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古老的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122
颗粒名称: 黎族古老的故事
其他题名: 黎族故事里的善良与邪恶
分类号: G127.66
页数: 6
页码: 197-2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黎族人的文化和创世神话故事传承的困境,呼吁大家重视并传承黎族文化。采访了一个村民,记录了黎族故事“后母叫丈夫送孩子进深山老林吃七分盐饭”的情节。
关键词: 黎族 人民文化 故事传承

内容

受访人:村民
  访谈人:李枕威
  访谈时间:2019年10月26日
  访谈地点:三亚市文门村
  李枕威:黎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至今拥有7000多年的历史。黎族人生性善良、朴素,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能歌善舞,并且创作许多灿烂的文化。黎族人在海南这座相对封闭的岛屿繁衍生存,对世界的认知和事物的形成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因此在长期的生活中创作了许多神话故事,并且以口头相传至今。这些神话故事丰富了黎族人的口头文学,是黎族人的精神财富,影响着黎族人的生活。
  黎族创世神话故事,有很多种版本,不一样方言的黎族就有不一样的版本。这也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造成的,还有经过语言的演变和口头相传的遗失,一些故事细节没有得到完整的传承下来,这是很严重的文学退化和文化遗失。
  在黎族故事中,很多都是邪恶与善良的较量,最终善良打败了邪恶,创造美好的生活。
  在这次访谈中,我没有找本地有名的艺人,而是深入普通村民,去挖掘仅存的故事。由于当地上了年纪的阿婆不会讲普通话,而我翻译阿婆讲的黎话也困难,整个访谈都用黎话交流,现在翻译成汉文,已经失去了黎语原有的味道,一些古黎语翻译不了,只能翻译大意。是的,语言一旦翻译,就失去语言原有的味道。这次访谈中,我发现当地的小孩子已经在用普通话交流了,但所幸的是他们(六七岁)还会讲黎话,这对于保留黎族故事能起到根本有效的作用,至少黎族故事还可以原汁原味地以口头相传至下一代。我询问一下,问他们是否听老人讲过黎族故事,很多小孩子都表示没有听过黎族故事。这是文化传承的断层,呼吁广大黎族父母将黎族故事讲给后代听,这是一种责任。
  李枕威:黎族有很多古老的故事,您还记得哪些?
  村民:黎族故事可多了,有些好久不讲了,记忆已经模糊了,但是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后母叫丈夫送孩子进深山老林吃七分盐饭的故事。
  李枕威:那您能给我讲讲吗?我想记录这个故事。
  村民: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家庭,成员有丈夫、后母、姐姐和弟弟。后母心狠手辣,丈夫软弱无能,姐姐和弟弟小,还不能独立生活。后母最恨的是丈夫与前妻所生的孩子,曾多次叫丈夫送走,永远地离开家。孩子的父亲呢,刚开始不同意,再怎么说也是自己的亲骨肉。后母就冷落他们,再次给丈夫施压,让丈夫把孩子送去深山老林里,让他们找不到回家的路。父亲的软弱被后母的强硬轻易地击败了。
  一天早晨,后母准备七分盐三分饭的槟榔叶包饭,父亲早早地叫醒孩子,说上山砍柴。姐姐和弟弟原以为是真的,就跟着去。他们翻了一座山,又翻了一座山,突然间,天昏地暗,刮起大风,眼看就要到很远的山里,但是风越刮越大。父亲只好带着孩子择路返回,半路上,父亲把那槟榔叶包饭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扔掉了,弟弟问:爸爸,为什么把饭扔了?父亲说回家再吃,这个不好吃。
  回到了家,后母开始骂丈夫,说丈夫无能,连送个孩子都不会。丈夫连忙解释说刮大风了,幸亏回来得早,不然连他都看不到。后母命令丈夫无论如何都要送走,丈夫说等过几天风停了再去。
