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廖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阳乡愁》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221
颗粒名称: 中廖村
分类号: K296.6;I267
页数: 16
页码: 169-1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吉阳区中廖村的情况。其中包括在中廖停留、留住乡愁的中廖是美丽乡村的新样板、黎乡中廖的“从前慢”、中廖村回风岭下古驿道曾从这里经过等。
关键词: 吉阳区 文化 中廖村

内容

在中廖停留
  孙令辉
  一条窄小的水泥路沿着绿荫向村里延伸,绿篱和树荫旁,一间间低矮的小平房无规划地散落着。见有外人入村,蜷伏在墙角或树头边的狗最先发声,往往一只狗叫就能引来全村狗们的共鸣,吠声此起彼落,极为热闹。一些稍为凶猛的狗还会从柴门或篱洞窜上路来,追着行人一阵狂叫,大有同仇敌忾共同抵御外侵的架势,自然也会吓跑一些胆小的行人和图谋不轨的盗贼。
  村子不大,人口也少,倒是觉得树特别多,尤以菠萝蜜、杨桃、龙眼为最。要是五六月份来中廖,在村里走着走着,一股浓香扑鼻而来,就知邻家的菠萝蜜熟了,而院子里的杨桃树挂满了成熟的杨桃,村民好像视而不见,摘吃的很少,任其掉落一地,随鸡鸭鹅啄食……这是多年前中廖村给我的印象,一个纯黎族居住的小村庄。
  后来中廖村所属的田独镇更名为吉阳镇,再后来因行政区划调整改为吉阳区。尽管中廖还是那个中廖,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但如今的中廖村已与往日不同,美丽乡村建设让它的面貌焕然一新,声名远播,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朋友圈里有人说,中廖村是一个想来马上就付诸行动,来了还想带着家人和朋友再来的地方。我觉得我是两者兼而有之,工作的时候去了,与朋友和家人去了,而且再去的念头至今还深藏心间蠢蠢欲动。
  一个地方,人来了一次就记住了,还想再来,说明这个地方有它的独特之处。中廖村就属于这样一个地方。它的美,就像框在一幅湖光山色的新画中;它的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怀与和谐,不娇娆造作,不追求繁华与喧嚣,静谧、安适、祥和。这样的一个地方是不需要太多的文字去描摹的,也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去表述,只要你去了,脚之所及,眼之所见,心之所悟,美不胜收。
  新修的村道宽了,宛如嵌在绿宝石中的一条纹脉在村里错落蜿蜒。村里的狗见的人多了,再也不叫不闹了,喜欢新奇地尾随在行人后面,慵懒地干脆在树下打盹。路两旁种了许多新树,最博人眼球惹人心动的要算花梨树了。花梨是珍稀木材,比黄金还贵,平时难得一见芳容,在中廖村却是种植平常百姓家,随处可见。夏天一到,整个村子的花梨树开花了,黄艳的花朵,淡雅的花香,让人陶醉不忍离去。花落了,花梨树底下的路面仿佛撒满了一层厚厚的金粉,经常听到游人为此感怀,蹲下身子将地上的落花一朵一朵拾起,用手绢或塑料袋子包好,带走。
  当你还在一边欣赏花梨树,一边漫步前行的时候,“中和湖”已出现在眼前。说是湖,其实就是一个大池塘。一座小桥东西横跨,将池塘一分为二。北边种莲,据说莲花的品种是从台湾引种的九品莲花,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经济价值高,花开四季,花姿雍容,花色娇美,一池莲荷半池水,煞是好看,偶有低飞的翠鸟耐不住寂寞,临着水面拨弄出一声微弱的叮咚,一圈圈的涟漪。南边建了凉亭、环湖木栈道,可以慢步和垂钓。廊桥漫步,池塘观莲,亭台垂钓,别有情趣。如果有意要歇歇你的脚步,湖边一个叫“春天里”的地方品茶是最好的理由。这是一座由旧民宅改建的二层小楼,外墙几乎爬满了绿色植物,一层小卖部,二层茶座。坐在二楼一边品尝农家浓香的热茶,一边赏荷谈趣,偷得半日闲暇,这难道不是人生一件乐事?
