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东方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31250
颗粒名称: 巴拉圭“东方城”
分类号: D618
摘要: 南美巴拉圭的“东方城”因经商的东方人居多,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华人,被称为“中国城”。华人经商历史有20年,希望巴拉圭与中国建交以改善他们的处境。
关键词: 东方城 台湾 建交

内容

南美巴拉圭与巴西交界的伊瓜苏河口地区,有一座10余万人口的边境城市。从前,这座城市以巴拉圭前总统名字命名,叫“斯特罗斯纳城”。 去年2月,这位执政35年之久的独裁者被赶下台,城市自然要更名。由于在这里经商的东方人居多,其中来自中国台湾省和香港地区的华人占绝大部分,因此被改称为“东方城”,然而附近的市民百姓多称它为“中国城”。 “东方城”与巴西一侧的边境城市霍斯伊瓜苏隔河相望,两城之间建有一座“友谊桥”相互通连。两国的边界是相互开放的,双方居民和旅游者只要出示身份证即可自由出入境。近年来,从巴西过境到“东方城”采购外国廉价商品的人越来越多,“友谊桥”上每日车水马龙,人如潮涌,出现一股“越境采购热”。 “东方城”内喧闹、繁华、拥挤,到处都是商店和售货摊。在这里可以廉价买到日本、南朝鲜产的各种各样电器产品、手表、服装、鞋子和日用小商店,也可以买到美国的名烟、英国的名酒、法国的香水、瑞士的巧克力以及其它西方国家的高档消费品。购买所有物品,可以用巴西货币或巴拉圭货币支付,也可以按美元论价,非常灵活。 开店做生意的多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东方人,店堂的陈设,门面的装饰,以至于待人接客的方式都富有东方情调,置身于此,仿佛到了东方世界的某一座城市。 中国人在“东方城”经商大约有20年历史。起初,华人多数在桥头摆摊,他们的全部家档就是胸前挂着的一个小提箱。由于销路不错,小箱子慢慢地变成了大皮箱,商品种类也多了。最后,皮箱又被货柜和店铺所代替。近几年华人的店铺发展很快,目前已拥有400多家,营业额占全市的四成到一半。
  去年初,由华人经营的第一家“钱庄”正式开业,一家规模巨大的“购物中心”也已经开张,“中国城”名气越来越大了。 然而很多在“东方城”经商的华人都把家安在巴西境内,每日往返桥头,来回奔忙。他们所以此,是由于巴拉圭治安较差,再加上没有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华人在那里的处境艰难。 那里的侨胞由衷地希望台湾能早日同祖国统一,希望巴拉圭早日与中国建交,这样他们在国外的地位就可以提高。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