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第二次东渡黄河以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8731
颗粒名称: 毛泽东第二次东渡黄河以后
分类号: K264.4
摘要: 本文描述了毛泽东两次东渡黄河的情景,第一次是在1936年长征期间,第二次是在1948年为了转移到华北进行共和国的开国大业筹划。黄河成了山西和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而毛泽东的东渡象征着历史的转折和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对战争局势充满信心,并对建立人民的新中国充满期待。
关键词: 毛泽东 东渡黄河

内容

神采飞扬过黄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滔滔黄水滚滚向东,流经河套,拐过内蒙古的托克托,突然转向,由北向南一泻千里,把华北大地一劈为二。于是,咆哮南下的黄河,成了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
  1948年3月23日,黄河两岸春寒料峭,山风阵阵。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的成员周恩来、任弼时,以及陆定一、胡乔木、章汉夫等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告别陕北,来到黄河西岸,准备向东岸的华北转移。
  毛泽东一生中,曾两次在这里东渡黄河。12年前的1936年,农历二月初,他率领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组成抗日先锋军,出征山西。他从陕北清涧县西辛关上船,由石楼东辛关上岸,在黄河之畔游目骋怀,吟诵了流传千古的绝唱:《沁园春·雪》歌颂了“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多娇江山。
  12年过去了,大河上下,大江南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人民解放战争已打了将近两年,战争已从解放区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华北重镇石家庄已回到人民手中,雄锯华北的晋察冀解放区和晋冀鲁豫解放区已联成一片。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条件已经成熟。毛泽东此次东渡的目的是去华北与刘少奇、朱德、叶剑英等中央工委和后委的同志会合,共同指挥即将来临的大决战,并筹划未来的共和国的开国大业。临行前,他向全党发出了通报,宣告中共中央的首脑机关离开了陕北,大本营转移了。
  时局的发展来得这样快,连毛泽东自己也不曾预料到。回顾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执意要求中共放弃军队和解放区。他气势汹汹地对周恩来说:“告诉润之,要和,就照这条件和,不然请他回延安带兵来打。”而毛泽东则早就铁了心:“我这几条烂枪,既可以同日本人打,也可以同美国人打,”“蒋先生以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我不信邪,偏要出两个太阳给他看看。”经过将近两年的军事较量,人民解放军越战越强。毛泽东瞻前顾后,对战争的全局已成竹在胸。他估算:这场战争可能要打60个月,即5年。这60个月又分成两段,前30个月是我们“上坡”、“到顶”,也就是说战争打到我们占优势;后30个月叫做传檄而定,那时候我们是“下坡”,有的时候根本不用打仗了,喊一声敌人就投降了。近来,毛泽东不时以喜笑颜开、眉飞色舞的神情,向部属们估算着战争的进程。这是他从来未曾有过的内心喜悦的表露。诚然,同国民党的最后较量,还有几个大仗要打,重大的决战还在后头,但随着战争的胜利,建立一个人民的新中国的浩大工程,现在就应该排上日程。
  下午,吴堡川口,10多条大木船已经起锚待发。船工工会召来了黄河边最有经验的老船工承担渡河任务。毛泽东身穿一套褪了色的灰布旧棉衣,头戴一项带耳的帽子,脚穿布棉鞋,手持一根柳木棍,大步跨上渡船。河滩上,山坡上都是欢送的陕北群众,毛泽东向他们频频挥手。
  黄河春涨,波涌浪叠。船行河中,浪拍船舷,船工们紧握双桨,舵手紧扶舵杆目不转睛地遥视前方。工作人员几次请毛泽东下船舱休息,但是神采飞扬的毛泽东始终站在船舷边,此刻,他丝毫没有以往行军转移时那样的惶惑不安之感。回首河西前尘,他感到满意和舒坦,对河东的未来,又充满信心而确有把握。
  这一点马克思主义还要烧掉?!
  黄河东岸是晋绥边区,历来是陕甘宁边区的屏障和大后方,晋绥人民用车驮肩扛,把粮食和被服运过黄河支援陕北。
  (一)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