  三天过去了,后母开始催了,她恨不得前妻的孩子立马消失。
  第四天,父亲早早叫孩子起床准备进山砍柴。这一次,他们整整翻了七座大山,渡过四条河流,到了原始的深山老林里,耳边常常传来野兽的叫声,使人心惊胆战。父亲问:你们还知道回家的路吗?弟弟说:那肯定不能,我们已经翻过七座大山了,我们为什么跑这么远来砍柴?父亲说:远柴才好,烧得旺。他们来到一块大石头上。父亲叫孩子在石头上坐着等他去找水喝。父亲来到一条小溪,砍了一节竹筒,在小溪里抓两条扁头鱼,跟鱼说:如果有人叫我,就帮我答应,然后用尾巴敲两下竹筒,鱼答应了他。
  姐弟俩就坐着等呀,等,太阳已经偏西了,还没有见着父亲的身影,又等呀等。深山里,野兽常常出没,弟弟小,依偎在姐姐怀里,眼看太阳要落山了。姐弟俩就决定去找父亲,他们沿着父亲走去的方向一路寻找,叫着父亲,前方就传来回应的声音和砍柴的声响。姐弟俩就一直往声源的方向走,走着走着,声音越来越近,来到了一条小溪。姐弟俩听到答应他俩的声音就在小溪里的一条竹筒里,他俩一起拿起竹筒,竹筒里掉出两条扁头鱼,姐姐问:你为什么应我们的话。鱼说:中午有个人跟我说如果有人叫就应一声,然后用尾巴敲两声竹筒。姐姐说:我父亲呢?鱼说:他回家了。姐姐把鱼放回水里。就回到石头上,姐弟俩很饿,已经一天没吃饭了,就打开槟榔叶包饭,吃一口也咸,吃两口也咸。这是传说中的七分盐饭,无奈之下,只好拿饭到小溪去洗,把盐分洗掉,他们来到小溪,洗了饭,但是盐早已渗入米饭里,还是吃不下。姐弟俩的肚子在咕咕叫。这时一只斑鸠在树上叫着,叫他们往前走一点,姐弟俩就往前走。突然,他们看见一只躺在地上的老鹿,姐弟俩走了上去,摸了摸,还热着,但是老鹿已经没有了呼吸。这时,那只斑鸠又说:打开肚子,打开肚子。
  姐弟俩就拿砍刀割开老鹿的肚子。里面有旱稻种子、南瓜种子、冬瓜种子、丝瓜种子等。姐弟俩把种子拿出来放到石头上晒,把鹿肉也带了回去。姐姐对弟弟说:今晚就吃鹿肉,睡在石头上吧。可是,夜晚野兽更多,弟弟害怕,姐姐说不怕。天已经黑了过去,姐弟俩睡了。
  第二天,姐弟俩起床,睁开眼,看到他们带回来的种子发芽了,于是他俩就砍伐树林开荒,种上了山栏,南瓜等,搭建木屋,开始生活。
  日子日复一日地过去了,南瓜长大了,有一个长得特别大。南瓜藤寻着他们来时的路一路长到了后母的家,看到后母挑水就长过去绊倒她,看到后母煮饭就把锅打翻。后母生气说:这是鬼啊?于是叫丈夫砍掉。丈夫磨刀砍南瓜藤,砍到了半路,刮起大风,就回来了,后母问:砍了吗?丈夫说砍了,不会再来了。
  第二天,南瓜藤又气势汹汹地跑来,打翻锅、碗、水桶、后母再次要求丈夫砍到根。丈夫就开始一路砍。砍了很远很远还看不到根。已经翻了七座山,终于砍到了姐弟俩的木屋,弟弟小,无心叫了一声爸爸,姐姐看到却没叫,说:那是你爸爸吗?是的话就不会带我们来这里,还送七分盐的饭。父亲潸然泪下,说:我也没有办法,你们后母叫的,不然她就走。
  父亲在山里住了一宿。第二天,父亲叫姐弟俩跟他回家,姐弟俩已经习惯了独立生活,开荒也过上自己美好的日子,说不想回去了。就用收割的白糯米黑糯米磨成粉,做了黑白两色糍粑,叫父亲带回去,白的分村里吃,黑的用土陶装,叫后母锁上门,盖上米仓一个人吃,不要让人看到,这里面是最珍贵的。
  父亲回到家,把事情经过一一和后母说,把白糍粑和南瓜冬瓜等带回来的东西分给村里人,叫后母进米仓里吃黑糍粑。当后母打开土陶,伸手进去要拿糍粑的时候,却拿出一条眼镜蛇,咬了后母,一咬就动弹不得。原来,姐姐在土陶里抓了一条眼镜蛇进去,跟眼镜蛇说:如果你看到一片漆黑,有人伸手进去就咬她。眼镜蛇答应了她。
  第二天,当村里的人过来想问后母吃了什么珍贵的东西时,打开米仓,却看到后母僵硬的尸体。
  过后,天下大雨,越下越大,淹没了农田,淹没了村庄,淹没了山,快淹没姐弟俩的住所时,姐弟俩就钻进那个最大的南瓜里,随洪水漂呀漂,漂到了天上,被雷公救了下来,说凡间大洪水,凡圣灵灭绝。只剩下姐弟俩。
  洪水退去。雷公叫姐弟俩结婚,可姐弟是不能通婚的。为了凡间,为了新的世界的重生,雷公再次让姐弟俩结婚,姐弟说:不能结婚,会遭雷劈的。雷公说:我是雷公,不会劈你们的。姐弟俩才相信。一年后生下孩子,不料孩子畸形,像一张独木凳,雷公令将独木凳切成小块,扔下凡间。扔到山上,长成了树林;扔到河流,长成小鱼;扔到高处地带,长成村庄和人……
  李枕威:这个故事您怎么会记得这么清楚?
