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这片土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4562
颗粒名称: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这片土地
其他题名: 三水县六和镇巨变见闻
分类号: F127.65
摘要: 本文描述了六和镇从一个贫困地区到经济振兴的转变过程。通过实地采访和观察,文章详细描述了六和镇的经济发展、农业开发和乡镇工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文章最后指出,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绿了这片土地,一个崭新的、兴旺发达的六和镇将屹立在北江之滨。
关键词: 三水县 乡镇工业 经济发展

内容

六和镇是三水县唯一的山区镇,也是这个县历史上有名的贫困地区,素有三水“西伯利亚”之称,不久前,笔者踏上了这块土地采访。
  出发之前,笔者想象中的六和是一副穷山恶水模样。然而,当汽车驶进六和境内,沿途所见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宽敞的水泥马路横贯全镇,公路两旁厂房林立,不时掠过一个个醒目的厂名牌子,手套服装厂、水泥厂、灰厂、灰沙砖厂……;公路一侧的北江河上船艇穿梭,马达轰鸣,航运繁忙;远处群峰叠翠,郁郁葱葱……
  六和镇地处三水县最北部,座落在北江之滨,群山环抱。这里矿产资源丰富,享有“黄金之地”的美誉,加上水陆交通非常方便,有着发展建材工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是由于长期受“左”的干扰,六和经济发展缓慢,山区人民仍然相当贫困。1978年全镇人均纯收人只有107元,农村中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还未能解决温饱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古老沉寂的山区,六和人终于走出封闭的天地,走上商品生产道路。他们农工并举,因地制宜开发山区资源,兴办“绿色企业”,发展水果生产。这些年,全镇种下沙田柚、荔枝等优质水果3000多亩,顶计今年收果可达50多万公斤,约比1986年前增长一倍多;利用湖塘水库养鸭养鱼养猪,近两年全镇人平生猪出栏量接近两头;发挥石山多,石质好的优势,发展以水泥、石灰为龙头的建材工业。现在,六和境内建有颇具规模的水泥厂达5间之多,年产量在百万吨以上,镇内还建有石场、灰厂等80多个,年产水泥石和基建石近200万吨。短短几年间,六和镇一跃成了珠江三角洲颇具规模的建材工业基地和专业市场。以当地资源为依托的农业开发和乡镇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六和经济的振兴。近年来,六和镇工农业产值以每年递增40%左右的速度增长,仅去年就比1982年增长近七倍。如今六和呈现出山上林木葱葱,山下橙黄柚绿,厂矿星罗棋布,田野禽畜成群的兴旺景象。
  在六和,笔者还了解到,这里的农民已经开始摆脱贫穷奔向富裕;去年全镇人均纯收人已达1000多元。这几年近八成农户建了新屋,彩电、音响、冰箱、洗衣机等高档家用电器也都进入了山区农民的家里。私人购置摩托车、小汽车、空调机等,在六和也不算是新鲜事了。今日的六和人可说是安居乐业了。看看群众今天的生活,镇委书记陈仲文十分感慨地说:“搞了几十年的农村工作,今天才真正搞出个样子来了!”
  而今,在这片昔日穷山恶水的土地上,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开始形成,这里有新建的卫生院门诊大楼,有占地20亩的楼层,结构农贸市场,有一个11万伏安变电站,有一个年吞吐量200万吨的港口码头,近年还投资近400万元新筑了近20公里的水泥马路,日新月异的六和镇引起了人们的注目,投资者纷至沓来。今年初,一家外商慕名而来,在六和投资兴办了该镇第一家合资企业。
  在六和的所见所闻,使笔者深深感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绿了这片土地,一个崭新的、兴旺发达的六和镇将屹立在北江之滨。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宗会
责任者
李桂新
责任者
陈仲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三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