  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是榕树广场,广场因建在一棵百年古榕树下而得名。高高的树冠,繁茂的树叶,把半边天给遮住了,留下一片阴凉,供游客歇脚乘凉,更适合村民开展文体活动。白天,有村妇在广场边兜售自家产的椰子、杨桃、菠萝蜜和槟榔等,游客则随心所欲,或与村妇讨价还价,或找个位置摆个姿势,用手机或相机将美貌与美景定格。每当夜幕降临,从地里干活或外出打工回家的村民,吃过晚饭后三五成群聚集到广场,伴随优美的旋律,跳起了欢快的竹竿舞、广场舞,把一天的辛劳转换成快乐节奏,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情,激情与音乐碰撞,健康与幸福同行。
  在中廖,还可以赏花。前两年在花心岛栽种了格桑花,这些来自雪域高原的精灵,每年十月至春节前后,在祖国南端天涯海角的中廖村的田地里落地生根,长叶,开花。现在不种格桑花改试种植绣球花、玫瑰花等。年轻恋人选择来这里拍婚纱照,骑行爱好者选择来这里自由骑走,不少画家、摄影家选择来这里写生、拍摄,不少市民游客选择来这里观花赏景,寻找童年那份久违的乡野记忆。那红艳艳的格桑花,那花团锦簇的绣球花,那美丽浪漫的玫瑰花,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花组成了花海,把整片田野都染红了,把周边的景色都染亮了,也把村民的生活都带旺了。
  带旺的还有“童趣园”“黎家小院”。双休日或寒暑假,不少家庭带着老人儿女到“童趣园”来玩,老幼相欢,其乐融融,天伦之乐唾手可得。有些少儿培训机构在“童趣园”开展画画、手工制作、劳动体验等拓展活动,孩子在这里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艺,还结识了新朋友。青年相亲会、民间乐器学习培训、农民歌舞会等在“黎家小院”相继上演,不少情缘在这里编织,不少濒危的非遗技艺和民乐演艺在这里得到传承,不少农民的舞台梦想在这里得到实现。
  华侨城的介入,让中廖村再“火”一把。假如走累了,看够了,中廖村还有一些好去处,到“阿爸茶社”品品茶,到农家书屋看看书,到帐篷旅馆或农家民宿住一住,到农家乐品尝农家菜肴,满足舌尖的感觉和胃口的欲望。农家乐已经开了“阿姩龙祂”“青春之歌生态农庄”“李家小院”“小姨子家”等好几家。“阿姩龙袍”是黎语,“阿姨的厨房”的意思,一个叫林亚英的黎族妇女亲自掌勺。这里的菜名都带“土”:土鸡、田鸭、田鹅、土鸡蛋、地瓜叶、鸡舌菜、鸡屎藤、雷公根、雷公笋等,当然也有洋气的皇帝菜、革命菜等。鸡鸭鹅是村民自家散养的,菜是山上摘的田里长的野菜,绿色,生态,安全,吃到肚里放心。席间,再上一壶黎家自酿的山兰糯米酒。这酒甜香可口度数低,喝着喝着不知不觉就喝多了,喝得面红脸赤,喝得摇摇欲醉,感觉人间美食佳肴莫过于此了!
  来吧,到中廖村来!在中廖停留,别样的享受!
