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形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1890
颗粒名称: 中国人的形象
分类号: C924.2
摘要: 这篇文章讨论了中国人形象在影视艺术作品中的呈现问题。作者指出,许多影视作品不能真实反映中华民族的形象,而是通过过度强调原始冲动、低俗的镜头或把中国青年描绘成油腔滑调、玩世不恭的“嬉皮士”来塑造形象。这导致了中国人形象的扭曲和丑化。
关键词: 佛山市 中国人 形象

内容

对于大多数无缘游历世界的人来说,认识别的民族往往通过文学艺术这个媒介。比方,看英国电影、小说多了。自然会产生英国人一副绅士派头的感觉;看美国西部片多了,又会觉得美国人总是浪漫不的羁,如此等等。说文学艺术是在默默地塑造一个民族的形象,并不为过。
  照此类推,中国人(至少是生活在大陆的中国人)制作的影视艺术片,应该是够反映中华能民族的形象的吧?然而,当我们抱着这个希冀漫步于影视艺术之林时,往往感到一片迷惘、空虚。
  撇开那些专以“拳头加枕头”为题材的下三滥作品不论,就是在一些自命“寻找自我价值”的所谓“严肃片”中,一涉及表现中华民族形象时,就不那么严肃了——
  如果表现对象是劳动人民,那么,除了外表尽量搞得邋邋遢遢之外,总要添加上一点“原始冲动”,象拉开裤子当众撒尿啊,把意中人拉进高粱地里发泄发泄啊,仿佛中国的劳动人民全是介乎人与兽之间的动物。
  如果表现对象是当代青年,那就清一色的长头发、牛仔装,说话油腔滑调,举止玩世不恭,整天游戏人间,在无聊、空虚中打发日子,与其说是当代中国青年,毋宁说是伦敦、纽约的“嬉皮士”。
  诸如此类令人恶心、倒胃口的镜头,难道能代表中国人的形象?中国人就那么一副德性?果真如此,那么,中国人民渡过一百多年的腥风血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岂不是历史的谬误?从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岂非成了一笔糊涂胀?
  把对国家民族作出奉献和牺牲视作实现“自我价值”的大敌,自然会把真正代表中国人的形象一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作出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的英雄人物排除出他的创作题材范围。然而,追求脱离现实的“自我价值”,正如鲁迅先生指出过的,一个人揪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只不过是“心造的幻影”。在资本主义国家,“自我价值”是垄断资产者无限制剥削的遮羞布,而劳动者的“自我价值”则从来不可能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自我价值”是和集体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自我价值”只有在为集体利益而奋斗中才能实现。以现实中不存在的无边无际的“自我价值”作为创作题材,正是这类“严肃片”越来越不严肃,日益肤浅、苍白、于瘪的原因。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寒朔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