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历险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578
颗粒名称: 三次历险记
分类号: G641.1
页数: 3
页码: 268-270
摘要: 本文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在知青岁月中的三次历险,体现了当时艰苦卓绝的劳动和生活环境,以及自己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
关键词: 知青 历险 安全意识

内容

我上山下乡共有两年多,1974年8月离城,1976年11月返城。知青场是我人生的第一站,在知青岁月中,我经历了许多事,懂得了许多道理,也有了种种收获。在这里,好的事情我就不谈了,只叙说三次历险,如何与死神擦肩而过,留下了无限遐思。
  第一次历险,发生在刚当知青不久。那天下午连队派出80多人,头顶炎炎烈日,在农场的后山挥锄挖树头。青年农场时期垦荒,主要依靠人力,砍过烧过以后,就要挖出大小树头,待下雨后再挖坑种植作物。我和黎光卫、陈孟芳几个人离得近,小树头自己挖,大树头就合力弄。在挖掘过程中,我的锄头不争气,有几次因松动而“罢工”。看到进度缓慢,我未免很焦急。
  我认真修整、敲击锄头嵌木,看看没问题,没问题就放心使用了。挖着挖着,开头还可以,挖出好几个树头,慢慢又不对劲了。我挖断一个树头根部后,双手紧握1米多长锄把,想用力把它拉出来。锄头又脱把了,铁锄卡在树头根部,锄把直往我自己冲来,重重地撞击左胸口心脏部位。我一时眩晕气短,身冒冷汗,两眼无光,说不出话来,把黎光卫、陈孟芳吓坏了。接着我昏厥过去,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了。
  人醒过来后,已躺在场部卫生所的简易床上,我低头一看,左胸口有团肿块,上面有瘀血。旁边的黎光卫介绍说,是他和陈孟芳轮流把我背下来,女医生林爱武用药酒拭擦了一阵,刚刚离开,嘱咐我醒来就扶回宿舍休息。我站起来动了动身子,只是觉得左胸口有些疼痛,并没有其他问题,就不顾黎光卫的劝阻,拉着他一起回到劳动现场,又继续干了起来。
  说来也奇怪,有可能经过继续劳动,造成血液循环加速,有助于伤创恢复。收工回去洗浴后,我觉得身体已无大碍,第二天又继续劳动,晚上回来再擦跌伤药酒,没几天就痕迹全无了。
  第二次历险,是在当年9月到高峰保扎砍伐时。这时两个连队是第二次上山伐木,要解决建瓦房的桁桷用料及门窗用料,只要是不容易被虫蛀,又有适宜胸径、长度的木材,都在砍伐范围内。我带着陈孟芳、符文广、王建雄等人,找到一棵胸径60多厘米、主干3米多长的硬木材,足以完成各人当天的任务,心里很高兴。我们费了好大劲才把大树砍倒、加工成方木,又很费力从山沟抬出到山道边,接着准备拖回宿营地。
  拖这么大的木头下山,上坡下坡的危险性极大,当地人总是给牛套上轭架拖运,而我们没有条件,要依靠人力进行。虽然我是第一次到深山伐木,但这几天已积累了一些砍伐及拖木经验,想来应该没问题。上坡时就套上山藤几人抬过去,下缓坡倒是轻松自如,拖下陡坡险隘就要讲究技巧了:前面有人拉住头端山藤,以适当速度拖动木头;后面有人拽住尾端山藤,控制好方向及速度。
  这一天雨后路滑,过陡坡有些困难。我在前面拉山藤,走着拉着,不料脚下一滑,趔趔趄趄往前冲,跌倒在一条路沟里。已被加速的大木头,这时顺势而下,直愣愣地向我撞来,后面拽尾的实在控制不了。危险迫在眉睫,同伴惊骇不已,我浑然不知。只听“呼嘭”一声响,木头撞上一棵大腿般粗细的树木,就戛然停了下来,正好压在路沟上,把我盖得严严实实,而我毫发无损,真是好险!同伴们摆弄了一阵,才彻底“解放”了我,最后大家齐心协力把木头拖到山下。
  第三次历险,是1975年10、11月间到后山不远的光头岭石场打石头。那时建造瓦房,除了砍伐木料,还要挖泥换砖、开采石头、装运河沙、烧制石灰等,其中开采石头颇具危险性。在青年农场时期,主要是到高峰“七公里”处石场去捡人家不要或漏下的;在三亚菜场时期,就自己开发了这处石场,自己凿孔爆破,采集到大量石头,确保了基建工程的全部需要。
  我们许多人刚从学校出来,平常的经历也许有,特殊的经历却很少。我当时担任基建队队长,那些危险的、艰难的工作,我总是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爆破过程的凿孔、装填、点燃等环节,每一道都要胆大心细、沉着冷静,否则很容易出事。凿炮眼时,没有任何机械或电器设备,是纯气力性、危险性作业,大锤要打得准确有力,钢钎要掌得沉稳不动。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大钢锤重14、16磅,六角钢钎直径30、32厘米,钢钎长度30多厘米,钢钎尖刃呈绞状,好揉击成碎石屑。
  我带人去做这些事,经过学习、培训、实践,已摸出一些门道,进入正常作业。但有一次,其他队前来支援时,由于不熟悉工作,差点出了大事。黎光卫是我的好友、机械队队长,很高兴他来支持和体验,他也想试一试打大锤。我不放心他与别人配对,就亲自给他掌钎,叫他低举轻放,看准再打。手脚熟练一些后,他的胆子大了起来,想学人家高举重击,觉得这样才过瘾。我说他不听,就侧着身子掌钎,看他功力究竟如何。
  他高举着大磅锤,一锤狠砸下来,斜贴着我前额头砸飞了遮阳草帽,锤点落到钢钎的左侧,把盛水的镀锌桶砸了个稀巴烂。看起来,他不只是准头太差,还有动作变形、心态不稳等问题。但不管怎么说,总算没有砸到我身上,真是命大福大,谢天谢地了!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69篇文稿,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崖县上山下乡知青安置点简介3篇综述文稿,1956年、 1958年到来崖县的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9篇知青回忆 录,1969年本地知青、潮汕知青12篇知青回忆录,崖县知青场45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许荣天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