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西发现清代大小红衣海防铁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391
颗粒名称: 港西发现清代大小红衣海防铁炮
分类号: K878.6
页数: 2
页码: 56-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崖州港西渔业队在建房时发现了两门清代大小红衣海防铁炮。这些铁炮被用于保护海防和防御海盗、外寇等。这两门铁炮被认为是晚清同治中兴初年习洋造炮时的军器遗物,对研究晚清时期的军事制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展示了当时海南崖州人民自强练兵、抗击外侮、保卫海防的历史风貌。
关键词: 铁炮 崖州 海防 晚清 历史风貌

内容

1980年4月18日,港西渔业队一户群众建房清整地基时,在1公尺多深处,挖出两门清代大小红衣海防铁炮。
  港西在三亚西海岸50公里,面临南海,东距崖州古城5公里。港西渔业队位于宁远河的出海口。
  大号炮全长216厘米,炮腔长178厘米,炮身前后有四道凸箍,加固炮身。中膛(炮身中部)左右两边有12厘米长直径为8厘米的炮架转轴,中膛上有“重壹仟贰佰觔乙丑正月置”11个铸字(觔:俗用作斤两的斤,清代1斤合今596.82克),清晰可见。前膛内口直径9.5厘米、外直径25厘米、炮膛口壁厚8厘米,膛口外皮加厚为凸圆形,以加固炮口避免破裂。炮后端直径32厘米,正面有点火孔。炮尾有球冠。略有锈斑,炮体完整无损。小号炮较粗短。全长187厘米、炮腔长155厘米,炮身前后有四道凸箍加固炮身,左右两边各有长11厘米直径10厘米的炮架转轴。前膛内口径11.5厘米、外直径29厘米、炮膛口壁厚8厘米,膛口外皮加厚为凸圆形,加固炮口避免破裂。炮后端直径36厘米,正面有点火孔,炮尾有球冠。锈斑较多,整个炮体完整无损。
  古崖州一带环海,宋、元、明、清常受外寇、海盗剽掠之患,因而自宋以来,取措防守。道光《琼州府志》载:清代“崖州水师所辖,洋西东西港相距较遥,外寇、海盗出没无常,处处可入,防不胜防”。为了加强海面的防卫,“雍正八年,将崖州营改为水陆各半,营游改为参将,添设水师……”“保平港东四里有小港曰大蛋港,水浅不能泊船,港外可暂寄碗。北近州城与保平港口各设炮台一,东西相对,为州治海门要隘。”清纂《崖州志·海防志一》亦记:“保平港距营十三里,为州志海门门户,东距四里有大蛋港,水浅,不能泊船。港外暂可寄碗。前时海寇常从此处登岸。二港东西相对,最关要隘,皆有炮台防守。”可见铁炮出土点的港西渔业村,正是通向保平港和大蛋港两港交接的咽喉地带,这里设置保平炮台,是保护崖州古城和海防防守重地。因炮台近海,海浪拍打,这里又是宁远河出海口近岸,海浪与洪水冲击,炮台遗址无存。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纂修的《崖州志·军器》记中:明代崖州没有置炮的记载“清代始配置铁炮”,“大小红衣铁炮三十六位。现存七位防城,十位防海。”出土的大号炮体上无帝王朝号,仅铸干支“乙丑年正月置”。道光(公元1821—1850年)共二十九年,光绪(公元1875—1908年)共三十四年,咸丰(公元1851—1861年)共十一年,三朝没有干支乙丑年。嘉庆乙丑年(公元1805年)与纂志时的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相距103年的时间。同治乙丑年(1865年)与光绪三十四年相距37年。根据“现存七位防城,十位防海”之记,以及铁炮一般使用时限;可以推断,港西发现的清代大小红衣海防铁炮,乃晚清同治中兴初年习洋造炮时的军器遗物。
  这两门大小红衣铁炮,是我省目前发现的较久远的铁炮。它的出土为研究晚清同治中兴初年,学习外洋机械火器制造,崖州人民自强练兵,抗击外侮,保卫海防,提供了可贵的实物信息。
  (1980年4月)

知识出处

三亚史迹叙考

《三亚史迹叙考》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从文博的视角,调查、研究、考证三亚的史迹人文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