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明天的新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8783
颗粒名称: 创造明天的新绿
其他题名: ——记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邓巨添
分类号: K8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邓巨添毕业后从事农业工作,通过实践和研究提出水稻少耕法,减少农民劳动力,提高产量。目前正与华南农大合作研究免耕法。
关键词: 南海县 邓巨添 农业工作

内容

“大地是我的家乡,绿是我的工作对象。我要创造明天的新绿。”这是邓巨添于1964年在华南农业大学毕业时所说的话,赢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邓巨添自1964年毕业后,曾当了几年的中学生物教师,随后就相继在南海县农业局和南海里水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现任里水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农艺师和科技办副主任。二十五年来勤勤恳恳地工作,在农业科研战线上,获得一个个的科研成果,写了不少的学术论文。1990年被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
  今年7月12日早上,我在里水文化站访问了邓巨添,他身体魁梧,面部有几条与大自然搏斗所刻上的皱纹,头发有点花了。他语言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已农民化了,在交谈中。我知道他是水稻少耕法试验获得成功者,分别获得省、市农业科技三等和二等奖,南海县的一等奖,他认为水稻少耕法是从全耕法发展而来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应是未来的免耕法了,邓巨添这种少耕法的试验,参阅了美国、德国和法国用免耕法种植玉米的资料,结合水稻的生长特点,经过十年的试验而获得成功的,传统的水稻耕作工序繁琐,劳动力无法解放出来,成为冬闲夏忙,农民劳逸不均。而每一个劳动工序,都没有从效果出发,盲目性很大。如冬季的“犁冬”,夏种的翻土都是多余的繁重工作。他认为“犁冬晒白”并无吧效作用;夏种前的翻土,不会使稻田高产。如果省却这两项工序,可以减少农民的劳力负担。他经过了周密的研究,参阅了外国的资料,并通过试验,提出晚收后不“犁冬”,夏种前不翻土的做法(即夏收后,灌水浸田,用拖拉机耙平,便可插秧)。并在五个管理区进行不同土质的种植试验。经过十年的试验,产量从大面积的全耕法亩产600公斤,增加到750公斤。目前里水镇和南海县大部分地区,都采用了这种少耕法种植水稻。
  “第三阶段的免耕法,效果怎么样?”我问。他摇着头但又很有信心地说:“免耕法是从直播做起。夏收后不耙地,除草后灌水浸田,把谷种撒播到田里就行。但这里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除草问题:二是要解决撒播时谷种会有疏密不均匀的现象。通过试验,证明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直播的产量是理想的。”少耕。直播、化学除草体系是邓巨添农艺师与华南农大生产教研室陈友荣教授。侯任昭讲师协作研究的项目。他在里水镇五个管理区建立了试验基地,数年研究的数据证明:直播产量比插秧产量高,少耕比全耕效益好。
  邓巨添在农业上的科研项目是很广的。有水稻半旱式栽培试验、化学除草的药物筛选、水稻免耕法的研究、剑花生物学特性的观察,优质芒高产的栽培等。他以金色年华,织成绿色的锦缎了。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霜筠
责任者
吕钊
责任者
邓巨添
相关人物
陈友荣
相关人物
侯任昭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华南农业大学
相关机构
南海县农业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