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洽降地点为何在芷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9639
颗粒名称: 中日洽降地点为何在芷江
分类号: D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芷江作为中日洽降地点有几个原因:第一,洽降会谈并非正式签订投降协定,可以选择在中小城市进行。第二,出于安全和交通考虑,芷江在事前并不引人注目,有利于安全防范;同时,芷江拥有完整无损的机场,能确保洽降期间的交通和安全。第三,芷江是中国重要的空军基地,选择在此地进行洽降可以给日方造成心理压力,并展示中国的军事力量。
关键词: 中日两国 湖南芷江 洽降会谈

内容

1945年8月21日至23日,中日两国在湖南芷江举行了举世瞩目的洽降会谈。为什么把芷江作为洽降地点?
  第一,“芷江洽降”还不是正式签订投降协定,可以放到中小城市进行。日本战犯冈村宁次派遣的代表今井,是侵华日军总参谋长,规格不算高。我方也相应安排陆军总参谋长肖毅肃出面洽谈。
  第二,更重要的是出于安全、交通方面的考虑。8月15日,蒋介石电告日方派代表到玉山会谈,18日又电告说,玉山机场目前不能使用,改在芷江机场。芷江是个小山城,事前并不引人注目,有利于安全防范。芷江又是我方的重要空军基地,中日洽降会谈前夕,又将中国空军总部从昆明迁来芷江,另外,芷江机场在抗战时期完整无损,是几个未遭日军破坏的机场之一,能确保洽降期间的交通和安全。
  第三,芷江是我方重要空军基地,在雪峰山会战大捷中发挥过作用,有雄厚的军事力量,选择在此地洽降,可以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洽降会谈的几天里,今井看到“分散隐蔽在周围各处的飞机有百架之多,每天日夜不停地起飞降落”。使日方看到了中国的军事威力,促使洽降会谈得以顺利地进行。
  (摘自《湖南党史》)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肖毅肃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芷江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