  留住乡愁的中廖,是美丽乡村的新样板
  王娜
  屋上炊烟、埘里鸡鸣、村口大树小路、门前老人孩童……记忆里的传统村落,犹如幼时感知到的母亲手掌的温热,犹如恬淡悠远的古老水墨画,总会瞬间击中那些曾经有过如此童年记忆,后来又远离家乡人们的内心。那种温暖又疼痛的感觉,一定就是给人带来心灵归属感的乡愁二字。
  记忆里的村落似乎向来是安静于世外的桃源,但这只是记忆。在经济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推进中,传统村落站到了变革的十字路口,根据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的资料显示,从2010到2017年间,传统村落显现逐渐消亡的趋势。
  一边是落寞的村庄,一边是热闹的城市。何去何从的纠结,不止在一地,不止在一时。
  于数百年时间里经历多次分分合合的黎村中廖,也同样站到了时代风潮的十字路口。
  中廖村,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西接224国道,南邻三亚绕城高速和东线高速。村庄背靠亚龙湾,周围有4个5A级景区,半小时车程就可到达三亚重要的旅游度假区及中心城区。在三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闹中取静的中廖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一块宝地,迎来了大大小小的开发机会。
  抓住眼前机遇开发,还是稳住心神探索不一样的路?想保住生态和传统的中廖选择等待。
  2013年,国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展开。2014年,海南“百镇千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也随之展开。2015年,没有急于做出选择的中廖村,被发现成为了吉阳区唯一没有房屋违建的村庄。从此,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黎寨有传统的村庄,开始了三亚美丽乡村示范点的建设之路。
  这是关于一个村庄留住乡愁的故事。
  中廖的美丽乡村建设,正是一个村庄在寻寻觅觅中,努力留住绿水青山里古老乡愁的旅程。他们的乡愁就在祖祖辈辈居住的绿野田园里,他们的故事就在黎族文化的传承里。
  什么样的乡村是时代所需?人人离土上楼,户户改水改厕是最标准的样本吗?祖祖辈辈扎根土地的农民们,内心深处和土地血脉相连,有着对土地最深沉的倚重和眷恋。
  在这样的眷恋里,中廖村的人们对自己长期栖居的家园保持着谦卑的姿态,而不是无限索取。他们坚持不拆房、不砍树、不征地。政府投入资金,请来专业公司做出整体规划。一草一木一山一花没有变,一房一院按照原来的风格进行了自然的升级美化。老旧村屋的生活不便,村中建起了完备的基础设施。榕树广场、环湖栈道、湖边咖啡屋……
  或是原封不动,或是修旧如旧,或是画龙点睛,他们在自然中尽力保持着收敛自我的初心,以保持乡土天然的美学生态。
  当袅袅炊烟飘散在已然远去的旧时光,当年轻的笑脸都涌进了远方的城镇,失落了过去,错过了未来,这样的村庄在今日是如此常见。中廖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魂”在哪里?一定还是在村落文化的传承之中,一定还是在对新生力量的吸引之中,而依旧沿袭传统可能无法阻止年轻人的持续外流,向外界全然妥协,却又失去了村庄的意蕴。
  2017年,中廖村走了和文旅企业合作的下一步。这个选择,是对解开承继传统和发展经济这个矛盾点的又一次探索。作为一家深耕中国文化旅游产业的企业,华侨城进驻中廖村之后,依然秉持着守护乡村文化根脉,挖掘继承黎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大力神、椰壳怪、槟榔族……他们为村庄设计了一批从黎族神话传说以及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IP形象;采风堂、黎锦阁、黎乐屋……这些藏在椰林中的民宿,多由民宅升级而来,装饰设计也是就地取材;村上书屋,是由村中老建筑改造成的乡村图书馆;黎家小院,是黎族传统舞蹈和黎锦技艺的展示地;非遗学堂,停留的是黎陶制作的古老韵味;阿爸茶社,泡出的是海南特色老爸茶的别样风情;先有鸡根据地,是槟榔树下端出的黎族农家菜……
