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三七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30771
颗粒名称: 血战三七线
分类号: G2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军人在战争中的生活和情感,以及对于战争的看法。吴信泉在除夕夜收到军情电报后,尽管对离别感到不安,但仍然决定回到前线。他对于虱子话题的淡然态度反映了军人在战争中的无奈和适应。同时,他也对于指挥员预料不到的敌情变化感到担忧,并质疑联合兵种训练班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 军人 战争 生活 情感

内容

对于长年在枪林弹雨中生活的军人来说,儿女之情、父子之情常常被压在心底深处,以至将其淡漠忘怀——三十九军云山战役击败美军骑一师的胜利以及三次战役神速突破临津江的战果足以弥补个人生活的种种缺憾……况且,戎马倥偬里,与妻儿的生离死别早已成了家常便饭……那天夜里,当吴信泉躺在暖和的被窝里,享受着那短暂的舒适,一边望着摇篮里幼儿酣睡的甜甜面容,一边听着妻子俞惠如在为他的毛衣捉虱子时的唠叨,脑子里想的并不是明天的离别——尽管这次离别是在除夕这一天。他的心早已飞到了前线:电报突然而至,军情如火——战局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三十九军将担负什么新的作战任务?
  军人的使命就是这样:他把一切交给了战争,他的一切就必须服从战争的安排。仅仅是在昨天夜里,他还躺在辽阳家中那新浆洗过的被子里,闻着那种被阳光晒过的被子发出的清新的气味儿,而现在,他却又坐在敞篷吉普里,在四野寒风的扑打中,返回前方……
  和吴信泉一样,妻子俞惠如对这种突然而至的相聚与离别也处之如常——一种贤惠的本能成倍地加强了她的责任感:在这种时候,尤其不能让丈夫挂牵自己,何况俞惠如身为三十九军留守处领导,还担负着教育后方干部家属的职责。因此,那晚上,她更多的话是在唠叨他毛衣上的虱子如何如何多。她说,从前线回来一个卫生员,告诉说前线的伤员虱子多得成了蛋……有一回那个卫生员从一个伤员的袜子上抽出一根线,线上一只挨一只爬满了虱子——那根细线变得象一根粗毛线……妻子当时还不相信这个卫生员的话。现在,她一边在吴信泉的毛衣上捉虱子,一边重述着这件轶闻……后来,她双手的指甲盖上沾满了虱子皮和血,掐不动了,干脆端一盆水,把毛衣铺在桌上,捉一个虱子就朝水盆里扔一个……不一会儿,水盆上漂浮着一层虱子,相互在水面上挤来挤去……
  对于妻子在虱子话题上的种种唠叨,吴信泉一晚上只回答了一句话,而且说得十分淡而无味:“嗐,虱子多了不痒。”
  是的,小小的虱子何足挂齿!事实上,从他刚到辽阳留守处看到那封催他速回前线的电报开始,直到现在他连夜乘车赶回军部前的路途上,一种隐隐约约的不安时时象一只小锤在轻磕他的心脏:一切都是过于突然,这种突然给我方行动带来的恐怕是种种的仓促。虽然二十多年的征战生活早已使他练就一种对突然而至的军情变化泰然处之、临危而果敢的本领,但是,丰富的军事经验又告诉他,任何指挥员预料不到的敌情变化,都可能隐藏着事态形势的危机。他搞不清楚的是:既然敌人向我发动大规模进攻,为什么还要在这紧要关头,从前线调大批师长、团长和军长回国参加沈阳的联合兵种训练班,以至现在又不得不匆匆忙忙地赶回前线?难道志司事先对敌人的变化一无所知?联合兵种训练班——听起来很气派,可是有多少实际需要?我们的空军只有少量飞机忙于掩护运输线,较长一段时间内根本谈不上配合步兵作战;我们的坦克部队还等于零,仅有少量的炮兵部队……(六)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吴信泉
相关人物
俞惠如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