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沉浮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3302
颗粒名称: 陈永贵沉浮录
分类号: I24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陈永贵的人生经历和他在大寨村的生活。文章通过描述陈永贵的家乡、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故事以及他的个人成就等方面,展现了他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关键词: 陈永贵 人生经历 故事

内容

但是,当中国人民摆脱了大寨模式,按照新方式开始自己的生存活动的时候,却又不知不觉地走了极端:“大寨的一切都错了,治山治沟干什么”,直到1988年出现农业大滑坡的时候,人们才醒悟过来。于是,党中央强调:要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大搞水利。
  朝思暮想回大寨
  他太爱故乡了,大寨是他的命。
  夜里,他常梦见自己踏上了那黄土高原层层叠叠的峰峦。故乡大寨那山山水水、沟沟梁梁、层层梯田、排排“楼房”,凝聚着他和乡亲们的心血,倾注着他和乡亲们的汗水,更牵动着他的思念,萦绕着他的痴情。
  “美不美村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虽然他身居要职,生活在繁华的京都,寓居于高楼大厦,可他心里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太行山那边的大寨。他忘不了梯田那碧翠如茵的越冬麦苗儿;忘不了那康家岭果园里灿若云霞的杏花儿;忘不了那村中大路两旁密密匝匝的钻天杨勃发嫩芽而升腾的绿雾,还有那红的辣椒、黄的玉米、青的萝卜……
  他更忘不了故乡的父老乡亲们,和他一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第一代创业人,他忘不了解放前的大寨,“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亩平,年年灾情多”。全村800亩地,分成4700块,斜挂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那时早也怕,涝也怕,顶好年景产粮也不过100斤。大寨人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
  “山再大沟再深,是死的,人是活的。谁都长着两只手,治一山少一山,填一沟少一沟,总有一天能改天换地。”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就是从他的嘴里说出来的。从1953年到1975年,他带领乡亲们、披着星星出村,顶着月亮回家,是怎样拼着血汗打了战天斗地的“四大战役啊!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树起了举世闻名的共和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大旗!
  1964年,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接见了陈永贵,毛主席亲切地握着陈永贵的手,久久不撒开。接着周总理握他这双手,然后是外国的总统、总理握他的手,多少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都握了他那双不屈不挠、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手。然而,在他的家乡,老一代大寨创业人,都有这样一双手。
  他太思念家乡了。有时这思念简直是一种向往,一种饥渴,一种寻觅。有一次,他睡觉醒来,绘声绘色对家人说:“我回大寨了。包了几亩田,又开了一片地,种的玉米,长得真好。”说着说着,竟落下泪来。
  (十二)
  (未完待续)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