东水,源出陵水县某代弓石岩岭。西流,入州境。从大本、昂贡二弓之山峡流出,又西流至某屏弓,与清雅小水会。其小水有二源,一从翻钞岭,一从某蓬岭,东南流至清雅,合为一流。东与东河会。又南至万峒前,穿山谷,经大肚、供内、牟密、黎场、大赞坡等黎村,至白虎岭,绕藤桥市东南,与西河会,下合口港,入海。约行一百三十里。
  藤桥西水,源出城东北一百六里至爹岭。分二源:一从岭东流,出只让弓,南经打密潭而下;一从岭西流,人罗葵峒,罗葵大岭水北流来会,至南林峒逾石母河,与东流会,是为三叉河。曲折东南流,经长枕、龙楼二岭下,至藤桥市前,与东河会。绕网寮,汇于合口港,入于海。约行六十余里。
  民国
  《海南岛志》
  本县山脉远宗于大五指山,迤延至小五指山分为二大支,一东趋陵水;一南趋崖境,复分为二小支:一支东南行,又分为数小脉:(1)趋回风岭,绕至榆林东岸;
  过此则四区之大岭、龙虾岭、思簩岭、鹗鳌岭,五区之金鸡岭,均不甚著,惟大独、小独形如马鞍,高出众山。北部山峰较多,最近县城者为迁拖岭、郎勇岭,稍远则有马鞍山、笔架山、郎蛮岭,高度均在七八百尺之间。惟距城40里之洋淋岭高约2000余尺,县城所望见者以此山为最高。
  藤桥水藤桥分东西二水。东水由陵水某代弓石岩岭西流入崖县境,从大本、昂贡二弓之山峡流行,西经某屏弓,与由翻砂岭、蓬岭之小水会,南至药峒,穿山谷,经大肚、供内、牟密、阳大、赞坡等村,至白虎岭,绕藤桥市东南与西水合。西水发源于崖县东北,流至爹岭分为东北二流。东流又分为二,一出只让弓,南经打密潭;一从岭西入罗葵峒大岭。北流至南林峒,逾石母河与东流会合,是为三汊河。曲折向东南,经长枕、龙楼二岭,直至藤桥市与东水合流,由藤桥港入海。东西二水各长约五六十里。
  在回风岭东山脚塘荒田中央,池大约二三方丈,距藤桥25里。此泉以前府、县志皆未载。《崖州志》又云,回风岭喜思泉下有二泉,温热异时。《考古辑要》云有李德裕诗、明张习诗。则崖县温泉有三处矣。然过回风岭,遍访行人,无有知者。
  《三亚市志》
  河流
  三亚市境内有中、小河流12条,集雨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宁远河、藤桥河。
  藤桥河
  由东河和西河组成,东河为主流,发源于保亭县的昴岭南麓,自西向东南流,经保亭县的大本、金江、加茂等地,由新民水陂起进入市境黎场、田湾至藤桥南田官头村,汇入西河(流域面积279平方公里),后注入合口港入海。流程57公里,控制面积25.51平方公里,流域区内藤桥镇人口41503人,耕地面积3701亩。
  二、港湾
  《正德琼台志》
  高沙港在州东二百里永宁乡。源自五指山,流藤桥渡,至此会潮成港。
  淡水湾在州东二百一十里永宁乡海滨。有一山嘴,其势自西南生,回东转北,中包海水,平稳无风,可泊舟。上山有淡水,舟人常汲取之。
  《嘉靖广东通志》
  淡水湾在州东二百一十里。海滨有一山嘴,其势自西南生,回东转北。中包海水,平稳无风,可泊舟。山有淡水,舟人常汲之。
  《万历琼州府志》
  高沙港州东二百里,流经藤桥渡。
  喜思泉回风岭下。
  温泉永宁乡思簩岭下,四时泉出温暖。
  《康熙崖州志》
  合口港在藤桥。受郎温、椰根二水,合流出海。
  椰根陂州东百里椰根村。每年民自修筑,引水灌耕本村及田辽、三亚等处田一百余顷。
  《乾隆崖州志》
  合口港在藤桥。受郎温、椰根二水,合流出海。
  椰根陂州东百里椰根村。每年民自修筑,引水灌耕本村及田辽、三亚等处田一百余顷。
  《道光琼州府志》
  藤桥水,在城东北二百里。源出黎峒,至合水港入。相近有高沙港,亦流合焉。
  高沙港,在城东二百里。
  合口港,在城东北二百里,受藤桥、郎温、椰根三水入海。俱同上
  椰根水,在州东二百里,绕藤桥村,合郎温水人海。《州志》
  喜思泉,在回风岭下。俱同上
  温泉,在永宁乡思簩岭下,四时泉出常温。
  《光绪崖州志》
  铁炉港,城东一百七十里,近林旺村。深阔,可泊大船。港西北有岭环绕,黎人沿岭散居。
  合水港,城东二百里,受藤桥东、西水人海。
  海棠湾,在铁炉港东。波静,可泊船。疍人采鱿鱼在此。
  《琼崖志略》
  藤桥港:藤桥港在崖县最东之处,与陵水交界,距县治约200里。港内停泊往来于澳门、江门、安浦及本岛各港一二千担之帆船,为数不少。春夏渔业旺盛,渔船来泊尤多。附近有树胶、椰子园多处,出产渐增,大有发达之希望。
  《海南岛志》
  再次则三亚、藤桥二港,皆在南部。若榆林辟作军港,则南部商港尤非此莫属。三亚、藤桥均与榆林相距不远,近港地区物产丰富。
  藤桥港在崖县最东,与陵水交界。港口广大,港内窄小,宽约数十丈。潮落时巨船不能进口。有牛琪洲岛峙立港口。港西山脉折向南方。如由西边海岸筑一长堤与岛接连,则堤岛与港口之间成一良好外港,数千吨之轮船不难安全停泊。本港附近多属物产繁富地区,前有铁炉港,后有崖属十二村,左接陵水,右近三亚。即现在之藤桥市,已为崖属最大市场。如能筑港改良,前途殊有希望。
  《三亚市志》
  蜈蚑洲岛
  又称“古崎洲”,位于海棠湾内,距陆地2.4公里,岛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1100米,面积1.5平方公里,山峰最高海拔78.3米,地势东高西低,岛上植被较好,乔木参差,椰树成林,周围盛产海鲜,海底珊瑚色彩斑斓。
  铁炉港
  位于市之东,距市25公里,水陆交通方便。南边岭上有一石井,经常有铁锈水流出,因此得名。港内水域有4533万平方米。港内航道弯曲狭窄,港门外有一处门沙阻塞,设置航标。锚地,可泊机帆船6~8艘,可避11级以下台风。港外可供大型船只临时停泊,能避7级以下西南风。
  后海湾
  位于市东部,是一个河口海湾,海岸线长6公里,地埋坐标为:东经109°48′,北纬18°16′。
  海湾呈“丁”形,湾之南侧与蜈蚑洲岛相望,湾长2公里,宽1公里,水域面积约有2平方公里。

知识出处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历代史志中的海棠湾》,是对历朝历代正史及地方志书中涉及海棠湾的地理历史事实进行辑录。编辑原则包括涉及海棠湾的一切相关内容均要辑录,对于重复内容视情况删减,以整个三亚的史事为线索突出海棠湾的史事,不选择创作而是编辑历史书籍内容。本书按人文地理、手工业、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商贸、旅游业、教育、文化、民族关系、人物、艺文等篇章分门别类进行编排。所辑录的史料加上现行标点符号,一律改用现行简化字。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