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事业能留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涯论剑》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937
颗粒名称: 还是事业能留人
其他题名: 从邢植朝不当厅长当教师说开去
分类号: G127.66
页数: 5
页码: 71-75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海南、三亚如何留住人才这一问题,探讨了“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三个方面的因素。作者认为,最关键的是“事业栓人”,即让人才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和发展,从而留得住人才。
关键词: 人才竞争 海南 环境

内容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科技的竞争,军事的竞争,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人才辈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一新命题、新论断,具有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样的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人才的作用和地位不可替代,已是不争的理论。进一步看,人才怎么产生?对于人才总量、质量与开发建设不相适应、急需人才的海南、三亚来说,无非两条途径:本土培养,省外引进,这也是不争的共识。
  然而,十多年来,不管是用心良苦请来的,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才,诸多以不同的方式先后与海南告别。譬如,原海南省文体厅副厅长邢植朝,其业绩和成果有三个方面:公共关系、黎族文化和非权力性影响,这样一个土生土长、海南培养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也离琼而去,一个严峻而不容回避的问题就这样提出来了:海南、三亚怎样留住人才?省里也好,三亚也好,这就提出要环境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提得很有道理。深究之下,感觉其实“四个留人”并非半斤五两,而是有轻有重。有人说,“四个留人”主要是“待遇留人”,博得一片叫好之声;有人说,重点是“感情留人”,同样好评如潮;我认为,关键是“事业留人”,并且这个“留”字,还得改为“栓”字,即“事业栓人”。为什么?
  先看“环境留人”。海南尤其是三亚的环境不可谓不好。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三亚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了生态化、诗意化,最近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说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一点也不夸张。至于社会、行政等软环境,历来民风淳朴的海南,正能量为其绝对主流,海南文化以其大海一样的心胸融汇外来文化因而著称于世。问题在于,人才不是单纯来休闲度假的,环境确是吸引人才的一大因素,但其凝聚力、向心力还经不起别的因素的诱惑和挑战。
  再看“感情留人”。海南人热情好客举世闻名,海南、三亚的领导人更是以人为本,招商引资,招徕人才,更能以诚相待,这似乎是一大传统,薪火相传,体现了海南、三亚的领导者对人才的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很能令人怦然心动。问题在于,铁钉的营盘流水的官,常常是伯乐一走,千里马顿失知音,恐怕难再纵横驰骋,况且这“活”又不是仅为伯乐所干,三十六计走为上,良禽择木而栖,士为知己者死,另谋其主,在所难免。
  还看“待遇留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当今的中国,西部“孔雀东南飞”,是冲着待遇去的;海南“仙鹿北上不回头”,也是冲着待遇去的。人力资源理论提出了“人才成本”概念,强调人才成长付出了经济的代价。从经济学角度讲,有成本投入,就期待效益产出。因此,该人才走上社会、走上市场的时候,依据有关行情,待价而沽,全在情理之中。毋庸置疑,优厚的待遇,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走向,左右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问题是:
  其一,年轻的海南省,许多方面相对落后,北南东西发展极不平衡,虽说经过不懈努力,近年来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经济总量尚弱,等待“补强”之处还多。如此,我们到底能拿出多少“待遇”,这待遇优厚到什么程度?月薪多少?年薪多少?其他方面呢?那一样都不能含糊。能拿得出来吗?海口拿得出来,三亚拿不拿得出来?海口三亚拿得出来,其他市县拿不拿得出来?且这优厚待遇一旦确定,就是长期性行为,我们的财政能支撑多久?
  其二,该人才要是对待遇问题非常在乎,甘做待遇的奴隶,那就会人心不足蛇吞象。就说他是一名公务员,放在处级岗位上吧,他的月薪是非人才的3倍,也才是几千元,而广东,很多报社的编辑记者,年薪都在12万左右,该人才在海南还不如广东的一名记者,他的心态能平衡吗?
  其三,给予单方面优厚待遇,可能会挫伤另一方面的积极性。海南的事业,不仅靠人才干,更靠广大干部群众干,红花还需绿叶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花独放难说海南春色满园。何况,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确立人人都是人才的观念。这里还需要认真探寻一剂良方,既不冷落人才,又能保护、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才好。海南、三亚的发展,需要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
  最后看“事业留人”。太强调待遇留人不符合省情。用什么办法留人最好呢?什么办法最能留人呢?下列事实,胜于雄辩。
  先说政坛翘楚。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如周恩来总理、朱德元帅等,第二代领导人如小平同志等,留学法国、留学苏联,毅然回到凄风苦雨的祖国,义无反顾,投身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缔造这样伟大而壮丽的事业。第三代领导人中的李鹏、李岚清同志等,学成归来之日正是国家百废待兴之时,条件何等艰苦,而为社会服务之心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动摇。三代领导人,以天下为己任,其光辉业绩彪炳史册,不愧为中国人民的儿子和千秋万代的楷模。
