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吉阳乡愁》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3220
颗粒名称: 六盘村
分类号: K296.6;I267
页数: 4
页码: 165-1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吉阳区六盘村文化情况。其中包括文章六盘村印象等。
关键词: 吉阳区 文化 六盘村

内容

六盘村印象
  梁生刚
  新安置区
  六盘村是黎族聚居村庄,毗邻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驱车从海榆东线公路亚龙湾路口进入,前行约3公里处的左侧便是,再往前2公里多就到了“天下第一湾”——亚龙湾的海边。
  1996年为支持三亚市旅游发展规划,开发建设美丽的亚龙湾,六盘村从原址举村搬迁到占地面积270亩的新安置区,保留了原有村名,仍辖红色、东方红、新港、青梅、新村、田铺6个自然村(分为8个居民小组),全村现有总户数630户,人口3778人,其中常住人口3308人。
  刚搬迁时的村民居所,统一建成两层半小楼房,有规划好的街区。二十多年后今非昔比,许多旧楼房已拆掉重盖,又新建了不少楼房。这些年来,该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这里的路面、排水管道、路灯,包括外立面等项基础设施,进行大幅度改造,村容村貌越来越美丽了。
  随着三亚市知名度不断提升,大批酒店纷纷入驻亚龙湾,到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借助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地理优势,六盘村民纷纷筹资或合作搞起民宿、餐饮、小卖铺、房屋出租等生意,吃上了旅游饭。目前,全村已有精品民宿30家、客房600余间、商铺60家、餐饮店20家,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60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95万元。
  2018年,六盘村为打造美丽乡村,拟整合现有土地资源,为旅游产业发展腾出足够空间,同时依托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亚龙湾热带森林公园,充分挖掘黎族文化元素,建造六盘风情街、美食广场、六盘记忆博物馆、黎族民俗,经营黎族织锦和特色餐饮等产业,吸引游客到六盘村旅游观光,呈现六盘村“古黎新韵,锦绣六盘”的新视觉、新感知、新印象,让六盘村民分享旅游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一幅产业兴旺、生态绿色、生活富裕的美丽蓝图,正在人们的视野中徐徐展开。
  六盘老村
  六盘老村建村二百多年,位于牙龙湾(今亚龙湾)畔,三面与青山相拥,一面呈月牙形向大海敞开。村里多见树身粗壮、枝杈伸展、树冠宽大的榕树、酸豆树。
  历史上的六盘地区,泛指牙龙湾至六道湾一带的村庄,除了六盘村,还有龙坡、博厚(今博后)、六道等村庄。以前,森林茂密,村庄分散,山道难走,但海路畅通。两湾海域的渔业资源较丰富,常年有兄弟网、拖风网、流刺网等作业渔船进行捕捞,还经常有商船往来经过。
  两湾相连,沙滩绵延10多公里,宽度50—100米,坡度平缓,海水清澈分层,能见度很好,湾内除阳光、海水、沙滩俱佳外,还有奇石、怪滩等特色风景。海湾的锦母角、亚龙角,激浪拍崖,怪石嶙峋。近海海域,不少处有珊瑚礁、热带鱼、野生贝类等生物。
  六盘村的村名有来历,与不远处的海边一块大石上有六个像盘子一样的印痕有关。在人们的传说中:有一条龙跑到了青梅港,带去六个装菜的盘子,后来不知何故,盘子印在那块石头上,村庄由此而得名。若是浪花击打“盘子”发出不寻常的声音,人们就知道台风要来了。
  六盘老村处在半渔半农地区,一向以来缺水干旱,过去人们的生存方式,不外是捕鱼打猎种地。传统农业是靠天吃饭,若非是风调雨顺,否则全年生计就有困难。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地形闭塞,交通阻塞,出入不方便。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修建了道路,交通便利,情况有了根本好转。
