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连续九年江河人工放流增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3839
颗粒名称: 中山市连续九年江河人工放流增殖
其他题名: 促进江河渔业稳定发展
分类号: F326.476.5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山市水产局和中山渔政管理中心连续9年进行人工放流鱼虾种苗,增殖海产资源的经验。通过人工放流措施,江河水产资源得到恢复和增加,捕捞总产量和优质品种的产量均有显著提高。渔民的经济收入增加,渔业发展能力增强,也加强了对水产资源的保护。
关键词: 人工放流 鱼虾种苗 增殖

内容

中山市水产局、中山渔政管理中心站在抓好江河水面的发展利用,加强渔政管理,保护水产资源的基础上,连续9年开展人工放流鱼虾种苗,增殖海产资源。最近人工放流中国对虾虾苗1758万尾。
  中山市处于低纬度地带,地处沿海,河流众多,江河增殖水面达22万多亩,饵料生物十分丰富,江河鱼虾类资源品种繁多,既有纯淡水种类,又有河流出海口种类,还有从海洋到江河觅食回游和产卵回游的种类共150多种,历来是沿江渔民的作业场所。但在“文革”期间,由于缺乏管理,酷渔滥捕,“三废”污染等原因,导致江河水产资源严重衰退,产量逐年下降。1982年捕捞总产量仅404吨,只占历史最高水平的1957年的33.1%,而且多数是经济价值低的小杂鱼,严重影响渔民生活。因此,开展江河增殖管理,是解决渔民的生活出路,增加社会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中山市从1982年起连续坚持了9年时间的江河人工放流鱼虾种苗,使海产品资源明显回升,种群结构也发生显著的变化。经过放流增殖后,人工投放的品种在捕捞品种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大,常占渔获量的30—35%,最高占71.9%,而且优质名贵河海鲜的产量逐渐增多。濒于绝迹的鲈鱼、黄鳍鲷、鲥鱼、桂花鱼等品种也逐渐恢复。1989年全市江河捕捞总产量1650吨,其中优质品种鱼虾占420吨,分别比增殖前增长3.08倍和10倍,总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36%。1982—1989年开展人工放流增殖的8年累计,共增加鱼产量3311吨,增加社会产值6623万元,相当于投入的17倍。泰国野鲮、罗氏沼虾、中华毛蟹等国外优良品种在该市人工放流成功,安家落户,繁衍后代。随着江河水产资源的恢复和渔民经济收入的增加,渔业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原有的渔业小木艇现已全部添装了机动渔船,渔村渔民全部建起砖瓦楼房,过去被迫改业的渔民又重操旧业。并且协助政府部门贯彻执行渔业法规,遵守海上作业规定,形成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把保护水产资源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敢于同危害水产资源的违法行为作斗争。现在,那些严重伤害幼鱼幼虾的江河拖网、滩边网、布罟、密围罟、竹箔等渔具已被禁止使用,炸、电、毒鱼等歪风已基本刹住,随之建立起以刺网为主,辅以虾笼等良性作业结构。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卢润景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中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