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新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7710
颗粒名称: 古镇新颜
分类号: K928.9-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高明县明城镇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沧江河穿城而过。解放前因战争和水患,镇上破败不堪,许多人外出谋生。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明城镇焕然一新,新建了许多基础设施,兴办了企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也常回乡探亲访友、旅游观光。
关键词: 高明县 古镇 历史

内容

美丽的沧江河象一条飘动的彩带逶迤贯穿于高明县境内,她从明城镇中间流过,是这个古镇数百年历史变迁的见证,哺育着这里的人民。
  明城镇自明成化十一年(公元一四七五年)高明县从高要析置出来后,成为高明的县城,一直沿袭至解放初期。这古镇不但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是地灵人杰的地方:镇上有建于明朝的文昌塔和创办于清代的东洲书院;自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后,当地出了三位杰出人物,被人们称为「三谭」(即谭平山、谭植棠、谭天度)其中谭平山先生是广东共产党组织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曾任中共驻国民党中央的党团书记,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促进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立下了历史功绩,解放后曾任新政协常委,参与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明城的过去,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天灾人祸,满目疮痍、破败不堪。至解放初镇上只有几条小街两条过江木桥,「落大雨,水浸街」成为常见的景象,不少人都远走他乡,出外谋生。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十年,才使这古镇获得了新生。现在,镇上巳建成三座跨越沧江河的水泥大桥,河边筑起了护堤石墙,近年又东起沧江桥头,西至新市,铺设了长达三公里的水泥道路,街道两旁绿树成荫。通过改造了旧城区,新建了住宅区,使大批居民从低矮的平房搬进了宽敞的楼房。近年还兴建了自来水工程和开通了自动电话,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
  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使这个地处高明县中心位置的物资集散地,市场更兴旺了。每逢圩期,这里是人头拥攒,商品成交活跃。为适应商品流通需要,最近新建成了一个占地面积四千平方米的综合市场。近年还先后兴建了羊毛衫厂、制罐厂、毛巾厂、制衣厂、塑胶制品厂等一批企业,印着明城生产的一批批产品,出口到港澳和东南亚等地区。今日的明城镇,已初步成为一个社会功能基本齐全的新型城镇。
  古镇面貌在变,人也在变,镇上有一位居民,名叫杨成宽,过去穷得响,是个「吃粮靠救济,生活靠补助」的贫困户,全家七口人居住在一间只有十多平方米的危房里。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杨成宽担任了岗头管理区企业管理干部的工作,他的两个女儿进了服装厂,一个儿子进了水泥厂,一个儿子外出搞装配五金工作,其爱人和另一个女儿则在镇上摆设杂货档,现全家月纯收入达二千多元。一九八四年在镇上建起了一幢价值二万元的楼房;一九八八年又在县城购买了一套价值二万八千元的住宅,今年又在明城镇上开设了一间「珍珍副食商店」,家中有彩电、冰箱、洗衣机各两台,还装上了电话机。
  「古镇旧貌展新颜,引得游子归家来」,镇上有一位含着辛酸泪水东渡日本谋生的谢甜先生,离乡别井六十载后,于一九八六年携着日籍妻子回乡寻宗祭祖,日本电视制作局专门派出一摄制组随行到明城,拍摄以谢甜先生「少小离家老大回」为题材的电视片。谢先生回到古镇上看到的巨变,十分激动,含着泪花笑着说:「似曾相识的家乡却认不出来了」。这部电视片在日本放映时引起强烈反响。现明城镇的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经常回乡探亲访友,旅游观光。镇上兴办了一批侨属和合资企业。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明城,这个有悠久历史的古镇,旧貌换新颜。显得那样美丽多姿,风采迷人。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赖锦浩
责任者
罗伟平
责任者
谭平山
相关人物
谭植棠
相关人物
谭天度
相关人物
杨成宽
相关人物
谢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高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