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序琐记(代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2188
颗粒名称: 诗序琐记(代序)
分类号: I207.25
页数: 3
页码: 320-3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诗人郑家洽先生到访,并将自己的诗集寄给作者作序的过程。作者对郑先生的诗集进行了赞扬和解读,认为好的诗应该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他还谈到了郑先生的故乡和写诗的标准。
关键词: 郑家洽 诗集 写诗

内容

在千门万户春声盈耳,桃符换旧一色煊红的马年元宵后两天,郑家洽先生偕孙家伦兄,如送如迎,一左一右,相扶相导,不哼不哈地到寒舍造访。
  见面时,郑先生拍掌致敬,我喜欢无量,唯有匆匆地脱帽还礼。
  席间,郑兄说将出版个人诗集,俄顷使我想起了“北人得志讨小,南人得志刻稿”之雅事。然后郑先生以作序一事相托于我,一时我如临深履薄,担心玷污先生的大作,但又不敢推诿。我深深地知道,郑家洽先生是崖县第四区的江淹,他与罗才让先生齐名,在民间素有“四区诗雄”使君(郑家洽)与操(罗才让)之美称。为了移樽就教,虚己以听,亦即只好勉强承诺了。
  今年1月21日,春风识面,三生因果,一日奇逢。此日法戈先生新居开庆,郑先生和我同时被邀前往乐罗贺吉,在林府的鸡黍留宾桌上,郑先生话及诗稿时对我说,10天后即可将清样寄来三亚。然而,娇鸟唤晴,稻浪翻黄,近4个月时间,我“立正”,他“稍息”似的,真是:阿婆仍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准看。后闻先生于乡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坚苦刻历为地方善事长期操劳,听后令人肃然起敬。
  5月11日,夕阳惨淡,暮霭苍茫。郑家洽先生,人来前度,再访寒舍,却又匆匆地暮鸟归林,灯下作别。古人曰:小坐强于去后书。临走时先生才将一沓厚厚的近250首的《余事吟草》诗稿交到了“警察叔叔”的手里。
  次日早上起来,我给自己画了一个“禁飞区”——首先把自己幽禁在书房里,然后即足不出户,用三天时间(包括写序)拜读郑先生那精心果力,吸引裙屐之杰作。郑兄之诗,像美国金山橙,树愈老而果愈甜,读罢给人以一种清新甜美如蜜的感觉。
  我最为喜爱《余事吟草》集子里的题《窗》——垂帘早起一拉开,爽气曙光自进来,佳景眼前收历历,凭棂吟咏畅心怀。其中第三句“佳景眼前收历历”,极具其思想深度,这句诗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窗”,就是房屋的眼睛。啊,不是吗,早上起来,打开窗户,一幅农舍的田园风光,它是多么安静恬然,多么幽韵宜人,你看吧,栅下葫芦大若斗,园里蕉叶大如旗,让人们去占领,去享受。读先生的《窗》,使人想起了古老的房屋只开门不开窗,先民们从小门子进进出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简单朴素的生活。如今人们却居住在:门外千峰秀,窗前万木低的高雅清幽的环境中,去描绘他们美丽的小康远景蓝图。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人类不断地进化,社会不断地进步。诗人能把人们司空见惯而又十分平常不过的“窗”,写得如此美好,如此高妙,如此有思想深度,真是令人叹服。
  一首好诗,应该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好诗从来不说虚张夸大的话,更不能戴着假面具去跳舞,在那里张牙舞爪,装腔作势。郑家洽先生是个才美情真的诗人,他是带着真正的感情去写诗的。好诗是诗人的名片。郑先生值得反复咏味的诗很多,再举他集子里的题《鸭子》——相逢一律呱呱好,互问点头结世缘。郑先生识见何其高卓,能通鸭子的语言,把鸭阵的叫声,演绎成口语文字:呱呱好。古人曰:“情多者情亦真。”从咏鸭子的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有他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念,有他内心的真正感动,这显然便是情多情亦真的自然流露。所以说,写诗时要与真情结缘。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诗的。故“情动于中”是判断一首诗好坏最重要的标准。
  郑家洽先生的故乡,是个人文蔚起的地方,诗人、名士,纷纷如鲫,写诗咏诗者极众,一轮清辉百样诗,人人能应答如流。然而,我却不知惭愧地在那里提着布鼓过雷门,在先生的故乡,不度德、不量力的做书生论战,和尚读碑,皇上尿多,老臣话多,放肆地玩起诗评来。扯了这些废话,这只能做狗肉而不能当羊头,就萝卜不洗泥的交卷了,岂敢称序啊。
  2015年5月15日
  于无门斋

知识出处

三亚逸事耐人寻

《三亚逸事耐人寻》

出版者:文化发展出版社

《三亚逸事耐人寻》共计92篇,设“三亚寻旧”、“天涯游踪”、“又一村行”、“偿还思念”、“替人做嫁”等五个栏目。“三亚寻旧”,是文史笔记,因此,涉及人和事者较多,如抗日、教育部分的史料,多是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三亲“史料。年代久远些的史料,虽非“三亲”,但也言之有据,弥足珍贵,可供正史借鉴。其余四个栏目,内容有旅人寻讨,乡愁述怀,孔丘惜故,文界趣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家洽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