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江河上四道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7059
颗粒名称: 汾江河上四道桥
分类号: K928.78
摘要: 本文介绍了佛山城中的四座桥——中山桥、人民桥、汾江桥和佛山大桥的历史发展和变化。这些桥见证了佛山城市的发展和变化,拉奏出了历史变奏曲。其中,中山桥经历了多次重建和改造,人民桥则经历了多次易名和改造。而汾江桥和佛山大桥则在新时期下建造,见证了佛山城市的快速发展。文章最后指出,这些桥的演奏为佛山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预示着未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汾江河 四道桥 佛山市

内容

源远流长的汾江河,贯穿了古老而又年青的佛山城。缓缓流淌的江水,象那铮铮作响的琴弦;而跨越江上的四座桥——中山桥、人民桥、汾江桥和佛山大桥,仿如把把巨大的琴弓,拉奏出佛山历史发展的变奏曲。
  中山桥过去拉奏出的主旋律,是那么悲凉、凄怆。这道「龟背」型的桥。建于一九二九年。那时,沸山开始拆马路,当江北的缸瓦栏和江南的豆豉巷相继开辟成了中山路和升平路以后,千百万年来尽收航运、灌溉之利的汾江河,竟成了南北往来车辆难以超越的天堑。于是,由镇内各区区长和商界坊众代表,向社会募捐得款五万余元,建了一道水泥混凝土桥。取名「中山桥」。桥顶原来有两块可以自由启合的木板,以方便高桅船只的通行,但一年半后,因绞动机器失灵,桥顶也就从此封闭了。因为没有引道,桥的坡道很大,哼着号子拉车上桥的「苦力」,上时有如蜗牛负重,落时恰似险滩放排,经常出现车翻人伤的不幸事故。中山桥勉为其难地一直为佛山人服务了四十七年。直至一九七六年,市政府决定将它拆除重建,拉长了引道,降低了坡度,加宽了桥面,车辆、行人过桥,就既安全又畅顺了。
  人民桥拉奏出的乐韵,却总是带着隐隐的忧伤和淡淡的哀愁。这道有四十三年历史的桥,曾三度重建,五易其名,可谓忧患备尝了。一九四六年,为方便佛山与叠滘的交通,由居民捐资修了一道摇摇晃晃的竹子便桥,通过时要交过桥费。两年后,竹桥改建成木桥。那时,即将崩溃的国民党地方政府,把桥子取名「中正桥」。佛山解放后,桥子更名「文政桥」。一九六一年,因桥板废烂,市政府拨款换掉了桥上的烂木板,并在上面铺洒了沥青油,小车通行畅顺多了。「文革」期间,它又一度易名,取意于当时「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时髦词藻,改为「文武桥」。一九七四年,我市食品工业区在江北已雏形,为适应生产发展需要,将它建成一道可通载重汽车的混凝土大桥,改称「人民桥」。
  发愤图强,穷不夺志,则是汾江桥拉奏的乐章主题,一九六〇年,正值经济生活困难时期,市政府为改善对外交通条件,决定在火车站与汽车站之间的江面横水渡口上,建造一道过江大桥。那时,佛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节衣缩食,筹措资金,承担建桥任务的省六建工人迎难施工,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在六一年底建成了汾江桥。从此,往返于广湛公路、广佛公路的源源车流,再也不用绕道中山桥过江了。
  佛山大桥这道琴弓拉奏的曲子,其节律是那样明快,其气氛是那样欢愉。是啊,这道桥诞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欣逢盛世,她是幸运的,羡煞她东邻的三道姐妹桥。八二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我市要拓展新区,为此,必须在市区西部另开一条新的过境公路,在汾江河再飞架一道跨江大桥。市政府向社会筹得资金二千六百多万元,铺开了桥、路的建设工程。从八三年三月打第一条桩,到八五年二月剪彩通车,耗时不到两年终于建成了这道总长九百九十五米的气若长虹的跨江大桥。目前,这道桥每昼夜汽车流量达三万车次,论规模、论贡献,揭开了佛山城建桥史的新一页。
  啊,您这汾江河上的四把琴弓,几十年来,演奏了一首首时而愤怨、时而欢快的奏鸣曲。可喜的是,今天已进入四化建设新时期,那哀曲怨调已永远成为绝响了。在人民桥的东侧,目前正着手筹建一道新桥,年内即可投入施工。可以预料,到那时,五道琴弓齐奏的时代新乐章,定会更加雄壮激越,更加优美和谐……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黄福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