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坡社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阳乡愁》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222
颗粒名称: 龙坡社区
分类号: K296.6;I267
页数: 11
页码: 185-1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吉阳区龙坡社区文化情况。其中包括文章龙坡今昔、龙坡村的变迁、湾艾岭传奇故事等。
关键词: 吉阳区 文化 龙坡社区

内容

龙坡今昔
  孙令辉
  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村道,一幢幢规划整齐、二三层高的楼房,一个个果树繁茂、浓荫蔽日的院子,一切看上去明显城镇化的模样。这就是龙坡村给人的印象。
  龙坡是一个黎族新村,吉阳区一个村委会,相距区政府驻地仅几百米远,老村在亚龙湾区。亚龙湾搞开发建设,龙坡村从湾区内整体搬迁到现址,这些漂亮的楼房就是村民的安置房。有人好奇地问,村子叫龙坡,该不是该村就建在“龙坡”上?其实,现在的新村与“龙”无半点关联。村子坐北朝南,村后的山叫南丁岭,岭不高,既无“龙”貌也无“龙”名,村边无江无河,连条小溪也没有,与“龙”更无半点渊源了。坡倒是有的,北高南低,但也无“龙”在这里停歇或翻腾的传说。
  老村则不同,位于美丽的亚龙湾内。村庄倚靠连绵青翠的湾艾岭,翻过岭后就是海棠区的林旺后海,村前紧临浩瀚的南海,村里古树阴翳,环境清幽,生态宜居。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边耕田,一边捕鱼,自足自给,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村子很小,仅三个村民小组,人口不足千人,然而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子里,却流传着许多令人荡气回肠的古今传说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天上的七位太子下凡到亚龙湾游玩,在海边遇见龙坡村七位美若天仙的村姑,欲娶她们回天庭为妻,却遭到村姑们以“早有意中人”为由而拒绝。然而,村姑们坚贞不渝的爱情,舍弃荣华富贵的行动,反倒被意中人误会和冷落。为了证明清白,姑娘们集体投海殉情,死后她们的身体变成了洁白的沙滩。这个沙滩就是亚龙湾,村里人称为“龙坡”,而且一直叫到现在。现在的亚龙湾内,距龙坡村口稍远处依然遗存大、小龙塘古迹,山颠上屹立着一个大佛神石呢。
  凄美的传说并没有让龙坡村因此出名,倒是到了革命战争年代,这个黎族山村的名字被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由于湾艾岭与林旺仲田岭革命根据地相连,南边又面临大海,位置特殊,地势险要,有利于开展革命斗争,我党就在亚龙湾的龙坡村开辟了一个水、陆交通联络点,许多革命同志、物资从这里中转,然后源源不断抵达琼南各地前线。受革命影响,村里一些热血青年主动参军参战,群众自发捐物支前,堡垒户舍生忘死,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极大的牺牲。《湾艾“红军洞”》的故事(《三亚文史》1991年10月第三辑,作者三亚市文联原主席蔡明康)一直在村里传颂着,教育一代又一代龙坡人。龙坡村因此被命名为革命老区村。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龙坡村人,一向听党的话,舍得牺牲和付出。亚龙湾搞开发,龙坡村积极响应,动员全体村民搬到湾外现在新址。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决不让失地的村民有后顾之忧,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对新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龙坡村民家家户户住上了独立院落的新楼房。龙坡是三亚最早的异地搬迁村落,这样的安置应该成为一种可借鉴、可复制的模式。同时,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和经营方式,支持鼓励村民搞生意,跑运输,外出打工,生活有了保障。村里还想方设法利用有限的集体土地进行合作开发,壮大集体经济,村民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如今的龙坡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村民文体生活丰富多彩。在村委会办公楼前的一块空地上,舞台、灯光球场、文化室、农家书屋、文体健身器材、妇女儿童活动室应有尽有。每当夜幕降临,球场的灯光亮起来了,村民便自发组队打篮球,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到了双休日,家长带着孩子们来到妇女儿童活动室参加读书、玩游戏等亲子活动,其乐融融。龙坡村就是新时代吉阳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龙坡村的变迁
