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乸田”上崛起的“立体庄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3676
颗粒名称: “鸡乸田”上崛起的“立体庄园”
其他题名: 三水县专业户何根和农业开发纪实
分类号: F32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何根和是一个只有三个劳动力的农村家庭的主力,他通过承包了一片低洼田,并不断学习和实践农科知识,成功地将这片田地改造成为了一个“立体庄园”,实现了粮食、猪、鱼、鸭、果的综合经营,亩产高达一吨谷,年创值30万元以上。他的成功经验和综合经营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表彰。
关键词: 三水县 农业开发 何根和

内容

昔日亩产稻谷只是一只母鸡一年的饲料的“鸡乸田”,近几年不仅亩产猛增到一吨谷,而且经营品种也从原来单一水稻发展到田里种粮,田头养猪,塘基放鸭、种果,塘里养鱼,粮、猪、鸭、鱼、果各业俱兴,成为一个年产稻谷50吨,肉猪2万公斤、塘鱼5千公斤,年创值30万元以上的“立体庄园”。
  这是发生在三水县西南镇横冲管理区一片80亩边远低洼田上的奇迹。
  这一奇迹,出自当地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之手。这是一个只有三个劳动力的农村家庭(父亲和两个女儿),而作为一家之主的是现年47岁的何根和。
  何根和原来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1982年,村里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受了几十年穷的何根和再也不甘心忍受穷的苦涩。就在这一年,他用全家多年来节衣省吃积蓄下来的700多元买了一头耕牛,承包起这片一向无人愿意耕种的“鸡毑田”,
  从此,何根和一家几口起早摸黑,辛勤地耕耘起来。要在这亩产原来只有百来斤的“鸡乸田”上夺高产和致富,光靠力气是不够的,还要讲科学。只读过7天书、斗大个字认不了儿个的何根和,为了学习农科知识,专门买回了一台小型收音机,随身携带,人影不离,走到那听到那。农忙时,遇上重要的农科广播讲座,便干脆把收音机带到田头,边干农活边收听。遇上书报上有介绍水稻高产技术的文章,就让女儿读给他听。年复一年,何根和靠着一台收音机和女儿们的一张嘴学到了大量的农科知识,而且通过自己的一双手,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增产措施和生产本事。如针对低涡田由于土壤板结,透气不足而造成禾苗难于早生快发的问题,他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过去的经验,采取禾草回田,堆沤农家肥和配施磷酸钙、碳氨等,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疏松透气度,促进禾苗深扎根。为了掌握禾苗每个阶段的病虫害的诊断和防治技术,他经常一个人在田头蹲一两个小时,细心观察。这几年,他还摸索出一套疏播育壮的耕作技术,生产水平也随之提高起来,承耕的第四年,实割50亩稻田收获达3.74万公斤,亩产首次突破500公斤大关。
  “鸡乸田”夺得了亩产千斤谷后,何根和并没有因此而自我陶醉,反倒觉得更有干头,信心更足了,他想到的是怎样把土地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1986年,他开始了粮,猪、鱼、鸭、果综合经营:在田头建舍养猪;在塘基开坑种果;修筑起27亩鱼塘。结果,一年后水稻亩产一下子猛增到1018公斤,首次实现亩产吨谷;塘鱼亩产也从1986年的222公斤提高到518.5公斤,增产1.34倍。其经营效益显著提高是:1987年以来的3里,共上市肉猪609头约6.3万公斤,出售塘鱼1.5万公斤,向国家交售稻谷10.5万公斤,总收入近百万元。其中去年全年总收入31.49万元,平均每个劳力纯收入2万多元,比1986年增加近3倍。
  在不久前召开的三水县农业先进表彰大会上,何根和一人独得粮食多贡献一等奖、生猪上市一等奖、渔业生产二等奖。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何根和又有了新的打算;准备今年自购一台水稻联合收割机,以提高工作效率,争取单产再上新水平。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宗会
责任者
何根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三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