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里沐党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7260
颗粒名称: 「大观园」里沐党恩
其他题名: 访顺德碧江「荫老园」
分类号: D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济生访问了碧江荫老园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 顺德县 大观园 共产党

内容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早晨,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访问了碧江荫老园。碧江是顺德省北滘镇的一个侨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春风使这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荫老园”便是其中一个新生事物。
  陪同我访问的是当地退休老教师——苏伟新同志,他是我当年粤西区土改老战友。
  来到目的地,一拾眼就望见正门书写着“荫老园”三个金光闪闪大字。内面一座座红墙绿瓦,古色古香的建筑,雅致的亭台楼阁点缀在大池塘中。池塘的莲花盛开,路旁、塘边周围都种上花、草、木,可爱的杨柳随风飘摇,象向客人点头表示欢迎。别墅式的“红梅小苑”、翠竹山庄”尤其玲珑小巧。老苏告诉我,整个土地规划面积十五亩。我不觉赞赏这园林式的布局和合理规划。港澳同胞的慷慨资助、乡、镇干部费尽心机,建筑工人、技术设计人员的辛勤劳动才能建成这座好似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般的园林。我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住了!一种职业感驱使我把照相机连拍她几幅照片。
  “荫老园”内有一块墙,墙上石碑刻着——碧江旅港校友联谊会主席苏耀明捐献一百万港元。老苏告诉我:“热心公益事业的苏先生,年轻时在本乡读过书,我还教过他呢!”听管理人员的介绍:苏耀明先生热爱祖国,热爱桑梓,除捐献五十万元建了一座“碧江医院”外,还拿出一笔助学金奖励成绩优秀的中、小学生。
  “荫老园”的温主任和梁副主任告诉我:“这里共有十一名管理人员,二十九名孤寡老人。这里后座东侧正住着十多位无依无靠的老人;凡本乡农民或居民只要符合条件,均可批准免费入“荫老园”。西侧居住着的几位老人,多是子女远离家乡,在外地工作,身边无亲人照顾的,只要每月交纳一百元人民币,便可入“荫老园”。园里还开辟一个室,作为本乡中、小学校退休教工之家,退休老师喜庆节日常常到来聚餐或开座谈会。还常回来替乡村搞些宣传专栏,义务为本乡社会服务。我们来到前座西侧的医疗室参观,这两间医疗室是专门为居住在园里的二十九位老人服务的。各种药品、针剂齐备,检查身体的医疗器械均有。三位医生诊病、配药、打针分工合作,碰上老人有急病,晚上还要值班。
  我们又到后座别墅式老人住地访问,东侧有十多位本乡孤寡老人居住,有的两人共一间房,有的单人住,房内外打扫得卫生书净,公家还配了新床、新被帐。我访问了一位六十多岁的梁银(女),她对我说:我是本乡中心村农民,无子女,87年10月入园。入园之前经常胃痛,有十多年胃病史。自从前年入园居住近二年后,由于这里经常有医生料理,女服务员服务周到。加上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公家还花了五千元买了三件老人健身运动器械,饮食起居规律正常,早餐有面包、馒头、西饼,中午、晚餐又有蒸肉饼、蒸鱼等适合老人吃的菜,也有汤喝。一个星期还煲一次老火汤。每晚还有彩电看,每个星期还发一次票看电影,有时粤剧团到来碧江演,也发票优待老人观看。这样心情舒畅,精神开朗,胃也不痛啦!没有共产党,那有今天好日子过。
  绕过园林式小道又来到后座西侧访问。这里住着近十名自费的老人。我访问了一位叫何丽的老人(女),她今年68岁,原是广州市第八针织厂退休老工人。因无亲人照顾,厂工会打听到碧江有个“荫老园”,便与当地联系,同意一个名额,送到这里来。她兴致勃勃地说道:我每月交一百元人民币,除伙食看病外,每月还发8元给我零用费,我生日那天还替我加菜。我是三水县人,已无亲属,假若在旧社会,象我这样长年多病的老人早就死了.这里的老人个个满面红光,身体健康,心情舒畅。
  太阳快下山时,我来到“红梅小苑”招待所,见住着有三位客人。老苏告诉我:“招待所是接待来往客商及港澳观光旅客的,收入的款除必要开支外,其余拨入基金会,以扩展社会福利事业。为了使公益事业不断巩固发展,还发动乡亲成立了老、幼福利基金会,该会还在圩上开设了叙福楼茶楼,收入全部拨入“荫老园”。村、镇干部和有关人士考虑得多么周全.凡到过“荫老园”的人们都对老人生活感到满意,说碧江“荫老园”是老人的天堂。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济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顺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