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6652
颗粒名称: 瓜醉
分类号: S642.3
摘要: 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和弟弟在良沙海白沙村的冬瓜之乡体验种瓜的乐趣。弟弟是一位大耕家,他种植的冬瓜非常壮观,搭起的瓜棚也十分牢固美观。在收瓜时,弟弟可以轻松地处理大量冬瓜。作者和弟弟在瓜寮下对酒赏景,享受着田园生活的无穷乐趣。文章表达了知足常乐、回归自然的情感。
关键词: 冬瓜之乡 种瓜 冬瓜

内容

十几年前,我告别冬瓜出外打工,弟弟羡慕不已;现在,我倒羡慕起弟弟来,常回家看他种瓜。
  家乡良沙海白沙村;不愧为冬瓜之乡。瓜基塘涌,相隔相依,遍野棚架,满目尽瓜。时值六月,正是冬瓜长旺之时。人入瓜林,顿会注入一股生气。瓜叶,草帽般阔厚,随风晃荡;瓜藤,毛茸茸拇指般粗大,沿着棚架攀沿;万千瓜蔓勃起于绿叶之上,如强蛇吐舌,吸雾吞光。弟弟,就在这充满活力的绿丛中耕作。
  “二哥,在这里拍武打片,肯定过瘾!先在瓜林八卦阵追打数十圈,然后跃上棚顶再战,走投无路就扎入水中,搞得人打鱼惊跳……”弟弟说得醉了,仿佛他是导演。说罢一阵傻笑,他是一个乐天派。搭瓜棚、淋瓜、摘瓜、担瓜看瓜护瓜,练就了牛般的力气。我的瘦个头和他那冬瓜般两头匀称的壮实身躯相比,真是相形见绌。
  冬瓜一年两造,每棵一瓜,一般长至三十斤以上,这就要求瓜棚十分牢固。弟弟特别加意,除此之外还讲究美观。一列列三角架棚,直得象弹线,需弯时,也弯得有形有款。那些规模庞大的平棚更为壮观:棚面是云海般的绿叶,棚底吊着青一色的大冬瓜,地面干净得几乎棵草无存。弟弟说:“耕种,也要整洁象样,一眼望去,自己也觉得钟意,才能种出好瓜。”
  一人种五亩瓜,够辛苦!特别五月间,瓜藤上棚,横枝蔓长,为促正藤壮旺,必须摘尽横枝,一天到晚,手急眼快;为保瓜蕾成瓜,一大清早,起来人工授粉,摘强壮的雄花,小心翼翼地将花粉轻涂在雌花蕊上。弟弟沉醉于瓜。醉,便忘了累,乐在其中了。后来,干脆在塘边搭起瓜寮,以瓜为伴。
  收起瓜来,几万斤一摘一担,做得了吗?弟弟坦然一笑:“今时不向往日。到卖瓜时,我只讲价和监秤,瓜贩把车开到地头,一摘一担由他班马……”他以大耕家自居了。
  时近晌午,弟弟弄来一条大鱼,邀我在瓜寮打个天热“边炉”。鱼,由弟弟亲手炮制,先将肉片放上生油、生粉、味精、姜汁腌制,然后放入翻滚的锅水中一烫,再蘸豉油姜葱,吃起来特别香滑。
  瓜棚下对酒,无穷乐也。风出瓜林,清爽撩人。三杯下肚,话不离瓜。弟略带醉意说:“知足常乐,二哥!……记得阿爷种瓜,被人‘标参’,吓出一场大病;父亲种瓜,有力无处使,全家只有七分自留地;如今我两夫妻男耕女织(竹货),单种瓜一年就赚一万几千!如果外面揾食烦恼,就回来种瓜!”
  我也有点醉了。滑溜溜的鱼片无法夹稳,“叮咚”一声跌下塘里,引来一群大鱼。好个寮上人醉,寮下鱼嬉!我耳畔响起那首深情的《故乡的云》:“回来哟,回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叶永恒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