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书记的胸襟与实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7966
颗粒名称: 区书记的胸襟与实践
分类号: G3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区万荣是佛陶集团陶瓷研究所的党组织负责人。刚到研究所时他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关于研制陶瓷辊棒的重大科研项目。尽管他对此并不很了解,但他深入调查研究后,支持了项目,并通过奋力筹集资金促成项目成功。他与所长何锡伶一起合作,带领员工成功研制了一些新产品,为国家和陶城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佛山市 区万荣 陶瓷研究所 科研项目

内容

清癯而个儿略矮的区万荣衣著简朴。人们第一次见到他,很难将他与名驰中外的佛陶集团陶瓷研究所的党组织负责人这个概念联系起来,还会以为他是个老工人呢。
  约在4年前,集团公司党委决定把老区从陶瓷原料厂调到研究所任党支部书记。对此,他并不乐意。他想:自己不是科班出身,不知与“大知识分子”能否合得来;再说自己年岁已大,不如在原单位搏个“全身保险”退休,以免“临老栽筋斗”。但想归想,组织上的安排还得服从。
  老区一来到研究所,果然遇到-件棘手的事。原来,当时对本所是否要上重大科研项目——研制现代辊道窑易损而需经常更换、又依赖进口的关键部件之一的“陶瓷辊棒”,内部意见分歧颇大,有些同志认为自己一无厂房二缺资金,难上这一重大项目。区万荣虽然对陶瓷辊棒并不怎么懂行,但他深入进行调查研究。他被所内一批中、青年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心与事业心所感动了。特别是他从他们写出的可行性报告中,更加相信所长何锡伶的眼光和雄心壮志。于是,他公开支持老何的主张——由本所上这一填补国內空白的高科技项目。他努力协助所长做过细的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宣传“不要被洋人牵着鼻子走”和为国家节省外汇的朴素的爱国思想,起到了一个基层党组织领导者应起的作用。何锡伶事后对笔者说:“没有老区的支持与协助,我真是举步维艰哩!”是的,那时候—-1986年第三季度,研究所的银行存款只有可怜的一万多元,想多买些原料都“捉襟见肘”!于是,老区自告奋勇地对老何说:“让我来想办法。”他跑上级部门,串兄弟单位,多方筹集资金,让老何安下心来,大胆采用世界上罕见的方法去编织他那高科技的“梦”。 1987年底,在全所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此“梦”终于得“圆”——产品通过鉴定而正式投产,几年来给全所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报有过报道)。去年1月至今年7月,他们向陶城内外销出了五万多支辊棒。在去年底该所举办的-次有国内外人士参加的咨询服务会上,据香港一科技公司董事经理介绍:他们接到东南亚一个使用厂家来电说,中国(佛陶集团研究所)生产的辊棒可与联邦德国同类产品媲美。他们一下子要求订购5000支!
  有一次,笔者到该所访问,一推开办公室的门,就看见老区与老何在一起研究一张窑炉图纸。便打趣地对老区说:“书记也成行家啦!”他望了望老何后说:“不能算入行,但他帮助我懂得了不少东西。”老何则感慨地说:“我也少不了他啊。我已向上头要求,别又调走他,让他与我再拍几年硬档。”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区、何这对亲密战友团结并进,彼此相互尊重、支持。为了减轻所长的工作压力,老区在努力了解生产的前提下,重点协助所长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协调知识分子与工人之间的矛盾。例如,有些工人认为自己卖力流汗,奖金却比不上某些坐办公室的科技人员,心中有气。老区善于抓住大家身边的事例来进行疏导,说明科技人员在开发高科技产品中的特殊贡献,指出他们熬夜绞心血,也十分艰辛。渐渐地,这些工人也消除了误解。在陶瓷辊棒问世之后,何、区两人又步调一致地带领该所员工研制了一些“填补空白”性的新产品,在综合性的科研大道上继续为国家为陶城做出贡献。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重光
责任者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