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新风尚 百户如一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4362
颗粒名称: 古街新风尚 百户如一家
其他题名: ——佛山城区东华里见闻
分类号: G2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华里是一条170多年历史的古老街道,经过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得以保存完整,焕发出青春。居民们踊跃参加各种讲习班和活动,争创和睦家庭和五好家庭,积极美化环境,共同维护街道治安。居民之间团结友爱,互敬互助,相互之间关心、照顾,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全街没有发生过治安和刑事案件,也没有发生过民事纠纷,年年被评为文明街、卫生街。
关键词: 佛山市 东华里 古街道

内容

在美丽的禅城,有一条叫东华里的古老街道,一色的花岗岩石路面,两排古色古香的水磨青砖屋宇。庭园里花木如荫,馨香扑鼻;假山鱼池,衬映成趣。人们赞美这里的幽雅环境,更赞美这里的好民风。多年来。住在街里的110余户居民,和睦相处,互敬互助,如同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东华里建于清代,至今巳有170多年历史。解放后,它经政府悉心保护,成为全省保存最完整的古街道。十年动乱期间,这里的一些建筑遭到损坏,淳朴的民风也受到污染。改革开放后,东华里的居民在街道党委和居委会带领下,掀起“住东华,爱东华,建东华,护东华”活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修古迹、清垃圾、通水渠、栽花草,使古老的街道焕发了青春。
  为了把这条百年老街建成社会主义文明新街,居民们踊跃参加居委会举办的人际关系、夫妻关系、婆媳关系、邻里关系、好公公、好婆婆、法制知识,绿化知识等讲习班,争创和睦家庭和五好家庭。几十名退休老人组织起来,积极配合居委会美化环境,调解纠纷,维护治安,以实际行动影响后辈。一天,一名歹徒在街外的商店偷窃后逃进东华里,住在街里的三位七旬老人听到店主呼叫,挺身而出,合力擒住歹徒,一时传为佳话。
  住在40号的四户人家,长年以来团结互助,相敬如宾,备受街坊称赞。住在楼下的两户老人,一户子女不在身边,一户无儿无女。住在楼上的许国康一家对这些老人十分关心,时常问寒问暖。哪位老人有病,他们想办法请医生、送医院治疗,还把煲好的汤水送到老人床前。这两户老人原来家里设厕所,许国康自己掏钱在楼下修建了一个老人专用坐厕,解决了他们的大问题。
  象40号这样几户如一家的事例,在东华里不胜枚举。住在35号的三户老人,虽然儿女都不在身边,但他们从来不会感到孤独。三户老人长年累月和睦相处,互相照顾,亲如一家。年龄小一点的,主动包揽了三家人的卫生清洁、绿化环境、买菜、买煤等工作。每天清晨,他们总是相约而行,到公园运动;闲暇或帮街道做点事,或一起打牌、读报、谈心,乐也融融。
  在居委和老人们的推动下,这几年团结友爱,关心集体、家庭和睦、邻里和睦在东华里蔚然成风。邻居有病人,大家帮助送医院急诊,一陪几个小时;为解决东华里下雨天被水浸的难题,大家组织起来义务劳动,挖土方,清余泥、修水渠;为搞好街道绿化,有种花经验的义务当老师,传授栽培技术,使家家庭园花繁叶茂,春意盎然。
  全街40多个学生,以长辈为榜样,学雷锋、做好事,讲文明、懂礼貌,没有一个是差等生。青少年、团员和街道骨干还依期上门为10多位孤寡单身老人服务,送粮送煤、送医送药上门。住在11号的退休单身老教师骆伟华身患重病,十多年来全靠街坊邻男照顾。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热泪盈眶地说:“街里街外帮助过我的人数不胜数。若不是生活在这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里,我早就不在入世了!”
  古老的东华里虽然只有200多米长,而居民们的精神天地却是那样广阔!1985年以来,全街没有发生过治安和刑事案件,也没有发生过民事纠纷,年年被评为文明街、卫生街。住在这里的百余户人家,90%被评为和睦家庭,90户波评为五好家庭。每年到这里参观的国内外宾客络绎不绝,人们不仅从这里领略到中国古街道的风貌,而且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梁海坤
责任者
许国康
相关人物
许国康
相关人物
骆伟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
东华里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