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新花吐芳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5256
颗粒名称: 梨园新花吐芳菲
其他题名: 小记粤剧著名演员曹秀琴
分类号: J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曹秀琴在广东省第二届艺术节上凭借在《猴王借扇》和《梦断香销四十年》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她从小就对粤剧有浓厚的兴趣,并在广东粤剧学校接受了专业训练。她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深刻理解人物性格,成功创造了许多角色。曹秀琴的才华和努力得到了著名演员罗品超的赏识和指导,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前途无限的评价。尽管粤剧舞台经历了变化和挑战,但曹秀琴依然坚定地追求自己的艺术之路。
关键词: 曲艺 戏剧艺术 杂技

内容

广东省第二届艺术节降下了帷幕,曹秀琴在《猴王借扇》饰铁扇公主获一等奖,在《梦断香销四十年》饰唐琬获二等奖。她的老父亲看着女儿的获奖证书,一时激动得老泪纵横!其实曹秀琴所获的殊荣又何止于此,她还获广东省中青年戏剧演员“百花奖”。中国戏剧节“红梅奖”……国家对她在粤剧表演艺术上所作的出色贡献,也给予颇高的荣誉。她成为省剧协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二级演员。艺术的成就,地位的提高,却勾起了曹秀琴无数难忘的追溯。
  那时只有七岁的曹秀琴,正在故乡台山端芬公社的一间小学读一年级,小小年纪,就已是家乡农村业余粤剧团的正印花旦,主演《沙家浜》中阿庆嫂这个角色。
  曹秀琴七岁成名,功劳要归于她在农村业余剧团当师傅的父亲。她的父亲曾是梨园弟子,后回乡工作,但酷爱“南国红豆”之情不减,闲暇间仍是曲不离口。曹秀琴耳濡目染,便酷爱上粤剧这门艺术。
  过了一段时间,曹秀琴怀着对粤剧浓厚的兴趣,初叩粤剧艺术殿堂的大门,可惜未遇伯乐,受到冷遇而归。然而,对粤剧有执著追求的曹秀琴并不气馁,她终于在十一岁那年踏入了广东粤剧学校的大门。
  在校期间,她得到郑绮文、林慧、陈道微等老师的循循善诱,特别受到前辈红线女的指导,教会她运用丹田气发声,使她能在《断桥会》、《仕林祭塔》等唱工吃童的折子戏中应付自如,达到声情并茂,引起了前辈与同行们的注目。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著名演员罗品超,首先提出与初出茅芦的曹秀琴合演他的首本戏《平贵别窑》。为了扶植新秀,他教戏又教人,先解除她怕演砸了会影响前辈声誉的顾虑,然后又教她表演上不要“太动、太晃、太急、太快”的要诀。演出时,他又处处为她铺戏、带戏,使那次合作演出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也使曹秀琴在艺术道路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作为戏曲演员,精于“唱、做、念、打”是起码的要求,而提高本身的文学素养,深刻理解人物性格,从而更好地创造角色,这更是所有演员的必修课。
  曹秀琴以其多姿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循着“寒可无衣,食可无食,读书不可一日失”的求知欲,出色地选修好这重要的一课。她在每排一出新戏时,在深刻理解人物性格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都为自己扮演的角色设计了独特的身段,既讲究感情的自然投入,也注意表演技巧的运用。
  曹秀琴在粤剧《百花公主》一剧中饰演主角百花公主,可以说是她在广东粤剧学校刚毕业的又一份出色试卷答案。她准确地把握住这个角色既有奔放炽烈的豪情,又有细腻含蓄的柔情的性格特点,把人物形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因而在省、市的青年粤剧演员会演中获得表演一等奖。
  曹秀琴近年来随团频频出访港澳、新加坡及美国,赢得广泛的赞誉,连香港的名伶任剑辉、白雪仙、李香琴等也赞不绝口,认为她这样的年龄能演出这么高的水准、实属难得,前途无限!前辈的鼓励,对曹秀琴无疑是个莫大的鼓舞。
  就在曹秀琴雄心勃勃,立志要在粤剧舞台上“四时长放浅绿红”之时,粤剧舞台刮起了一股“淡风”,但曹秀琴没有裹足不前。有人问她有何打算?她淡然一笑,用屈原的两句诗作答:“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黄銮深
责任者
曹秀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