  再说科技精英。我国“两弹一星”诸多元勋等等,当年冲破重重阻力归来,都说“我的事业在中国”。他们专心致志,效命祖国的科学事业、国防事业。他们讲过待遇吗?讲过报酬吗?要讲,当年就不会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生活享受。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有些人受到了这样那样的冲击,还是一如既往,无悔无怨,默默奉献,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尽管是时代不同了,如今的社会生活、观念意识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归人员艰苦创业、卧薪尝胆、终成大器者,俯拾皆是,举不胜举。
  又说邢植朝同志。他离开海南,引来众说纷纭,其中之一获得许多喝彩:不当厅长当教师,都是待遇惹的祸。此说冤枉了邢副厅长。在这岛上,近半个世纪都过去了,他还在乎什么富贵贫贱吗?而事业对于他却是第一需要。
  作为人文社科研究的实力派学者和学者型领导干部,他最想把自己的学识、经验、成果再行完善、延伸、发挥,奉献社会,他所加盟的广东那所高校,其前身是广东民族学院,正好给他提供了成就事业的平台,他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海南也提供那样的平台,如果让他加盟海南大学……如果……我认为情况会是另一样的。
  既然事业留人最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用事业留人呢?
  第一要识才。识才不能简单化,一看文凭、二看职称是如今流行的识才通病,文凭不等于水平,党政机关不评称职,不能唯文凭是举,论职称排位。识才就要倡导与坚持科学的人才标准,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为核心的人才观,对于我们具有指导的意义。识才就要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四个要素一并考察,品德排在首位。在品德层面,我认为,人才的类别如科技人才、社科人才可以与品德无关,但人才的档次不仅与知识、能力、业绩而且与品德密不可分,“唯待遇是图者”,他的档次就不高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全由他去,并不可惜。对这个“留”字不能做机械的理解,不需留、不愿留、不必留的人才,留了也很难真正发挥作用,留得住他的身留不住他的心,心不在焉,又如何建功立业?!要识人然后才能善任。
  第二要用才。邢副厅长几经反复,方才成行,既挥泪作别,又含笑离岛。有关领导曾挽留他。问题是,留下来干什么?留下来之后怎么样,这就要“使用”,不能搁置、浪费这“第一资源”,正如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说的,大才给大舞台,小才给小舞台,让人才效益发挥最大化。使用就是用事业留住人。当然,使用要做到合理历来不易。唯其不易,这才呼唤研讨,呼唤突破。人才无非有三:专才,通才,既是专才又是通才。我们要因才施用,专才专用,通才通用,用人所长,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用其最佳才能,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可错位,借位了就不是事业留人,也就留不住人。还要倡导自由竞争。因事设岗,多岗需求,坚决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他认为他属于什么样的人才就让他去竞争什么样的岗位,他竞争到这个岗位,这个岗位就留住了他,岗位是事业的外在体现形式。这与韩庆祥教授所讲的配置人才资源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等相一致,通过市场配置,有利于人才和经济发展相协调,有利于支撑和促进海南、三亚的发展,配置的过程就是开发的过程。不管是那一类、那一档的人才,只要他在岗位上做出大成绩、大贡献,就应该给予他相应的待遇和报酬,这个时候,大家心服口服,不会有人心理不平衡了。我们应摘掉各式各类的有色眼镜,排除一切人为干扰,立党为公,选贤任能,海南、三亚事业的腾飞就大有希望。
  第三要爱才。我们不仅要“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而且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这样就会获得良好的效果。爱不爱才,就看用不用人。用了,是真爱、挚爱、深爱;不用,是假爱、伪爱、浅爱。用了,就爱在点子上,爱在实处,是爱的归宿;不用,是爱在形式上,爱在外表,是爱的漂泊。使用,给平台,给项目,给课题,给工作条件,给研究基金、开发资金,还要给要求,给压力,给挑战,总之,以事业留人,人就留得住,用得上,心情舒畅,大有可为。
  让我们回到本文开头的命题上。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发现、使用本土人才;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进紧缺人才、稀有人才、拔尖人才。而不管是本土人才,还是引进人才,都一视同仁,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让各式各类人才像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一样,头顶同一片蓝天,呼吸一样新鲜的空气,蓬蓬勃勃,茁壮成长,争奇竞艳,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让我们荡起人才工作的双桨,全力打造一支爱海南、爱三亚、高素质、大作为的人才队伍,驾驶海南、三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艘大船,乘风破浪,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航线上。
  还是事业能留人。
  留住了人才,就留住了海南、三亚美好的明天。
  ——原载《三亚党建》杂志2004年第1期总第51期

知识出处

天涯论剑

《天涯论剑》

出版者:光明日报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思考与调研、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建设、旅游建设、人才与教育、思想理论建设、发展与整治、调研报告、政协提案、社情民意信息。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