  曾终日独自在家织锦的阿婆们、下地种田的阿姐们、会吹鼻箫的阿叔们,忙完了地里的活计,就会穿上黎族服装来到黎家小院、阿爸茶社和村里的中和湖,承担起展示黎族传统技艺和黎族舞蹈的工作,这也为他们创造了一份收入。
  之前在北京工作的孙发宾,考取了音响调音员的高级证书,现在在村中演艺队担任调音师。做过婚纱店和餐厅收银员的小暖,回到村里做了讲解员,作为老员工,她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华侨城在村中的前期筹备工作。做餐厅后厨的苏深耀,回到村中,拾起幼时的绘画爱好,成为一名为中廖村绘画的村民画家……
  守住黎乡传统文化,就有了和那过往的无尽岁月相连接的心灵纽带。有了发展空间,年轻人纷纷回村,村庄不再落寞。过往和未来,正在这里相聚。
  但这样的发展新样本仍处于探索之中,如何发掘和传承更多传统文化特色,如何形成更大的影响力从而保持持续的客流,如何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如何扩大村民的受益面,仍是中廖村、华侨城正持续努力的方向。
  中廖村所尝试的方向,已经成为一个美丽乡村新样本。他们是三亚第一个五星级美丽乡村,是“2016年中国休闲乡村”、“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7年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中国文旅产业“最佳人气乡村旅游目的地”,还入选了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乡村名单,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入选国家森林乡村……
  而这众多的荣誉,最初只是因为他们想留住村中的每一棵树,留住那些老屋,留住一泓碧水,留住一块山石,留住人们魂牵梦绕的乡愁。
  黎乡中廖的“从前慢”
  王娜
  一颗槟榔从静静的树林间悄然落下,一条老榕树的垂须在夏风中轻轻飘荡。这个黎族村庄中的一切,仿佛都很慢。
  三亚中廖村,在慢时光中的独特发展历程,极好地诠释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真意。
  阿婆谭仁香穿上她的筒裙,出了自家小院,往阿爸茶社走去。在茶社织黎锦,向游人近距离展示黎锦魅力,是她的日常工作。已经七十多岁的阿婆,对村庄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她走过长满槟榔的园子,知道其中多了一条木头步道,也还是原来的槟榔林;她走过中和湖,知道其中多了花草和栈台,也还是以前的那片水;她走过石头堆砌成的围墙,知道墙外多了新鲜有趣的黎族图画,墙内也还是鸡鸭悠然。
  在阿婆眼中,村庄悄悄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但村庄却好像还是以前的村庄,还是她熟悉的那个抬头见山、低头看水、满眼绿色的百年老村庄。
  山水掩映之中的百年村居,与自然的和睦相处成了黎乡由来已久的生活方式,造就了村中的许多传统都和自然息息相关,也造就了村子在疾速变化的时代里仍有种见山望水、留住传统的“慢”坚持。
  “黎锦光辉艳若云”,黎锦很“慢”。
  织锦技艺精湛的谭阿婆常织的黎锦图案,是中廖最常见却在其他黎村相对较少的虾纹和螃蟹纹,这可能是对流经村庄古老水系的水产形象进行的朴素提炼和艺术加工。阿婆是村中文书黎亚霞的大伯母,黎文书小时候每次去串门,都会看到大伯母在专心织锦。伯母用的工具还是那些古老的手搓去籽十字棍、木质手摇轧花机、脚踏纺纱机。只见她在一个扎线架上编好经线,用纱线扎结,染色后拆去纱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后,接着织进彩色纬线。黎锦在村中的用途曾经很广,无论村民外出办事、参加民俗节日还是婚礼盛会,都会穿着相关服饰。黎族妇女有几个女儿或媳妇,就需要织几套黎锦传给她们。织绣一套黎锦盛装,既需要精湛的技艺,也需要持续的耐心,一般至少要花费三四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82岁阿公李亚朝的竹器编制技艺很“慢”。