  在田独公社时期,原有大茅、中廖、田独、新村、安罗、龙坡、椰林7个大队,以后椰林分成六盘、六道,六盘又分出六盘、博后。田独、新村、安罗的水利过关,大茅、中廖也基本过关,生产条件较好。六盘地区仅有红旗、博后、大村3个小水库,库容小蓄水少,所以六盘大队只能因地制宜,以种植杂粮为主,通常是冬种番薯,以及种植玉米和高粱等作物,待晚造雨水充沛再种水稻。
  革命老区
  六盘地区是革命老区,是我党领导下的坚强堡垒,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有卓越的贡献。该地区的西北边与田独、林旺及仲田岭革命根据地相连,西南边接近红沙墟和榆林港,是仲田岭革命根据地通往红沙、榆林、三亚、崖城、梅山、九所、黄流等地的主要路径,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隐蔽地形,是我党开展革命活动的落脚点,也是我党在各个时期筹粮筹款征税的重要地区。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就有地下工作人员在六盘地区开展革命活动,本地人王妚赤参加了地下组织。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博后村设置据点,驻有两个小队及一些伪军。
  我党在1940年先后派陈维原、陈维熙等人化装成小商贩,到该地区开展革命活动。陵崖保乐边区党委书记林诗辉、秘书陈生,边区办事处主任张开泰,经常到该地区做宣传发动工作。六盘村的周成昆等热血青年不愿当亡国奴,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周成昆先是当交通员送情报,后来参加筹粮筹款征税等工作。
  1942年3月,六盘乡党支部及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活动区域为六盘地区,驻地在六盘村的青梅、新村、田铺三个自然村中间地带。其时曹统任书记,宣传委员曾文珍,宣传委员何明,李文耀任乡长,占行运当文书,刘天和为乡委员兼青抗先主任(周成昆1943年夏接任)。1944年6月李文耀、占行运叛变后,曹统任乡长,周成昆任副乡长。
  我党在六盘乡建立党政组织后,随之成立了青抗会、妇救会、民兵后备队等群众组织,有效地粉碎敌人的清剿、合村、抢掠、瓦解等行动,先后有二十多名青年参加了琼崖抗日总队(琼纵)三支队。当时在六盘地区海域的大多数渔船主、商船主,向我抗日军民提供了物资支持。番村巧夺敌机枪,从海上运送粮食渔盐等物资及人员到仲田岭革命根据地,番村苏玉香策夫起义,营救跳伞落入六盘山林丛中盟军飞行员等精彩故事,就发生在六盘地区。
  解放战争初期,我党崖乐县人民政府及琼纵三支队,曾经有一段时间驻留在六盘乡,得到广大黎族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掩护,保存和积蓄了革命力量。后来琼纵三支队奉命西撤,也是从六盘港乘船出海,在梅山角头村登陆上岸后,休息了两天再继续西行。
  解放战争后期,六盘地区在我党榆亚特别区境云乡(辖原田独镇、红沙镇属地)的统辖下,大力支持革命斗争,筹粮筹款解决琼纵部队及地方政权人员的吃饭问题,动员青年加入琼纵部队。解放大军在1950年4月追歼国民党残敌到达榆林地区时,我方政权用从六盘等处筹集贮藏的一大批粮食,及时地供应了部队。

知识出处

吉阳乡愁

《吉阳乡愁》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这是一本反映吉阳村落文化的书籍。翻幵书页,一股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么爽朗!靠着葱葱绿绿的群山,临着清清粼粼的河水,还有一片片的田野坡地,一座座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村落,在蒙蒙烟雨中,留存着三亚城市久远的历史,记录着三亚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也将见证着三亚一座座现代新城的崛起。本书写法新颖,风格独特,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既有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和考证,对传说故事、典型人物的褒奖与歌吟,也有亲临其境的走访、参观和体验,内容真实可信,文字感人至深。相信一卷在手,读者定会受益匪浅。

阅读

相关地名

吉阳区
相关地名
六盘村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六盘村印象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