  梁生刚
  现在的龙坡村,为搬迁后所建,占地面积约350亩,距吉阳区政府驻地不足一公里,在迎宾大道北侧,从路口进入约200米。村子处在南丁山南面山脚下,背靠状如城郭的青翠山峰,整体地势前低后高。
  村委会综合楼右侧,矗立一块“革命老区·龙坡村”字样的石刻标志碑。楼房前的大广场,宽敞而平坦,是两个篮球场与排球场联结而成。广场四周有菠萝蜜树,一些已结果实。南边围墙一角的凤凰树花开红艳,异常亮丽。住宅区里,不同风格的小楼房鳞次栉比,三纵六横的街区通畅有序,居家院落干净整洁,张张面孔笑容朴实……
  过去的龙坡村,是黎族古村落,位于亚龙湾北边的牙笼半岛上,有湾艾、牙笼两个自然村落,搬迁前分为三个村民小组。牙笼半岛形态狭长,山岭丘陵地形,山那边是林旺后海。这里三面临海,四面来风,风景秀美,物产丰富。人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与世无争的渔农生活。
  龙坡是革命老区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黎族同胞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涌现出了周亚黑、苏亚文、罗亚兵等革命志士。湾艾岭和林旺的青田岭相连,有一小径北通仲田岭革命根据地,尽管山道难走,却也去来便利。大宗的鱼盐米等军需用品,从牙笼港装船扬帆出海,辗转运到仲田岭。少量的不时之需,由崎岖山路人挑担运,源源不断,是重要的交通线、运输线。
  在和平年代里,人们安居乐业,和睦相处。湾艾村民以农耕为主业,以海岸边拉网捕捞为辅。牙笼村民有小渔船,以出近海捕捞为主业,以农作物种植为辅。政府不忘老区人民,曾经为他们盖起新瓦房,拨款添购了渔具、渔网、渔船。随着亚龙湾的开发建设,龙坡村也在亚龙湾畔和湾艾半山腰上,建起了特色民宅、传统黎寨,搞旅游创收,改善物质生活。
  都说故土难离,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龙坡村,舍小家为大家,在2003年为了国防建设事业,全村向外搬迁,做出了重大牺牲,这是本市解放以来第一例。尽管当时赔偿额较低,又没有安排就业,龙坡人听从指挥,实事实办,没有出现任何非正常索赔情况。140多户人家,700多人口,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块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绝大部分人家搬迁到现址,9户搬迁到林旺铁炉港(后也搬过来),开始了与传统方式不一样的生活。
  关乎子孙后代和村庄未来,选择迁建新址很重要。在蓝生山(时任村委会书记、主任)他们那届两委班子,可供考虑的搬迁地点有师部农场、海螺农场等处,但通过实地考察,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大家都说这里前有通途,后有青峰,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有利子孙后代读书进取,兴旺发达,于是,最终选择了如今这个地方。
  在新的村庄规划里,有住宅区、学校、街道,每家都有400平方米宅基地建住房。搬迁之前村里有几十亩水田、1000多亩耕地,周边还有2000多亩山林,搬迁后已换成了800多亩土地,其中360多亩位于林旺铁炉港,350多亩成为住宅区,130多亩(实得87亩)在干沟高园水库旁。
  到了黄明坤(现任书记、主任)他们这届两委班子,守护这些珍贵的土地资源,一门心思谋求生存发展。曾有过在红土坎村前建立农贸市场的设想,可惜功亏一篑。曾有过在铁炉港开发滨海度假小区的憧憬,却因土地确权问题,数次“望地兴叹”。与外方合作开发的龙坡迎宾综合商贸城项目,几经周折,反复商议,终于确定下来,启动指日可待。乡村新景象已在不远处招手,人们热切期待着!
  由农民变身为市民,告别了熟悉的环境和生活,但过好日子的追求依然如故,需要不断地奋斗。置身于快速发展的城市边缘,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变化,又面临五光十色、五花八门的诱惑,他们仍然秉承本分、恪守本色,并没有迷失自我。由于有正确观念引导,又有良好自觉性,村庄的变化悄无声息,却也与时俱进。他们追求有品质的生活,振兴乡村经济,创建乡村文明,实干精神蔚然成风。
  龙坡村一路走来,获得过不少荣耀和成就,有很多闪光点,两件事尤其值得一提。
