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里的那家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3894
颗粒名称: 我们村里的那家人
分类号: K892.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明因房屋倒塌向贺大伯借住闲置房,一借就是十三年。贺大伯一家在拥挤的屋子里支持孩子读书成长,展现出方便他人的精神。
关键词: 李明 借住 房屋

内容

十三年前的一场大风雨,把我们村里李明家的厨房刮倒了,房间内瓦面也被掀翻了几处。这儿一个天窗,那儿一个天窗,眼看住不下去了。夫妻俩带着两个孩子,相对饮泣,无以为计。
  还是妻子的脑袋顶用些,她对丈夫说:“村头的贺大伯不是有一间闲置着的房子吗?你怎么不去恳求他将就一下,借来住住呢?”
  贺大伯有一间闲屋,李明不是不知道,但他比妻子想得更多的是:他家儿女多,年纪大的巳经十四、五岁,八口人住在一间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屋子里也很拥挤,怎好开口?但现在事急马行田,也顾不得许多了,他便硬着头皮只好去试试。
  怎知这么一借就是十三年。
  在这十三年里,贺大伯一家人又是怎样过的呢?孩子大了,几个人睡在一床不行了,贺大伯买回两张叠架床,上一层,下一层。女儿大了,用木板在房内再套一个小房.读书做作业时,饭桌上一摊,凳子上一档.他们家贫爱读书,自制木书架却有两个,书架正面有两扇木极门,平时倒挂着,用时向上一拉,再往书架里一插,便是一张书桌面。搬来两张矮凳子,又坐两个。这样,年复年,月复月,直至一些读到高中毕业,一些还读上大学呢!
  在这狭窄的房子里居住,老两口没有怨言,好象忘记了自己还有一间屋子似的。孩子们受大人的陶冶,当然也没出过声。
  别人问他:“贺大伯,你不是还有一间房子吗?为什么不要回来居住?”
  他却对关心他的人说。“人是有良心的,他没地方住才借我的屋子,如果在这个时候要他搬走,无疑是迫人所急,这一点我做不到。我的处境他知道,如果他有能力盖间房子,他一定会尽快交还给我。”
  至于他的老伴呢,有人说“妇人饶舌”,但她却不是这号人物。她有时还背着丈夫,走到李明家去,安慰几句.有时看看他的孩子,过得愉快,住得舒服,也就悄悄地走了。贺大伯的几个孩子呢,关心的是那间屋子旁边的那个园子里的那几棵果树。常对李明的儿子说,未成熟的果子不好吃,你看管着,长熟了大家吃得高兴,完全忘记了这间屋的主人是自己的爸爸似的。
  贺大伯一家与人方便的精神,是什么精神呢?是雷锋精神抑是民族精神?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何青山
责任者
李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