  村民: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讲,现在也偶尔会讲给小孩子听,它已经烂在肚子里。
  李枕威:您觉得这个故事最吸引您的地方是哪里吗?
  村民:后母包的那七分盐饭,那简直是不能吃的。还有后母独食黑糍粑,最终被毒蛇咬死。她很贪,太恶毒了。
  李枕威:听了您讲的这个故事,我感触很深,人们常常说后母恶毒,而最遭殃的是丈夫与前妻所生的孩子,常常遭到后母辱骂暴打。而这个故事更是显现出后母对家庭的专政,直接命令丈夫把孩子送走,而且在饭里放了七分盐,这简直是想饿死他们。您觉得故事中的后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村民:极度恶毒之人,贪婪之人。
  李枕威:那您觉得故事里谁是好人,或者善良的人?
  村民:那肯定是那姐弟俩啊,他们种了山栏,还分给村民,最后还顶着被雷劈的可能,结婚生小孩子,重新救了人类。
  李枕威:是的,故事中的后母似乎代表着社会邪恶的一面,而那姐弟最后救了人类,代表着社会善良的劳动人民。这个故事就像黎族的许多故事一样,善良的人总会打败邪恶的人。故事中的姐弟生性善良,受后母压迫,最终被遗弃,在荒山野岭里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开荒,种山栏、植南瓜。而后母还贪吃姐弟俩做的糍粑,被毒蛇咬死。在黎族很多故事中,都有这种体现。您觉得这样的故事对当今的黎族社会或者当今社会有何影响?
  村民:有,它倡导人们从善。人在做,天在看,善良的人总会得到人们爱戴,而邪恶的人最终被社会淘汰。
  李枕威:您说的是,不是有一句话这么讲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您讲的这个故事里有几个情节,我有些疑问,我试着讲一下,看您是否认可我的观点。就是在深山老林里,姐姐放回那几条应他们的鱼,还有抓毒蛇叫咬后母,黎族社会中应该不会存在这样的事情吧,但是这恰恰表明古时候黎族生活的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动物也有灵性。这是由于人类善良的一面能与动物和谐共处。您觉得是吗?
  村民:我们黎族人在这里生活几千年,但是我们不搞破坏,我们爱护自己的生活环境。
  李枕威:是的,我在来之前也查过一些资料,黎族人在开荒的同时也会保护,要不然几千年,那些森林早被一掠而空了。建立农场那几年后,大量砍伐树林,现在的那些森林,早已不是原来的森林,这得感谢黎族人一直保护那些原始森林啊。
  在故事的结尾,姐弟俩被迫结婚生子,再次创造世界,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创举啊。类似这种创世神话故事,我在一些书上也有看过,只是里面缺少您所讲的一些细节,可能由于时间或者黎族语言的退化导致故事细节不够完整。您觉得这种故事会一直保留下来吗?
  村民:这个不好说,现在的人都不讲了,小孩子也喜欢讲普通话了。最怕后来的小孩子不讲黎话了,如果不讲黎话,那这些故事就很难保留下来。
  李枕威:为了让人们懂得善良的人终会打败邪恶的人,这样的故事其实传递着社会正能量,我们有必要去传承,倡导下一代积极从善。但是传承的前提,必须要学习黎语,语言才是一切文化的载体,只有黎语存在,这些故事才会存在。您说是吗?
  村民:是的,我现在也在教我的孙子说黎话。
  李枕威:听说文门村有很多民谣,您能念几段吗?我特别喜欢黎族民谣。
  村民:唉,这可好久不讲了,有些都忘记了。不讲了不讲了,阿婆要去收稻谷了。

知识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故事里的三亚》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从三亚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建国以来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等角度切入,深入挖掘了三亚的历史底蕴,回顾了三亚的发展历程以及作为改革开放样本城市折射出来的精神。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