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戏剧舞台上的面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1635
颗粒名称: 古时戏剧舞台上的面具
分类号: J8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传统戏剧中面具和脸谱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过去,传统戏剧有一些人物出场要戴面具,例如加官、魁星、财神、小鬼等等。
关键词: 传统戏剧 面具 脸谱

内容

过去,传统戏剧有一些人物出场要戴面具,例如加官、魁星、财神、小鬼等等。在戏剧舞台上使用面具,有的学者上溯至北齐时的《兰陵王入阵曲》的舞曲。还有不少神妖角色也戴上勾金描银的五彩面具。今天的传统戏剧中,许多角色在脸上彩绘脸谱,究其来源,与面具是有血缘关系的。
  面具又叫「假面」、「代面」,最初是与戏剧无关的。古时人为了驱除使人害瘟疫的疫鬼,有一种「驱傩」的仪式。到周代,还设有官员方相氏专职驱傩,方相就是仿效可怕的相貌的意思。为了求平安,宫中举行驱傩仪式,方相头戴面具,面具上绘出狰狞恐怖的样子,率领百多个手下人在宫廷里到处奔跑,希望吓走疫鬼。到唐代,皇宫里驱傩由五百小儿进行,他们身穿绚丽的服装,戴上面具,群起群舞。
  晋朝时,出现了战争中用来保护自己的铁制面具。到南北朝时,一个名叫王长恭的兰陵王,是北齐国的一员大将,他相貌美如贵妇,自觉不能震慑敌人,乃用木头雕刻了一个假面具,戴着上阵,曾在金墉城下奋抗北周兵,勇冠三军。北齐人为了颂扬他的武功,遂编演了大面戏《兰陵王入阵曲》,时时演唱,从此以后,面具就在戏剧舞台中出现。唐代武则天十分喜爱少年儿童的演出,一次宫中举行剧舞。演出大面戏《兰陵王》,由五岁的玄宗扮演兰陵王,戴着假面具,手中抡着竹竿银枪,表演大将军临阵冲锋,别有一番情趣。
  面具最初用木料刻削而成,以后用纸做材料。古时戏剧演员面具用色种类繁多,依据某一性格类型人物的脸谱配以主色和衬色。大抵是忠勇的人用红色;勇猛的人用黑色;草莽英雄用蓝或绿;凶狠者用黄或白;神、妖用金或银,等等。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维元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