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村女教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7126
颗粒名称: 渔村女教师
其他题名: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大塘渔民小学教师刘丽娟
分类号: K825.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刘丽娟是一位年轻的共和国建设者,她在三水乐平开始了自己的粉笔生涯,之后又在大塘镇创办了渔民子弟教学班。她不仅完成了日常教学任务,还担负起照顾学生生活的重任,被当地人称为“渔民子弟的良师慈母”。刘丽娟的教学方法包括随时入学、随到随教、送教上船,并能使一百多名适龄儿童不因父母出航、无亲人照顾而丧失入学机会,也能使四十多名双差生受到感化而转变。她的事迹被广泛报道,并获得多项荣誉和奖励。
关键词: 佛山市 刘丽娟 先进工作者

内容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岁月的风尘染白了她头上缕缕青丝,清癯的面容再也难觅当年的稚气,而身旁那条静静流淌的北江河,却依然吟唱着一个少女的梦……
  一九五一年,年轻的共和国开始了艰辛的旅程。她的儿女们从四面八方集合到建设大军的行列,这时,一位妙龄少女告别了繁华的闹市,告别了可爱的校园,告别了温馨的家庭,只身一人从广州来到三水,在乐平开始了她的粉笔生涯。
  她叫刘丽娟,那会儿,还不到十五岁。昨天,还是省城长城中学里活蹦乱跳的初一学生;今天,脱下那套白衫蓝裙的校服,当起了面前这些衣衫褴褛的农家子弟的先生。十五岁,是今天许多女孩在妈妈怀里撒娇的年龄,而那时的刘丽娟,却已是穷乡僻壤里的播火者。四年后,县里送她到师范学校进修。她学成将归时,听说要把她留在县教育局里,她执意不从,三番四次地提出:「送我去学习,是为了提高我的教学水平,我应该继续当老师。」就这样,她谢绝了领导的关怀和照顾,独自来到了北江河畔的大塘镇,接着编织她那梦寐以求的园丁梦。这时,她刚二十岁。
  大塘人口有三万多,其中一半多是渔民,他们长年在外捕鱼谋生,把孩子留在岸上。由于世俗的偏见,这些孩子在校里经常受到其他学生的歧视,许多渔民子弟为此荒废了学业。作为他们的老师,刘丽娟对此深有感触:「我不能丢下他们不管。」一九七五年,她毅然离开镇上的中心小学,在北江河畔,创办了第一个渔民子弟教学班。她到每条船上把学生一个个地请回来,以随时入学、随到随教、送教上船的教学方法,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信赖。她摇着「方舟」,载着她的弟子,在求知的海洋里、向着彼岸划去。
  第二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刘丽娟带领学生,一把土、一块砖地建起了他们自己的学校渔民小学,也将她的绚丽的梦深深地扎根在河畔上。
  作为渔民小学的老师,刘丽娟除了要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外,还得担负起照顾学生生活的重任。学生在岸上没有亲属,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住在学校里,衣、食、住、行都得由老师来料理。为了使学生能安下心来,刘丽娟在爱人的支持下,搬到学校去与学生住在一起。加衣盖被,看病熬药,端屎倒尿,洗刷淋浴,缝衣结扣,她就象慈样的母亲,照顾着自己的孩子。
  一次,一位学生病了,家长出船未归,刘老师把他送进医院里,日夜守护在床前,医生和护士都把她当作病人的母亲。渔民出航前,总要把粮证、衣物、钱款交给刘老师,才放心远航。当地人都把她称作「渔民子弟的良师慈母」。
  在教学上,刘老师从不偏心某个学生,更不冷落双差生,她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合格的学生。她能使一百多名适龄儿童不因父母出航、无亲人照顾而丧失入学机会,也能使四十多名双差生受到感化而转变,她带的班从未出现过流失生,及格率常保持在百分之九十六以上。所在学区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普及率连年超过要求。
  三十八年过去了,刘丽娟当年的少女梦,已在北江河畔开出绚丽花朵。早在一九六〇年,她已是全国先进儿童工作者,近年来,她先后获得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等荣誉,并获金质奖章。今年,她被国家命名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上京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荻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