  一是对搬迁赔偿款的处理。其时每户得到的款项,少则一二十万元,多则三四十万元,如何用好这些有限的资金,是一次重大考验。这些淳朴的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一定要细水长流,使用于正道,如盖住房、家庭生活、生产投入、子女读书等。在好长一段时间里,这里只有出出进进的摩托车、电动车、小货车,唯独缺少精致拉风的小轿车。以后,村里人外出务工、务农获得收入,搞种养殖被征用土地获得补偿,才开始有人购买小轿车。
  二是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投入。龙坡人深刻认识到,过去的生活艰辛,与缺少文化、视野短浅有着很大关系,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道理,深深地刻在众人脑海中,化为自觉的行动。为此,上上下下都尽心尽力,土地承包者也乐意捐助。村里设定了四等奖励标准:一等是上重点大学,2万元;二等是上普通大学,1.5万元;三等是上大专,1万元;四等是是中专,0.8万元。
  龙坡村在搬迁之前没有大学生,搬迁后已有40多名,简直是天壤之别!特别是2010年以后,上大学人数增加较快,计有本科11人、大专31人。不过,人们还是有些遗憾:上普通高校的有了,上重点高校的还没有!家长常常勉励在读的孩子: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更好成绩!
  衷心祝贺龙坡村,在全新的环境中,经过18年的不懈努力,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渐渐进入城市生活的快车道!衷心祝福龙坡人,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用创新的思维,勤劳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湾艾岭传奇故事
  梁生刚
  六盘乡的湾艾岭,处在牙笼半岛上,山势不高,有多处山洞。岭下的湾艾村,居住着几十户黎族同胞。山岭相连,经林旺青田岭,有小径通向仲田岭。从牙笼村的牙笼港,可乘帆船往各处。五六公里外,是六盘乡的博后村。
  在战争年代,敌强我弱,利用深山密林、多处洞穴等地形地物,是保存自己、壮大力量、消灭敌人的不二选择,而民心向背,更是重要的因素。于是,湾艾岭有了传奇故事。
  仲田岭革命根据地,位于藤桥林旺地带,是海南岛支撑“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一块重要阵地。全盛时期,是崖县、陵水、保亭三县的“小小井冈山”。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阶段,是我方有关党政领导机关驻地,以及琼崖纵队第三支队运动作战的重要营地和补给基地之一。
  六盘乡,是仲田岭根据地的犄角之一。在土地革命时就有我党地下组织活动,在抗日战争中是坚强的抗日堡垒,在解放战争中是主要的游击区。当年,日军为确保其掠夺田独铁矿,扼制反抗力量,在矿区外围建立数个军事据点,六盘乡博后村是其一。
  湾艾岭有个“红军洞”,见诸作家蔡明康的作品《湾艾“红军洞”》,原载于1991年10月出版的《三亚文史》第三辑。他介绍说,1979年夏天与州、县水利部门的郑工程师及陆天贵技术员等人一起上山勘察水源,发现了该石洞,本地人说是“红军洞”。
  他的这篇叙事性散文,文笔优美流畅,约有1200字。细心阅读过后,让人不禁从心中涌起深重的历史感,仿佛听到了岁月的风声从耳边“嗖嗖”刮过。
  洞穴之状况,文中叙及:“‘红军洞’……周围百尺许,有群石状若笋形,皆圆削卓立,有的高丈余,凌空插云。山势蜿蜒起伏,林密千叠。离‘红军洞’不远处,又有一石,体态似人,当地人管叫它‘哨兵石’,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雄。它安不忘危,沉着冷静,不动声色,在没有战火的年代里,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入洞如斗室。洞里尚保留着……钉在石壁上的灯架子,环壁给油灯薰成黑褐色……我以步当尺,粗略合计,约有二十多平方米,足够一个班人使用。洞里左边,垒起石板两块,有一米高,四十公分宽,我想是‘写字台’吧。洞壁右侧,………用石灰水写着:‘日本必亡,中国必胜’八个大字,着墨处约有二米高。字大尺许,依稀可辩。‘红军洞’上,多生芦草,青秀可爱,花呈白色,飞英纷披。”
  洞穴的作用,在作者笔下:“湾艾山和林旺镇的青田岭相连。青岭横卧,古林阴翳,阵风吹来,其声如百万军鼓,最为奇观。抗战时唯有一小径北通林旺仲田岭革命根据地,军需给养,相互照应,外人概不知晓。湾艾山的‘红军洞’有多处,当年汉奸几次带日本鬼子抄山,红军(注:村民对我方人员的称呼)得到当地黎胞的切实保护,凭借山上石洞隐蔽、周旋。……群众相告,‘红军洞’为抗战时期崖县东路军政界要人秘密活动的‘保护所’。”
