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开国大业的人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9165
颗粒名称: 谋划开国大业的人们
其他题名: 毛泽东第二次东渡黄河以后
分类号: G808.18
摘要: 这段文字描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西柏坡谋划开国大业的历史事件。苏联派米高扬来华访问,毛泽东打算亲自出访苏联商谈建国大计,但因交通困难和斯大林的意见而暂缓出访。米高扬在7天内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会晤交谈,毛泽东详细说明了国内战争的形势和解放全中国的决心、步骤等多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毛泽东 开国大爷问 苏联

内容

只带开朵的使者——米高扬来到西柏坡
  当时,克里姆林宫的主人一直以大俄罗斯人和共产国际领导者的目光注视着中国大地的变化。他们不明白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何以有如此充沛的力量,在历经8年的反法西斯战争以后,又连续打了几年内战,而且规模越打越大;眼看一个号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政权将在自己的身侧崛起……
  毛泽东到达城南庄后,没有马上向西柏坡转移,在这里滞留了30多天。这期间,他就打算亲自出访苏联,同斯大林商谈建国大计,争取新中国成立时立即得到苏联的承认和援助,并着手组织一个精干的代表团,准备乘吉普车直往中苏边境,他自己和贴身的保卫人员已经制作了出国的服装。但是当征询斯大林的意见时,他的答复是,中国革命战争正处在决定性关头,毛泽东作为统帅,不宜离开岗位,如有重大问题需要商谈,他将派一位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作为全权代表来听取毛泽东的意见。望毛泽东再三考虑。由于斯大林的建议,同时国内的交通条件也有困难,毛泽东决定暂缓出访,他等待着苏共中央使者的到来。
  在华东战场上,敌我双方投入140万兵力的淮海战役结束了。消息传到克里姆林宫,斯大林沉默无语,顺手拿起一支铅笔在记事本上轻轻地写上:“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不久,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被指派访问毛泽东,斯大林通知了西柏坡。
  还在淮海地区和平、津一带的国民党军队被重重包围的时候,国民党政府向苏联政府发了一封信,请求苏联出面居中调停国共之争,说服中共,别打了。苏联府政不作任何表示,将原信转给中共中央。信到西柏坡,译成中文,五大书记都看了一遍。毛泽东一言不发。其他人谁也没有说一句话,只是周恩来微微一笑,说了句:“一看就知道是王世杰的笔法,文诌诌的。”信件被搁置一旁。12月10日,斯大林就如何参与调停。以及他们准备的复文内容,来电征求毛泽东的意见。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对中国局势发展的难言之隐。毛泽东干脆明白地回电说,你们对南京政府的照会应作如下之答复:苏联政府根据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不便参加中国内战双方之间的调和工作。他还说,“我们倾向于要南京无条件投降”。同日斯大林即向毛泽东解释,他们建议的用意是“破坏和谈”,他同意按中共中央草拟的复文答复南京政府。这就是米高扬来华之前的背景。
  米高扬是秘密来访的。书记处进行了接待的准备工作.任弼时打电话给聂荣臻,把石家庄的飞机场准备好,确定由精通俄语的书记处办公室主任师哲任翻译,由长期在苏联学习过的毛岸英在生活上照顾米高扬。1949年1月31日,米高扬的座机经大连在石家庄着陆,随即乘汽车到达西柏坡。随同而来的是一位铁道部副部长,一位汉学家和两名警卫人员。在7天时间内,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都同米高扬进行了会晤交谈。毛泽东向米高扬详细地说明了国内战争的形势和解放全中国的决心、步骤,以及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政权的性质、形式,以及经济建设、处交政策等多方面的问题。
  米高扬一到西柏坡,就摆出一副神气的样子,一味居高临下,但可能是按照斯大林的意图,他一见到中共的首脑人物就声明,他这次是只带了耳朵来的,听了毛泽东的意见回去向斯大林汇报。在晤谈中,他有时禁不住发问几句,而又戛然而止。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米高扬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斯大林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王世杰
相关人物
任弼时
相关人物
聂荣臻
相关人物
刘少奇
相关人物
朱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