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为何要来这小厂“留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2360
颗粒名称: 外国人为何要来这小厂“留学”?
其他题名: 张槎上塱涂塑厂纪事
分类号: F427.65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上塱涂塑厂通过自研技术、提高工艺素质和产品质量,成功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并为国家创汇做出贡献。
关键词: 佛山市 上塱涂塑厂 技术引进

内容

去年,印度尼西亚一名企业家派人到我市石湾区张槎镇上塱涂塑厂学技来了。这只有40名职工的管区办厂,有何种魅力?话,得从头说起。
  上塱涂塑厂开办于1983年,厂长是个叫招锦添的年青小伙子。当时厂房仅有300平方米,流动资金不足10万元;要加工喷涂喷漆,购进一套进口的设备就得花70万美元!怎么办?他们经过研究,确定了小厂发展的方针——广搜信息,引进资料,学习消化,自己制造。通过一番社会调查,他们得知广州化工研究所有这类技术资料,就积极与之联系,争取协作。全厂上下勤学苦钻,终于自制了一套喷涂生产设备。但不久,加工业务多了起来,对涂料需求量越来越大。进口的不粘涂料一年需用10多万美元,哪来美元?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招锦添早出晚归地到处搜集信息。1986年,他终于获悉广州电器科学研究所有不粘涂料的技术专利。厂领导班子购买了这一技术专利后,又很快消化吸收,自制优质不粘涂料成功,性能可与外国涂料媲美。
  招锦添他们十分清楚,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只靠引进不行,还要提高工艺素质和产品质量。因之,他们又积极进行技术培训和设备改造。招锦添靠着他十几年的机械技术积累,首先给领导班子几个人带好技术班;再由领导班子跟班劳动,一边带徒弟。他们又建立与健全了个人、班组、厂部的三级质检网,严格把好质量关。经过不断努力,产品的质量、产量均大幅度提高。原来的喷涂生产线每年只能喷涂电烫斗底板30万件1986年提高到60万件;产品合格率从最初的85%提高到98%。而全厂能熟练地掌握喷涂技术工艺和维修设备技术的人数,也占了全厂职工的三分一多。他们在1987年,又采用自制的新型不粘涂料,制造无毒不粘煎锅成功。经市产品质量检验部门检定,认为该产品机械及理化性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省内许多生产电烫斗的厂家也纷纷前来加工喷涂电烫斗底板,全省这类部件近80%是上塱涂塑厂加工的,省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也给该厂每年为印尼喷涂电烫斗底板20万件的任务。随着技术、设备的不断革新,喷涂生产线的工效又提高一倍。广西梧州蓄电池厂热封模具的喷涂维修,过去要运去日本,耗时儿个月;1987年交给上塱涂塑厂维修,只需三、五天,又为该厂节约了宝贵的外汇。
  上塱涂塑厂开办6年来,固定资产增加了10倍多,年产值、纯收也增长10多倍,每年为国家创汇15万美元。去年,人均创纯收超万元。印尼客商去年专程到上塱涂塑厂参观后,要求该厂为他们制造整套喷涂生产线设备和供应不粘涂料。全厂职工为了国家和家乡的荣誉,同心协力奋战90个日夜,在保证生产正常运转的同时,终于把这套设备造出来,向印尼出口。就这样,印尼客商便派人来这个小厂学习设备操作维修工艺技术历时一个月,满载中印友谊返国。这正是——
  “莫道昆明湖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镜清
责任者
招锦添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张槎上塱涂塑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