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默默耕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3647
颗粒名称: 他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默默耕耘
其他题名: 记中山市东升镇农技站站长冯林润
分类号: S5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山市东升镇农机站站长冯林润,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已经默默耕耘了36个春秋,研究出了“全雌鲤鱼人工孵化育苗“。从轻工部广东甘蔗科学研究所引进了70多个甘蔗新品种,通过试验、示范、表证,使这些良种很快在当地推广开来,使甘蔗亩产普遍得到了提高;推广种植杂优水稻,冯林润和他的助手们在整个杂优稻的试验、示范、推广过程中,荣获佛山市(地区)、中山市(县)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的项目有11项,坦背镇农技站也多次被评为中山、佛山市的农业技术先进单位。
关键词: 中山市 农技站 冯林润

内容

去年冬季一个晴朗的早晨,笔者一行驱车离开石岐,沿着宽阔平坦的广珠公路北行,大约20分钟时间到达了东升镇水产良种场。这次出发的目的是参加一个由该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农艺师冯林润为课题负责人的“全雌鲤鱼人工孵化育苗”的技术鉴定会。会上,年过半百、精神饱满的老冯,用娴熟的行家语言向与会者详尽地介绍了他通过人工催产的方法,孵化全雌鲤鱼鱼苗的经验和体会,博得人们的称赞,一致通过了技术鉴定,被确认为填补省内的空白。
  提起老冯,中山市农业线的同志都知道,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粮产技术干部,名符其实的农艺师,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已经默默耕耘了36个春秋,可今天他怎么会变成一个“水产专家”的呢?
  老冯说,1987年中山市小榄镇的鸡笼片新设为东升镇,组织上调他到这个镇担任农技站站长。这里是基水地区,鱼塘面积大,塘鱼生产是农民的主要收入。作为农业技术部门,应如何配合镇政府抓好鱼塘生产?这便成了他开展工作的一个新课题了。多年的工作实践使他体会到,“我们干的工作,常常不是学好了再干,而是边干边学,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通书可以用到老的。”他就是下了这个决心,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刻苦钻研水产技术,拜行家为师,特别虚心请教全雌鲤鱼亲本的繁育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工程技术人员,争取他们的支持帮助,逐步把技术学到手。去年该所给东升镇提供了全雌鲤鱼亲本,由老冯和他的助手们齐心合作,共孵化出全雌鲤鱼幼苗31万尾,除本镇外,还向佛山、湛江、肇庆、广州市郊等市、区农村提供了部分种苗,合计混养面积4200亩,全部增产增收。一般饲养8个月,平均个体重1公斤以上,最大的达1.4公斤,比当地鲤鱼快长一倍,比丰鲤快长30%,实现当年孵化,当年放养,当年上市,每亩鱼塘增产40—60公斤。今年孵化育苗工作早已开始,预计繁殖幼苗50—60万尾,可混养6000—7000亩。由于全雌鲤鱼具有体型好,容易养,生长快,个体大,产量高,肉厚嫩滑,抗病力强,肉味鲜美等特点,深受渔农欢迎,种苗远未能满足供应。为了加速南方各省、区推广养殖全雌鲤鱼,今年1月份,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决定把中山市定为华南地区的制种点,以中山繁殖的鱼苗辐射四周。
  笔者与老冯原在同一部门工作过,算是老相识了。他确是一个干一行,熟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基层农业技术工作者。六十年代初,他在经济作物地区的小榄镇农技站工作,为了推广高产、优质、高糖、早熟的甘蔗良种,他从轻工部广东甘蔗科学研究所引进了70多个甘蔗新品种,通过试验、示范、表证,择其优者如54/143、54/474、56/12、57/423、台糖134、东爪洼3016等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当年笔者在小榄农村蹲点,也充当了他的助手,一齐合作,使这些良种很快在当地推广开来,使甘蔗亩产普遍得到了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农村带来了富民政策,春风浩荡,生机盎然。此时,老冯已是中山市坦背镇农技站站长。当时的坦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粮产区,农村贯彻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一下子由“战斗员”变成了既是“战斗员”,又是生产指挥员,他们要良种,要技术的呼声日高。老冯也由原来面对全镇88个生产队长转为面对千家万户,他每天下乡都被农民“包围”起来,这个请他检查禾苗生长情况,那个请他协助检查虫害;这个询问良种,那个……。农民大搞生产的情绪,深深打动了老冯的心。他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带领全站同志深入农村、田头,围绕着粮产区的特点,倾听群众意见,拜群众为师,商讨粮食稳产、高产措施。他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认为,要使生产上合阶,关键是推广优良品种,特别是推广种植杂优水稻。但是,杂优稻品种的种子与常规品种不相同,它是要通过组合配对,用特定的方法“制”出来的,技术要求高,质量要求严,风险性也较大。为了“制种”的问题,老冯带领一两个助手,不辞劳苦长途蹳涉跑到江西、湖南、广西等“制种”较早的地区学习取经和引进优良杂优新组合。他认自为自己搞“制种”虽然辛苦,但总比买种子好,因为从外地买回来的种子,往往因纯度不高而带来减产。老冯的行动得到镇府领导同志的支持,为了保证“制种”工作一炮打晌,顺利开展,他从88个生产队中挑选25个队为杂优水稻三系制种队,又从这些队中挑选了60名责任心强,相信科学,勤学习,工作细致,不辞劳苦的青年人为制种员,造册登记,进行技术培训。制种工作开始后,每7—10天召开一次技术讨论会,总结经验,研究对策,使制种技术措施落实到人、到田。功夫不负有心人,坦背镇的水稻三系制种工作经过老冯的不懈努力,逐步在群众中扎下了根,为大面积推广种植杂优水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制种田的面积从开始时每季几十亩,逐步发展到几百亩,最多时每季3300亩;亩产量也由10公斤左右逐步上升到60多公斤,并创造了小面积亩产203公斤的高产纪录,成为当时佛山地区三系制种最高产的典型,荣获佛山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坦背镇也成为佛山地区杂优水稻三系制种基地之一。几年来合计生产的符合国家级标准的杂优种子80万公斤,除提供本市农村种植外,还向佛山、东莞、珠海、南海、顺德、斗门等地农村提供了部分种子。“制种”的发展,推动了杂优稻的生产。坦背镇推广种植杂优稻,也从每季几十亩开始,发展到每季17000多亩,占全镇禾田面积的60%多。由于大面积推广种植杂优稻,全镇水稻年亩产量从600公斤提高到800多公斤。冯林润和他的助手们在整个杂优稻的试验、示范、推广过程中,荣获佛山市(地区)、中山市(县)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的项目有11项,坦背镇农技站也多次被评为中山、佛山市的农业技术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冯林润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中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