  李阿公把精湛的黎族藤竹编制手艺传承了下来。他只在每年十一二月份挑选自己种在山上的竹子,砍回家后削好、晾干、保存,以备一年之需。阿公编的带盖竹篓十分精致,是黎族婚庆风俗中的重要物品。媒人上门提亲时要用来装槟榔和糖果,新娘回门时要用来装给娘家带的礼物,日常生活中黎家会把重要的物品放入这样的藤竹制品里一起精心保存。从种植竹子,到等待竹子长成,到年尾采集竹子的最好月份,再到一年的徐徐编制,李阿公有门“慢”手艺。
  biàng酒很“慢”。这是山兰酒的黎话发音。一株山地旱稻,三至四月播种,七至八月收成,然后从山上采来扁叶刺、山橘叶、南椰树芯制成发酵的酒曲。酿制一月后口感清甜,一年后成为色如玛瑙的佳品,时间愈长,色如红色至黑色,为上品。
  不止这些传统的技艺,中廖村也很“慢”。正如谭阿婆眼中的样子,村庄始终保持着百年的生态自然。
  是时间和自然的共同馈赠,给了中廖村从前慢时光中的从容。后来,这样的“慢”遇上了时代的“快”,人们要致富要发展,这样的“慢”似乎显得有些“步履蹒跚”。
  有一天,却正是由于中廖村的“慢时光”,迎来了飞跃式的“快”。这个没有砍树,没有拆迁,没有违建,没有工地刺耳电钻声的山水黎村,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极佳样本。
  当一颗槟榔落下来的时候,落在了木板铺成的小路上。村中新修的这条槟榔林里的观景小路,遇见树就在木板上留出相应孔径,让树如常生长,遇见灌木就让灌木作为道路景观,绕道而行。当榕树的垂须轻轻飘荡在夏风中时,有着百年树龄老榕树的树荫下,成了村中的榕树广场,村民在树下集会、休闲。
  民居各式墙壁上绘制了生动的文化故事,院墙变成了石块堆砌,变成了绿篱绕屋。中和湖做了景观设计,荷叶铺在水面,指路牌上则是黎族图腾的纹样。村路、管道等基础设施全面改造升级。瓦片屋顶、木头围栏、竹门框,还有山野茂林、沃野阡陌,依然是“从前慢”的田园风光,却又多了带着自然味道的现代气息。
  谭阿婆和姐妹们的黎锦技艺,在阿爸茶社的持续展示中,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和喜欢。黎文书还学着织了一条有虾纹和螃蟹纹的腰带。村里的女子婚嫁时,不再穿那舶来品的白色婚纱,而是去找阿婆借穿祖辈留下来满是黎韵黎情的黎锦盛装。黄亚烂、黄菊金她们重新学起了黎族舞蹈,有时和村中舞蹈队一起出去表演起《拾螺歌》这些黎族歌舞,有时在村中的“黎家小院”里。在中和湖的竹筏上为游客实景演出。李阿公的竹编制品供不应求,之前几乎失传的黎陶在村中有了工作坊,山兰酒也有了可以酿制可以品尝可以出售的小酒馆。“中廖黎物”是村中黎家产品的新品牌。
  村民们没想到,他们的“慢”还能有如此改变。他们的“慢”手艺和他们的“慢”生活,取法自然,相融于自然,成为村庄最大的特色,也让自己的家园成了国家级美丽乡村,成了有着浓郁传统文化的“好山好水好黎家”。
  中廖村,回风岭下古驿道曾从这里经过
  王娜
  深夜,哒哒的马蹄声在青石板路上疾驰而过,穿过廖练村村民的梦境,又渐渐远去。
  “山木无阴驿路长,海风吹热透蕉裳。”这来自北宋的诗句仿佛把我们带到了数百年前的午后,驿路在海南的烈日照耀下,长长地伸向远方,海风吹过,热气袭来,前路漫漫。又一名贬官到来了。他在驿道上行着,或许就路过了那些古老的村庄,这些村庄里,或许就有从前的中廖。
  从前,还没有中廖二字。《崖州志》记载“三亚东黎岭前村峒凡五十有一”,“坡顶、抱鼻……小桥、大茅,以上在三亚东官道旁”。“在三亚官道南”的村峒有“长园、廖练、竹鹿……铁炉坡、鹿回头”。其中的长园是中和的前身,廖练是今日上廖和下廖的前身。后来,村子划归三面环山的大茅峒,新中国成立后,中廖从大茅峒分了出来,在一头的中和与另一头的廖练里,各取了一个字,是为“中廖”。沙牛坡则分为了上牛和下牛。中廖村从此有了中和、朝南、芭蕉、新田、上廖、下廖、上牛、下牛和三公九个村小组。
  这其中提到的“官道”,即指驿道,在古代主要用于公文传递、物资运输、军事调动、官员出行,经贸往来等。驿道延伸到哪里,也就意味着政府的实际控制能力延伸到哪里,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海南古驿,始于隋代,宋代逐渐完备,到了明代则畅通全岛,后世称为“环岛驿”。琼州驿道,分为东西两线,起始点均为今崖州区到今海口琼山。
