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坡记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669
颗粒名称: 海坡记趣
分类号: F323.6
页数: 3
页码: 285-287
摘要: 文章主要讲述了插队生活中的一些趣事和经历,包括队里凑钱买拖拉机,养鸡,以及偷军用机场的牛粪等。
关键词: 插队生活 拖拉机 养鸡

内容

凑钱买拖拉机
  我们所在的海坡大队第三队队长叫王益安,年纪四十上下,是个精于算计、善于管理的狠角色。同样是种植水稻、地瓜、西瓜、蔬菜等农作物,我们队每个劳动力平均每天可挣到10个工分以上,约值人民币八毛钱,年终分红每个劳动力可分到人民币200元以上,这在周边一带的农村中算是相当高的“红利”。
  但王队长却不甘于现状,他认为光靠“修理”地球去“讨食”,是很难让村民真正过上好日子的。于是,他决定队里买一部中型拖拉机,农忙时,可给队里运粮食、肥料等;农闲时,可到外面跑运输,赚些外快,增加集体的收入。可当时队里的家底并不厚,一时拿不出足够的经费来。经与队里干部商量后,王队长决定队里自筹一部分经费,不足部分动员村民(包括插队知青)“集资”,多少不限,并承诺拖拉机赚到的钱,先偿还村民们的集资款,不出两年就会让大家尝到拖拉机带来的甜头。
  王队长的倡议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响应,我们8名知青也不甘人后,纷纷从自己干瘪的钱包里挤出现金给队里凑钱,最少的也凑上几十元。其中邢福瑚表现尤为积极,自觉自己的积蓄有限,特地跑回家去向父母求助,总共凑上几百元,名列全队知青之冠。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全队村民的倾力支持下,我们第三队终于如愿以偿,在1973年初购置了一台崭新的中型拖拉机,这也是当时海坡大队第一台中型拖拉机。王队长果然也不食言,当年年底,便返还了村民们的集资款,从第二年开始,便让大家“尝”到了拖拉机“拖”来的甜头。
  养鸡
  在海坡插队的日子里,我们与当地村民一样,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可是,在“日落”之前,我们多少还是有些许空闲时光。于是,也不知是从谁开始,我们几个知青便都悄然养起鸡来。
  养鸡须有鸡窝。虽然条件局限,手艺也不怎么样,但好歹总得让鸡有个遮风挡雨的“家”吧,何况,母鸡养到一定时候,是必须要找个下蛋的地方的。于是乎,我们几个知青的宿舍门口都东一个西一个地支起了形形色色的鸡窝。
  从此,大家每天黄昏收工后回到宿舍,刚把劳动工具一放,顾不得洗脸,做饭,便各自忙着给自己的鸡喂食喂水,然后又给鸡窝清理粪便,打扫卫生,仿佛那小小的鸡窝是自己的另一间宿舍,天天如此,乐在其中。
  然而,偏有人“不按规矩出牌”,那就是拉得一手好二胡的邢福瑚。这家伙,鼓捣音乐、修理乐器是个行家,却不知怎的,就是偏偏不愿动手给自己的鸡搭个窝,每每给鸡喂完了食,拍拍手,便转身钻进宿舍拉他的二胡去了。说来也怪,他的鸡吃完了食,竟扑腾着翅膀飞上树去,悠然自得地在树上窝着,跟他的主人简直一个德性。
  一天,有个女知青忍不住问邢福瑚:“你怎么就不给鸡做个窝呢?”这家伙抬手指了指门口的几棵大树,笑着说:“你看,有这么好这么大的现成的窝,我还犯得着去做什么鸡窝鸭寮吗?”“那要是你的母鸡要下蛋呢,你总不会让它蹲在树上下蛋吧?”女知青不依不饶。这下邢福瑚更来劲了:“那就要看你们谁的运气好喽,母鸡飞到谁的窝下蛋就算谁的!”说完扮了个鬼脸。邢福瑚的“幽默”,惹来大家一阵轻松的笑声。
  是的,在艰辛而单调的插队生活里,养鸡不但可以给我们改善伙食,增加营养,还常常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
  “偷肥”
  随着队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肥料的需求量也在持续增加。可是海坡一带的肥料又严重不足,正当大家挠头抓腮,为寻找肥源犯愁的时候,忽然有人想到了附近的军用机场,那里饲养着不少黄牛,而且部队也不怎么需要肥料,一定会积存许多牛粪。对,就到军用机场去。主意一定,大家便商量具体的行动方案。机场属军事禁区,白天肯定进不去,晚上也有哨兵站岗,只能在三更半夜月黑人静的时候,从后面翻墙进去。方案敲定,大家便各自回去准备。
  当天深夜两三点钟的时候,我们几个知青和几个村民约10人便带着箩筐、扁担、铁铲等工具,乘坐队里的手扶拖拉机来到几公里外的军用机场。我们把手扶拖拉机停在机场后面的围墙旁,围墙不高,我们互相托举着相继翻过墙去,悄悄来到牛圈边上。借着朦胧的月色,但见牛圈里堆着一层厚厚的牛粪,我们大喜过望,赶紧拿出铁铲把牛粪铲进箩筐,然后再一担担地挑到围墙边,交给接应的人传过围墙外。由于大家行动利落,配合默契,很快便完成了“偷”肥任务,满载而归。
  首战告捷,第二天晚上,我们又如法炮制。可是这一回就没有前一回那么顺畅了。当陈兴庄挑着牛粪向围墙走去的时候,隐约看到不远处有几个人影在晃动,不禁吓得大喊一声“有人!”惊得大家拔腿就跑。还是一位村民眼尖,看清楚所谓的“人影”不过是几只油桶,赶忙把大家叫住,大家这才停下脚步。
  虽说是虚惊一场,但大家却再也不敢耽搁一分一秒,因为一旦惊觉了机场的士兵,那麻烦可就大了。大家清点了人数后,便立即撤回围墙边,在接应人员的帮助下,迅速翻出围墙,趁着夜色,溜之大吉。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中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83篇文稿:崖县抱龙林场(20篇)、崖县三亚林场(2篇)、林旺猪场(3篇)、海螺农场(2篇)4处安置点27篇知青回忆录;藤桥(4篇)、林旺(2篇)、田独(13篇)、红沙(4篇)、荔枝沟(6篇)、羊栏(8篇)、天涯(1篇)、育才(6篇)、雅亮(3篇)、崖城(5篇)、水上(2篇)、保港(2篇)12个公社安置点56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兴庄
责任者
邢福香
责任者
许秋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