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的外籍劳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7016
颗粒名称: 维也纳的外籍劳工
分类号: F129.9
摘要: 本文描述了维也纳的外籍劳工群体以及他们在城市中的角色和生活状态。文章指出外籍劳工主要来自埃及、南斯拉夫、土耳其等国家,在卖报人、清洁工和建筑工地上工作。近年来,随着东欧廉价劳动力的涌入和中国人的增加,外籍劳工群体日益膨胀。政府对外籍劳工的定居和就业制定了限制,但同样也意识到外籍劳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尽管在公共场合人们对外籍劳工礼貌友好,但依然存在着歧视和冷漠的现象。
关键词: 维也纳 外籍劳工 生活状态

内容

初到维也纳,你会发现这里外国人(非奥地利人)特别多。在公园和广场上耸立的著名音乐家雕像前,在高大、雄伟的圣斯梯芬教堂里,在金碧辉煌的音乐厅内,在精美别致的美泉宫中,都有各种肤色和服饰的人在驻足观赏。住久了,你就发现还有一些在这种场合不常出现的外国人。他们昼伏夜出,整日忙忙碌碌。他们就是维也纳的外籍劳工。
  最先让人注意到的是遍布主要交通路口的卖报人。他们大多是埃及人,全都身穿统一的明黄色工作服,背印一个大红的字母K,这是维也纳《信使报》报名的德文字头,十分醒目。他们或站在红绿灯下,或穿行于停驶的汽车之间,不断地询问和吆喝。从附近走过的行人或等绿灯的驾车者只要一个手势就可买到当日报纸,特别方便。他们的工作很辛苦。夏天烈日炎炎,晒得满脸冒汗。北风呼啸,漫天飞雪的严冬,更是辛苦。
  另一种较常见的外籍劳工是处理垃圾的清洁工。他们身着一种带有红黄色块的工作服,也是昼伏夜出,大部分来自南斯拉夫。
  维也纳的外籍劳工中最多的是土耳其人,在建筑工地上。在修路、筑路现场都能见到他们。土耳其人还在菜市场上卖菜,在“跳蚤市场”上卖旧衣。
  去年东欧政局动荡,大量东欧廉价劳动力涌入维也纳,给基本饱和了的外籍劳务市场带来新的冲击。在多瑙河畔一座教堂边的广场上,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条“东欧小道”,成为他们交换商品、货币及信息的场所。
  近几年来,维也纳的中国人也明显地多了起来。除了少数来奥地利学习、访问的学生或学者外,大部分是从浙江温洲、青田等地米开中国餐馆或打工的。在夜11点半的末班车中,你总会碰到几个刚下工的中国人,他们好多人身穿散发着油烟味的黑色皮夹克,叽哩哇啦说着家乡话。我认识一个中国饭馆的厨师,他现在每月挣1.4万先令(1先令相当于0.4元人民币)与一般奥国工人的工资差不多。但每天要紧张工作10小时以上。最大的问题是业余生活极其单调乏味。他不懂德语,电影、电视看不懂,与奥国人接触更谈不上,有什么事都得托华侨或留学生帮忙。由于生活苦闷,头发脱落得厉害, 37岁的年纪,已经谢顶了。他经常说着说着就眼泪盈盈。
  外籍劳工人口的膨胀,给奥地利政府带来许多问题。政府制订了几个法规,阻止外国人在奥定居,限制他们在奥找工作的权利。但是,奥国又离不开外籍工人。据奥地利权威的经济研究机构分析,来自外国的廉价劳动力和来自东方的廉价能源,是促成奧地利今日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外籍工人也离不开奥地利,如果回国,不仅找工作不容易,而且举家返乡,费用巨大。所以现在双方关系相当微妙。
  总的说来,在公共场合,人们对外籍工人大都彬彬有礼,客客气气,但外籍工人仍然可以从那流露着优越感的目光中所透出的冷漠,深切感到自己受歧视的地位。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温洲市
相关地名
青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