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东二前途似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30573
颗粒名称: 今日东二前途似锦
分类号: D6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二村在改革开放后,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和改善投资环境,实现了快速发展。村民人均收入增长8倍,大部分劳动力进入工厂,农活成为业余工作。公共福利和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关键词: 东二村 改革开放 集体经济 投资环境

内容

沿着佛平公路穿过南海县城往东约500米,便是当年办合作社时颇有一点名气的桂城镇东二管理区。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把城乡连成一块了。路旁绿树掩映,厂房、店铺林立,农民住房美仑美奂。村里七成劳动力进了工厂,农活成了业余工作,人们因之戏谑地自称“星期六农民”。去年,东二人均收入2000元,为十年前的8倍。
  无论怎样看,东二都不大象个村庄了。不久前,著名作家欧阳山怀着回娘家省亲的心情探访了东二村,眼见自己曾耕耘过的这块热土上的种种变化,情不自禁地连声说:好,好!你们干得好!社会主义道路确实前途似锦!
  老作家的这番感叹,只有熟悉东二历史变迁的人才掂得出其沉甸甸的份量。东二,何尝不是中国农村几经沧桑的一个缩影?
  解放前,东二穷得叮当响,人称“耕仔村”。解放后,人们满以为可以有一番作为了,干部群众为解决温饱锲而不舍地奋斗,力无少出,汗无少流。悠悠三十载,弹指一挥间。东二却给人“山河依旧”之感。欧阳老在小说《前途似锦》中预示的美好前景到底何时能够实现?
  直到八十年代,东二人才看到了希望。1982年起,农业、工业先后实行承包制,改革,唤醒了积淀在人们身上的生产积极性,徘徊了几十年的东二终于踏上了快车道。
  如何因势利导,使东二真正繁荣富裕起来?这是摆在东二的带头人面前的头一个考验。当时政策允许私人承包,如果干部私念重,自己搞承包,个人腰包便可陡涨几倍甚至十几倍。在经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干部们达到了这样的共识:党培养我们多年,群众信任我们,让我们当带头人,就不能怕吃亏。东二要彻底改变穷貌,还得靠集体经济的力量,这历史赋予的重担我们不挑谁挑?于是,干部们没有一个一脚踏两船,一心一意带领群众搞好集体经济。
  考验接踵而至。由侍弄农活转为搞商品经济为主,这个弯转得太急,他们显得有点准备不足。然而他们不怕走弯路,决心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学会游泳。开始,他们试图走经商致富之路,聘用了一些不务正业的人当供销员,其中有些人利用集体名义到处招摇撞骗,结果生意没做成,反倒欠了一屁股债。于是转而办实业,建起一间玻璃厂,又因技术不足而以亏损倒闭告终。虽然后来办五金厂有了起色,但仍不尽如人意。挫折失败和进一步的摸索使东二人“精”起来了,他们意识到,办实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扬长避短。东二之长在于毗邻城镇,交通方便,场地与劳力充足,港澳乡亲多,容易牵线搭桥。于是,他们决定另辟战场,派出干部到深圳、东莞等地学习取经,把眼光放在了原料、业务两头在外的“三来一补”企业上,并着手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用电容量从400千伏安发展到2200千伏安,装设90门电话小总机,并把环村3.1公里的沙石路扩宽,铺设水泥,先后划出两个开发区。现在,东二已有区级企业18家,今年创利润250万元,比1985年增长5倍。其中6家为“三来一补”企业(利润占全部企业利润的72%),形成了以外向型为主,集体经济为主的拥有玩具、塑料、五金电器、鞋材、铜制品、服装等十几个行业的经济新格局。
  集体经济的壮大使东二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工补农每年近40万元,地无一寸丢荒,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农业稳步增长。公共福利和文化教育事业亦有很大发展,全部村民用上了自来水,新建一座占地近万平方米的小学教学大楼(部分资金由港澳同胞捐助),2间托、幼儿院,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幼儿入托100%。村民们说,东二真正称得上前途似锦,是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戴晓军
责任者
谢俊悰
责任者
叶汉辉
责任者
欧阳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