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境中不忘支农重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1757
颗粒名称: 在困境中不忘支农重任
其他题名: 去年,化肥创建厂二十年来的最高产量
分类号: G216.2
摘要: 三水县氮肥厂在困境中坚持支农不转向,通过技术改革和降低成本实现了增产和节支增收,完成了支农任务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以坚定和强烈的支农责任感为动力,为本县农田提供了足够的肥料,并在价格上给予优惠让利。
关键词: 三水县 氮肥厂 农田用肥

内容

本报讯去年,三水县氮肥厂在企业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坚持支农不转向,越是困难越向前,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税收分别比上年增长9.66%、49%,31.8%和48.7%,化肥产量比上年增产近10%,创建厂20年来的最高产量,保证了本县几十万亩粮田全年的用肥,为该县去年粮食总产、亩产超历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被县评为支农先进单位。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在资金短缺、能源和原材料提价等诸多困难面前闯关致胜,出色地完成支农任务呢?三水县氮肥厂用行动告诉我们:他们凭的是坚定和强烈的支农责任感!
  该厂是三水县唯一的化肥生产厂家,担负着全县几十万亩粮田用肥的生产供应任务,支农任务相当艰巨。在去年能源、原材料提价的情况下,他们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增支的冲击。那时候,摆在他们面前有三个选择:第一个是“水涨船高”,抬高产品价格,把原材料、能源涨价带来的增支转嫁给农民;第二个是向上伸手,要求上级补亏;第三个是通过技术进步把增支因素消化在企业内部。企业何去何从?人们议论纷纷:农业升温,农村大量需要化肥,加上在县内又是独家经营,抬高一点肥价也不愁卖不出去;支农企业遇到困难,要求上级给予一点补亏也不过份。这时,氮肥厂“一班人”认为,支农不是挂在嘴上的豪言壮语,更不是作为向上伸手的借口,而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表示,不能把增支的包袱抛给农民,也不能以支农为理由向上伸手,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
  年利润不过是百来万元的氮肥厂,要消化这近200万元的增支,潜力、出路在哪里?厂“一班人”分头下到车间、班组,调查、推敲、论证……经过一番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确定了“依靠技改挖潜力,搞活副业补主业”的方针。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全厂上下掀起了一场以节能降耗、节支增收为重点的技改大战:他们引进“第二换热网络”新工艺,把过去白白浪费掉的锅炉余热重新回收利用;原来的造气炉密封性不好,耗能特别大,厂领导蹲进车间,会同技术人员组织技改;风机由于设计上不尽合理,热能浪费严重,他们便大刀阔斧地进行革新。一连串的技改后,每吨合成氨的煤、电耗量分别从原来的443公斤、1374度降低到356公斤和1350度,吨氨节约燃煤87公斤,节约用电24度,按去年实际产量计算,共节省燃煤2134吨,节电46万度,并增产合成氨1100吨,节支增收总值达190多万元,加上卖废煤渣增收70多万元,全年节支增收260多万元。
  三水县氮肥厂凭着坚定、强烈的支农责任感,在困境中开拓了支农服务新局面:去年该厂牌价供应本县的农用化肥4.7万多吨,不仅数量居历年之冠,而且价格上实行优惠让利,按去年市场均价计,支农让利在100万元以上。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机构

三水氮肥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三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