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峡上打渔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5705
颗粒名称: 飞来峡上打渔船
分类号: U67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清远飞霞的飞来峡上,有一群打渔船。渔民们在这里生息繁衍,经历着漂泊山水、背负日月的“疍家”生涯。尽管生活辛酸,但渔民们仍然坚守着祖辈的传统。飞来峡上的打渔船,不仅为景区增色,也为游客提供了美味的虾肉和醉人的人生体验。
关键词: 飞来峡 打渔船 游清远飞霞

内容

游清远飞霞,忘不了飞来峡上的打渔船。
  微风,粉雨。船,从宽阔的江面,进入紧束的飞来峡谷,载我去寻觅依稀的梦——
  云绕眼前,雾随身后。奇峰夹岸,烟雨迷茫。疑是无路忽有路,一峰接着一峰来。闻“沙沙”之声,抬头隐见山溪流泻,山挂白练。望红墙绿瓦临江危座,翠林掩映,问船夫方知古寺已逾千年,字号"飞来”。江湾凝碧处,偶有三两小渔船,形似五月蒸粽。缓桨慢荡。渔船后半截乌蓬盖顶,两旁各挂一桨,前半截两旁竖竹挂篱(网),或堆叠着小山一般的虾笼,人,一前一后,后者摇桨操舵,前者放笼抛网······
  “天涯何处无人生!”我心里发出了由衷的慨叹。船在飞霞洞一靠岸,人们都争攀名山探胜去了,我却羡慕渔舟的逍遥,于是拨草蹬石下江边……。
  看象逍遥却辛酸。说不出是什么时候了。起码也有百年,渔民们的祖先便在这里生息繁衍,开始了漂泊山水、背负日月的“疍家”生涯。半截乌蓬,荫护着柴米油盐,枕帐被席。岁月如流,黄橙橙的木船被染成了棕黑色,背水葫芦的婴孩长成了白须老汉。寒署交煎,薰出了古铜色的皮肤。风浪颠簸。锻造出带蚕的粗手大脚。
  南雄洒湿石,清远涨三尺。夏季汛期,北江洪水汹涌而至,经过中游飞来峡这个狭窄的“瓶颈”,势若奔马。水道的左弯右折形成了直径十米有名的巨大漩涡,声如狼嗥,状如虎口,望者生畏。此时,百匹机船也不敢过峡,唯独那渺小的打渔船,仍在江中安然游转,捕鱼网虾。打渔人有此胆量,据说是因为对峡江了如指掌。熟能驾险,身在险中不怕险。
  解放后,打渔人在飞来峡口的白庙建起了岸上渔村,总算有了安定的家园。最近十年,房子越建越好,渔村依山傍水,颇具规模。打渔人的后代,有些已改行从工经商,但不少人,特别是老一代渔民,执意不改初衷,忘情依恋世代生养自己的峡江,终日驾舟,忙不思归。
  莫小看这寥寥可数的小渔船,却为飞霞增色不少。在几大景观的江畔,打渔人将捕捞的鱼虾,一袋袋吊养江中,供游人尝鲜。虾,生蹦活跳,明码实价每斤只售五元五角。带着三五知己,买上几斤,到旁边的饭店或在渔船上加工,摆上豉汁蒜茸,对酒拆虾,乃游飞霞之一乐也!峡江虾肉质柔韧,甚有嚼头,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虾,更值得我品味的,是飞来峡上五味俱全的人生。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叶永恒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