  而古崖州路经今中廖地段的驿道路线,以当代地名对照表述为:崖州东部三亚至藤桥段古驿道,本由三亚街(按即清代三亚市)起,经林家村南田洋,至今抱坡村;又经上南丁村,走山路十五里抵沙牛坡;再经中和、新田,越回风岭,下岭脚塘;东自岭脚塘过草村抵大墩村……
  又据学者考证,回风岭古驿实有南北两线,南线钻山沟,北线翻山坳,常视当时黎区社会安定情况,或两线并用,或交替通行。这条古驿也成了海南驿道深入黎区最深、最长、最险的一段。中廖段,正处于回风岭古驿北线。中廖村,正处于回风岭东部。
  今日虽已较少听闻回风岭这一名字,但回风岭却是不折不扣的旧时崖州名山,凡相关史志中均会提及。古人认为,此岭之高令北来寒风折返,使崖州四季温暖如春,所以称为“回风”。《崖州志》载:“回风岭距城东一百六十里,高百余丈,以寒风不过此岭而得名;上有喜思泉,下有温泉二,乃州八景之一。最深邃处,道隘峰攒,隐蔽天日,为州东路第三重关隘。”正是由于回风岭横亘南北的分界岭位置,使得它虽险却仍成为驿道必经之地。
  清朝钟元棣所述的新崖州八景之一,即为“一览众山齐失色,巍峨欲上太虚中”的“峻岭回风”。如今已经失落的回风岭之名,应该就是指现在的大岭、吨岭以及竹络岭等组成的山峰群。
  今日下廖村处,是古回风岭的核心地带,村后大山之上,是明朝时期驻防的回风岭大营。村中中和桥的位置,跨越了“源出城东北150里大茅岭;西流经回风岭北,纳回风岭水……入榆林港,归海”的“榆林水”,回风岭大营就在桥西的位置。
  驿道、兵营、名山、古村、河流,共同勾起了中廖并不为人所熟知的过往,这座因椰风黎韵而闻名的山水黎村,原来亦有隐藏于历史中的另一种引人入胜之处。
  而随着那驿道之上的哒哒马蹄声远去的,除了这古驿往事,还有什么?
  在属于黎族哈方言支系的中廖村,很多村民提及自己的祖先来自福建,明朝后期已在此定居。有本土学者经过多方考证认为,哈黎的早期族群,来源于两广交界的百越族群。明朝时期,黎汉交界处设置较多以营或讯为单位的军队。大茅峒则于明嘉靖年间设置回风岭营,清朝设置了旧营汛及附近的小桥讯、藤桥讯。这些军营中相当一部分从迁往海南的福建人后裔中招募兵勇,一些人退役后融入了当地黎村,语言和生活黎化,但仍保留下来了福建人的身份。
  三面环山、一面峡口的地形,决定了此地本应无比闭塞,但却前有驿道兵营,后有众多有军人基因的外来者选择居住于此,中廖村在八百多年前就有了多元和开放的风貌。
  曾经在青石板道上飞马而过的人们,连同他们谨慎传送的桩桩急信,都已湮没于历史烟尘之中,留下的,只是青石板的残迹。本土学者周德光先生十余年前在现场踏查时,还看到“好几段遗留下来较完整的路面:宽约两米,用大小不等的块石铺筑,十分结实。”之后另一位研究琼州古驿的学者何以端,从大茅隧道的两头攀登时,已很难上去,因为封山育林,林深无路,实难踏勘。驿道已退于幕后,但现代所修多条道路的走向却与驿道一脉相承。
  回风岭、廖练、长园,大茅水、榆林水、中和湖,驿道、国道、高速公路……它们的名字和功能都在不断变换着,但山岭还是那个山岭,河流还是那条河流,村庄还是那个村庄,自古就有的民族文化交融依然在持续交融,不管是在八百年前的马蹄声里,还是在八百年后的汽车声中。

知识出处

吉阳乡愁

《吉阳乡愁》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这是一本反映吉阳村落文化的书籍。翻幵书页,一股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爽朗!靠着葱葱绿绿的群山,临着清清粼粼的河水,还有一片片的田野坡地,一座座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村落,在蒙蒙烟雨中,留存着三亚城市久远的历史,记录着三亚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将见证着三亚一座座现代新城的崛起。本书写法新颖,风格独特,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既有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和考证,对传说故事、典型人物的褒奖与歌吟,也有亲临其境的走访、参观和体验,内容真实可信,文字感人至深。相信一卷在手,读者定会受益匪浅。

阅读

相关地名

吉阳区
相关地名
中廖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