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一词的由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2045
颗粒名称: “华侨”一词的由来
分类号: D63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华侨”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当时移居国外的华人被称为“唐人”或“唐山人”,后来也自称为“唐人”。清末以后,“华”和“侨”这两个单词被联在一起,用来称呼在国外客居或寄居的华人。一八七八年,清驻美使臣陈兰彬在奏章中首次使用“侨民”一词,随后在清政府外务部的奏摺中也提到了“华侨”一词,自此,“华侨”成为寄居海外的中国人的专称。
关键词: 华侨 由来 中国人 移居国外

内容

中国人移居国外。历史悠久。但唐宋之前,移居国外的华人,并无固定的称呼,唐宋以后,多被居住国人称为「唐人」,后来他们也自称「唐人」。明清时期,仍多称「唐人」「唐山人」(「唐山」是华侨对祖国的一种习惯称呼)。也有的称为「华人」,「中华人」等。清末以后,"又有「华民」、「华工」等称谓。「华」与「侨」就其单词的含义来说是明确的。「华」是中国的古称,「侨」是客居、寄居之意。中国古代很早就把寄居他乡的人,称为「侨人」或「侨工」。随着移居国外人数的激增,「华」「侨」二字被联在一起,用来称呼在国外客居或寄居的华人。一八七八年,清驻美使臣陈兰彬在奏章中就把中国寄居国外的人称为「侨民」。从此,侨民便成了一种专称。一八八三年。郑观应在给李鸿章的奏章中,使用了「华侨」一词。一九0四年,清政府外务部又在一份奏请在海外设置领事馆的摺子里提到「在海外设领经费支出无多,而华侨受益甚大」。从此以后,「华侨」一词便普遍成为寄居海外的中国人的一种专称。(摘自《新华侨讯》)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兰彬
相关人物
郑观应
相关人物
李鸿章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