  作者谈到1945年夏季的博后之役(注:指夺取机关枪战斗),说战斗策划就来自山中之斗室。当日本兵追到湾艾村后,全村人宁死也不提供“红军洞”情况及我方战士行踪。日本人恼羞成怒,当天火焚湾艾村,村民董二叔、苏阿伯惨死在日寇屠刀下。日本人过后又疯狂报复和残酷封锁,一度禁止村民下地种田和出海捕鱼。但湾艾村的群众,自有对付日寇的办法,他们组织起来,轮流在山后垦地,种上耐旱的坡稻和玉米,收割后往山上搬。磨谷的磨砻也同时上山去。男人脱粒,妇女推磨,大米玉米碾出来,就搬进“红军洞”。
  那次夺取机关枪的经过,曾任六盘乡民主政府领导人的曹统、周成昆,在回忆录中都有详细忆述。
  1945年5月,驻博后据点的日军为加强对我抗日力量的控制,强迫民众在番村圯海边带挖壕沟修工事,每天派数名士兵扛一挺机关枪在现场监工。六盘乡民主政府探悉后,及时向驻仲田岭根据地的陵崖保乐办事处和琼纵第三支队报告敌情,部队方面决定借机夺取机枪,派第三大队长李贤祥带领突击队前往。一天早上,李贤祥等6人化装成民工混进工地,趁着挖土、挑土的、扛材料的人群来回走动,场面杂乱,敌人疏于防备,突然夺走一挺机关枪、一支步枪,然后沿着海岸松软沙滩往湾艾村方向撤离。敌人反应过来追赶时,突击队员投出几颗手榴弹,把敌人给打懵了,不敢再往前追。海边渔民看见周成昆和突击队员奔跑速度较慢,便指引从靠近海水的结实湿沙滩上跑,不久便进入湾艾村。博后据点的日军闻讯赶到夺枪现场,先是包围了番村圯挨家换户地搜查。敌人扑空后恼羞成怒,放火烧毁乡干部周成昆、黎亚生家的房屋,把村民苏亚昭、周亚金捆吊在树上放火从脚底烧,同时夺走了群众一批牲畜和粮食。
  到了晚上,敌人仍不死心,又派兵到湾艾村,一部分人围村,一部分人埋伏在路口。由于敌人不熟悉地理情况,凌晨在行动中互相误会,开枪射击,打死了一名日本联络兵。日敌自食苦果,恼怒万分,放火烧毁湾艾村28户民房,再把湾艾岭围困起来,在外围的竹络岭公路严密封锁,又派汉奸深入侦探。突击队员潜伏在湾艾岭一处石洞,有洞口通向海面,敌人把守海边前洞口,渔民悄悄从后边洞口送来食物接济受困的同志。有了群众的掩护支持,他们安然地潜伏了一个星期。后来我方制造假象蒙骗敌人,在仲田岭根据地的甘什岭搭台召开“庆功表彰大会”,诈称“李贤祥勇夺日军机关枪胜利突围”,同时让为我方工作的伪甲长符亚哈谎报消息。敌人信以为真,便撤离了湾艾岭。突击队员在渔民的帮助下,乘船从牙龙港出海,自水路胜利脱险,返回仲田岭根据地。
  这次夺枪事件,给予敌人一次沉重打击和警告,往后驻博后、竹络岭、林旺、藤桥据点之日军,不敢轻易地下村进行抢劫了。从此,这些地方的抗日工作顺利开展,抗日民主村庄不断扩大,收集敌情、清查汉奸、筹款筹粮、支援前线等项工作,都有较大的进展。
  六盘乡辖地之前归属田独公社,现处三亚市吉阳区辖区之内。湾艾及牙龙两个自然村归属龙坡村委会,为支持国防建设事业,龙坡人再次做出了牺牲和贡献,于2002年整体搬迁到离田独墟不远的迎宾大道旁,这在本市还是第一例。
  从1965年至1979年,蔡明康担任田独公社书记有15年之久,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风土人情,无不熟悉。在许多年以后,他一提起龙坡的湾艾岭,就满怀深情地说:在艰苦岁月里,湾艾岭、“红军洞”非同寻常,对革命有功,是历史的见证物!
  时光飞逝,岁月如流,如今的湾艾岭,仍然是红色的山岭、革命的山岭,尽管它总是默默无言,却是重要的国防屏障。在新的时代里,它巍然屹立在南海边上,守护着祖国的美丽山河、万里海疆,续写新的传奇!

知识出处

吉阳乡愁

《吉阳乡愁》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这是一本反映吉阳村落文化的书籍。翻幵书页,一股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爽朗!靠着葱葱绿绿的群山,临着清清粼粼的河水,还有一片片的田野坡地,一座座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村落,在蒙蒙烟雨中,留存着三亚城市久远的历史,记录着三亚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将见证着三亚一座座现代新城的崛起。本书写法新颖,风格独特,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既有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和考证,对传说故事、典型人物的褒奖与歌吟,也有亲临其境的走访、参观和体验,内容真实可信,文字感人至深。相信一卷在手,读者定会受益匪浅。

阅读

相关地名

吉阳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龙坡今昔
相关作品
龙坡村的变迁
相关作品
湾艾岭传奇故事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