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是要为中国人争口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21187
颗粒名称: “我们就是要为中国人争口气”
其他题名: 佛山陶研所负责人访问记
分类号: F427.65
摘要: 在佛山陶瓷研究所举行的咨询会上,香港永泉科技有限公司的代表表示,佛山陶研所生产的陶瓷辊棒质量可以媲美联邦德国同类产品,并表示有一家东南亚厂家已经要求订购5000支辊棒。此次咨询会没有进行订货,但代表们纷纷提出需求,一下子订购了一万多支辊棒。佛陶研究所介绍说,陶瓷辊棒是陶瓷烧制过程中关键的配件之一,之前中国一直依赖进口,耗费大量外汇。为填补这一空白,佛陶研究所在1986年采用冷等静压成型工艺开发试制成功陶瓷辊棒,并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尽管产品在热稳定性能上稍有差距,但经过持续的努力和改良,产品质量得以提高,并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好评。此外,佛陶研究所还积极研发其他高科技产品,并为整个佛山陶瓷集团的发展做出贡献。值得注意的是,该所最近还成功研发了一种可以替代进口产品的新型大理石抛光磨头。
关键词: 佛山陶研所 陶瓷辊棒 陶瓷

内容

不久前,在有12个省市45家有关单位67名代表参加的“佛山陶瓷研究所陶瓷辊棒咨询服务会”上,香港永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经理张程万先生对记者称:“据东南亚一个使用厂家电传的信息,佛山陶研所生产的辊棒质量完全可以跟联邦德国同类产品媲美,他们已要求订购5000支。我认为,中国货并不比外国货差啊!”这次咨询会没有安排订货,但代表们纷纷提出要求,一下子订了一万多支辊棒。(该所去年1——11月共销售29000多支)。 会后,记者走访了佛陶研究所所长何锡伶及其他负责人。何所长介绍说,辊道窑是目前国际上煅烧陶瓷制品的先进窑炉之一。但其关键配件之一的陶瓷辊棒,却是难制、易损而需要更换的东西,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批量生产。我国过去靠进口,每年耗费大量外汇。1986年,他与该所人员一起,大胆采用世界上罕见而难度甚大的冷等静压成型工艺开发试制成功,1987年底通过鉴定而正式投产(本栏去年曾作报道),填补了我国的一项空白。但何所长他们并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而是考虑怎样与国外产品一竞高低的问题。何所长回顾两年来的战斗历程时,说:“外国人曾认为我们造不出这种高科技产品,而我们却造出来了;但我们还要精益求精,打入国际市场,与洋货竞争。当时我们大家都想到一块儿来——就是要为中国人争口气!”在这种雄心壮志的驱动下,’他们深入使用厂家,虚心听取意见,而且不畏高温的跑到工厂的窑炉边去细心观察。结果,他们发现自己的新产品在热稳定性能上比进口货还差一点点,就是说在急冷急热时辊棒某些部位容易变形。于是,全所上下严格、仔细地检查了生产辊棒的每一道工序的细节,终于找到“症结”所在。他们立即增加投资改良设备,改进配方,精选原材,夜以继“日的紧张拼搏,到去年下半年终于解决了问题,不仅热稳定性能赶上了洋货,而且把产品的长度从2.32米增加到2.4米。半年来通过多个厂家对比使用,喜讯不断传来。例如石湾建筑陶瓷厂的工人反映,在同等条件下陶研所的辊棒更换了146根;而同类进口货却更换了163根。消息传出,要货者纷至沓来。去年11月,番禺陶瓷厂要了10支试用,12月就派人来买走200支。
  记者特地向何所长请教说:“科研单位大搞生产,会不会转移了方向?”他不假思索地答道:“不会。我们搞的是高科技产品,投入工人不多。何况,我们是按国情来开展活动,以生产养科研的呢。这几年来,我们全所的开支全是自给的。”他还给我们介绍了正在开展研究的好些项目,表示要为整个“佛陶集团”的发展多做贡献。
  在记者拟就本文初稿后,该所又传来喜讯:一种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产品的新型大理石抛光磨头,又在他们手下脱颖而出,并通过了省级鉴定。新华社还为此而发了专电。作为高级建材的大理石,其表面抛光是关键的生产环节;而仅广东省30条大理石生产线,过去每年就得花近100万美元去进口易损和经常更换的抛光磨头啊!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重光
责任者
何锡伶
相关人物
张程万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佛山陶研所
相关机构
佛陶研究所
相关机构
番禺陶瓷厂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