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的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1964
颗粒名称: 雷锋的故事
分类号: D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雷锋的故事包括他在沈阳出差时冒雨帮助一位背孩子的妇女,以及他在日记中表达对党的感激和忠诚。他一生都在为人民做好事,践行毛主席所说的困难和革命精神。
关键词: 佛山报 雷锋 老人 包袱 儿子

内容

那中年妇女满心欢喜地朝着检票口走去,还不住地回头向雷锋招手......
  雷锋出完差,从丹东回来,旱晨5点多在沈阳换车。他过地下道时,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背个大包袱吃力地走着。雷锋赶上前去问道:
  “大娘,您到哪里去?”
  “俺从关内来,到抚顺去看儿子。”老人喘着气说。
  雷锋一听,跟自己是同路,立刻把包袱接过来,一手扶着老人,说:“走,大娘,我送您到抚顺。”
  老人高兴得不知什么好,对着雷锋一口一个“孩子”地叫着。雷锋扶着老人上了车,车厢里已经坐满了人。他正想给老人找个座位,身边有个学生站了起来,让老人坐下了。雷锋就站在老人身边。
  老人将身子往里边靠了靠,空出一点座位说:
  “孩子,你也坐下吧!
  “孩子......”每当雷锋听到这亲热的称呼,就象母亲叫着他的小名那样亲切。他问老人的儿子是干什么的,住在哪里。老人说,她儿子是个工人.出来好几年了,她第一次来抚顺,还不知道儿子住在什么地方呢。老人掏出一封信,递给雷锋说:
  “你看看,可知道这地方?”
  雷锋看了信上写的地址,他也不知道。但他了解老人找儿子的急切心情,就说:
  “大娘,您放心,我一定帮您找到。”
  “那敢情好!”老人高兴得眉开眼笑。
  火车进了抚顺站,雷锋背起老人的包袱,搀扶着老人下了车,在大街上东打听,西打听,找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帮助老人找到了儿子。母子见了面,老人第一句话就说:
  “若不是这孩子送我,娘怕还找不到你呢。”
  老人的儿子拉住雷锋的手说:
  “同志,谢谢你呀!”
  “谢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
  雷锋走时,母子俩恋恋不舍,送出了很远很远......
  1961年5月的一天,雷锋冒雨到沈阳出差。他早晨5点多钟从抚顺驻地出发,在去车站的路上,看到一位妇女身上背着一个孩子,手里还领着一个小女孩,在滂沱大雨中深一脚浅一脚地也往车站走去。雷锋急忙上前,脱下自己的雨衣,披在那妇女身上,又背起地下走着的小女孩,陪同她们母子一同上了火车,在车上。雷锋见那小女孩冷得直打颤,又把自己贴身的绒衣脱下来,给那小女孩穿在身上。火车到了沈阳,雷锋又一直把她们母子三人送到家里。那妇女感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着雷锋的手说:
  “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
  “不要感谢我,大嫂,应该感谢党和毛主席呀......”
  雷锋就是这样永不停息地为人民做好事,难怪人们一见到为人民做好事的同志,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雷锋......
  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雷锋正是按照毛主席的这一教导去做了。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他是大公无私的,所作所为,都是对人民有益的,他的责任是没有边的......
   一心向着党
  “没有党,就没有我雷锋......”
  “可以说,在我周身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渗透了党的血液......”
  “我有向党说不尽的话,感不尽的恩,(九)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雷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