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的追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5238
颗粒名称: 上坟的追思
分类号: I267
摘要: 本文回忆了作者过去在佛山祭祖的经历,并描述了佛山城市的变化。文章从作者登上五峰公园开始,引出了对往昔佛山祭祖习俗的回忆。接着,文章描述了五十年代初佛山人祭祖的情景,以及几十年后佛山的变化。殡葬制度改革后,土葬改为火葬,石湾岗下的骨骸被焚化处理,而石湾岗则被辟成五峰公园。原来的公路变成了繁华的汾江路和江湾路。文章最后提到,过去的“松荫园”也已被改造,而曾经的小泥路和石板路也变成了繁华的商业街道。整篇文章透露出作者对佛山城市发展的感慨和对过去的怀念。
关键词: 散文 文学 当代

内容

偶登佛山市区西部的五峰公园,但见峰青峦翠。郁郁葱葱,我面对这个由过去的墓葬岗改成的森林式公园,便想起了往昔佛山人祭祖的习俗来。
  五十年代初,我家住在普君墟附近,每到清明节,我这个长子嫡孙,总要跟大人们去上坟。我们先到“松荫园”。拜祭了我那祖父的灵柩后,便越过园前水涌的小桥,走完“城门头”那条长长石板路,即到石湾公路了。人们常把拜祭埋在石湾周围大小七十二个黄土岗的先人骸骨称作“拜山”。清明正日,上坟的人也真多,几公里的公路边摆上许多陶制小钱罐、小饮具之类的摊档,供孩子们选购。一辆背后背着个木炭箱子的破旧客车在公路上行驶,搭载着一些不便步行的拜山人。在那延绵起伏的黄土岗上,布满了小坟包。我佩服大人们的记忆力,他们在那密密麻麻的大同小异的坟墓群中,很容易就辩认出自家的祖坟来,绝少弄出“拜错山”的笑话。
  几十年过去了,佛山古城万象更新。清明拜山的情景,巳成为人们对往事的回忆。50年代末期,我市进行了殡葬制度改革,新建了火葬场,将土葬改为火葬,石湾岗下故人的骨骸也已作焚化处理。那沉寂悲凉的石湾岗,一部分被推平建了工厂,另一部分被辟成绿树成荫的五峰公园。原来那条尘土飞扬的公路,经过拓宽削平裁直。变成车水马龙的汾江路和江湾路,每天有两辆双层巴士和七辆公共汽车奔走其间。那些当年为上坟人打草皮和在路旁贩卖小陶器的乡民,其后辈也许有不少人在今天成了多谋善断的专业户和手艺超卓的陶塑师了。至于那座“松萨园”,也早被夷为平地,初时被辟成水泥构件厂,近年又改成了“百花总汇”。园前那条宽不盈尺的小泥路和城门头的石板路,也先后变成了繁华的祖庙路和城门头路了。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黄福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