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驱者的足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7683
颗粒名称: 先驱者的足迹
其他题名: 游康有为桂林学处遗址随想
分类号: G216.2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游览桂林时,在叠彩山下见到了康有为讲学处遗址,引发了作者对康有为及其变法的思考。作者认为康有为是一位有影响的改革家,他的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促进了历史的进程。同时,作者也探讨了农民与土地问题等现实问题,认为改革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而社会的前进是千千万万改革者走出来的。
关键词: 佛山报 先驱者 叠彩山

内容

最近,我曾作桂林行。在叠彩山下见到一枚碑石。书日:康有为讲学处遗址。碑石是近年所立,碑文记述康有为曾子1894年和1897年两次到桂林,在景风阁进行讲学和办报活动,宣传维新思想。
  叠彩山是桂林风景区,康氏讲学处遗址,是个方圆数丈的地坪,地处入山径道斜对面的山麓。遗址辟有石凳,以供游人休憩。然而,据我所见在此停步者甚少。我默默地思绪不期然浸入历史风云间。康梁变法在沉沉古国中,曾如一阵惊雷冲破一瓯残梦。可惜夜阑未尽,只换来戊戌六君子头颅抛掷的斑斑血渍。虽然如此,毕竟促进了历史行程啊!
  寻思间我被一阵晨风唤醒,跌坐在碑前的石凳上。放眼望去,入山径道上携男拖女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游人意态安详;骄阳之下,绿衣红裳,裙风摆动笑语轻盈,足迹轻快而声浪清脆。是十年改革换来的新貌。我蓦然浮想,这足迹与康氏的足迹虽是时间已跨越了整个世纪,不过不都是跨向未来吗?改革总是时代促进的动力吧!
  前年“七一”,我探访过南海县丹灶康有为故居。门前有一界石旗杆,记载康有为进身的功名。我曾经到过西樵山康氏当年读书之三湖书院的旧址。虽是物换人非,而历史的足音仍依稀尚在。我也曾听过一位长者谈到孙中山与康有为之间的轶事。据说,年轻的孙中山当年在广州曾有意访晤康有为,而康氏当时已具名气,俨然要访者行晋师之礼。孙氏闻之不屑为之。戊戌政变之后康氏流亡日本,孙氏此时亦在日本活动,因抱前嫌,两人始终未谋一面,此说如果是真的,康老先生真乃傲物得可以。然而,据史料所载,1895年孙氏在广州,正欲举行广州起义,事前他与陈白沙曾经走访康氏,可惜未遇。广州起义时,康氏门下亦有人参与。至于后来在日本,康氏主张保皇之论,彼此的政见相左,则越来越南辕北辙了。
  康有为他那洋洋洒洒的数十万言的《大同书》,我曾粗略浏览过.他那“公产之说”,其理想固然是颇为美丽的,可是却看不出付诸实现的“处方”。如对于农民与土地问题,比之后来孙氏的民生之说,我对后者还能理解。我参加过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尔后几十年的参与和体会,农民取得土地之后,要走的路子还很长呢,谈何容易。康梁变法,可谓可歌可泣、特别是如谭嗣同其人高风亮节。康氏为人,近年来学者们在重新评价。评说康有为的历史价值是有道理的,他不失为一位有影响的改革家。
  社会的前进,是千千万万改革者走出来的,尽管其中有些杂乱的足迹,然而我相信豪迈整齐的步伐终究成为主流。大浪淘沙终究会冲走一切匆匆的过客。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建群
责任者
康有为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