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6892
颗粒名称: 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分类号: I247.5
摘要: 本文介绍长篇小说《走下神坛的毛泽东》六十一章的内容。
关键词: 佛山市 长篇小说 毛泽东

内容

“家长制”和“一言堂”情况的发生,责任不能全推到毛泽东一个人身上,也不能全推到林彪、“四人帮”一伙头上。毕竟,山呼万岁的绝大多数并不是野心家、阴谋家。毛泽东开始是警惕这种“个人崇拜”的发生和发展的,刚才讲的吃苹果是一个例子。不许在天安门广场为他竖铜像,称之为“只有讽刺意味”也是一个例子。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许多。我认为,再伟大的人物,生活在这个山呼万岁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天天面对万岁的呼声,不习惯也会习惯起来。终于变得习以为常,理所当然。
  万岁喊多了,必然神化;神化了,就脱离群众了;越脱离群众,就越容易被神化;循环发展,悲剧就会产生。
  1952年毛泽东去武汉,游龟山、蛇山,参观黄鹤楼。他这时已经不象转战陕北时期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地到群众中去了。安全部门一再坚持,他不得不妥协,戴着口罩到人民群众中。那时的情况是群众见到毛泽东的机会越来越少,但见到毛泽东的肖像却越来越多,天天处处都可见到。正是春节,春游的人不少。一个小孩子竟然认出了戴口罩的毛泽东。
  “毛主席!”孩子一声惊喜的叫喊,人群轰地一下乱了,潮水一般拥来。刹那间人挤人,挤成一团。罗瑞卿、李先念、王任重、杨尚昆、杨奇清在外面保护,我们卫士在里面环绕着毛泽东,随着人潮动荡,到处都是人,反正倒不了。就那么拥来拥去,出透几身汗,终于拥挤下山,拥挤到江边,保护毛泽东登上船。
  毛泽东摘下口罩,回头向大家招手。岸上掌声雷动,万岁的欢呼声惊天动地,震耳欲聋。罗瑞卿和杨奇清坐不住了,向政治局做检查,说安全保卫没搞好。毛泽东毫无责怪的意思。他从心底发出一种微笑,稍稍带了一丝陶醉的语气说:“真是下不了的黄鹤楼!”
  他只说了这么一句话。
  毛泽东本人是希望常到群众中去的,但他面对的是一个“集体”,他同这个“集体”有过较量。在北戴河,他曾坚持“出去走走”,走不出去还发了脾气。有关部门怕主席气出病,同意他出去走走,但必须戴口罩,戴墨镜。毛泽东走在田地里想和社员聊天。戴着口罩、墨镜的“不速之客”,身后跟一群人,谁还敢和他聊天呀?毛泽东愤怒地摘下口罩、墨镜甩到一边。这下子不得了,农民条件反射一样蹦起来喊:“毛主席万岁!”远近农民立刻蜂拥而来。为了安全,我们卫士和警卫人员便不容分说,很快将毛泽东簇拥着离开了。他发脾气也没用,换谁当警卫都会这样做。
  我们卫士们多次私下议论毛主席的生活太清苦、太单调、太枯燥、太没有自由了。
  你不相信,你难以想象,是吗?那你就想想太空船上的宇航员吧,遨游十万八千里却始终在一个密封舱里。也许我这个比喻不恰当。
  毛泽东的足迹遍全国。但是,他不能逛街,不能游园,不能随便进电影院,不能随便上百货商店。他是人民的领袖,是,他不能逛街,不能游园,全国人民都喊他万岁。但是他没有随便见人的自由,多数要经事先安排,就连火车专列上的服务员要见他,也须经我们卫士同意。他思想活跃,驰骋无羁,却连飞机也不能坐。他是个人,面对的是组织决定。他领导全国,但他不能随便走出红墙一步。他曾多么羡慕那些工人、农民、士兵和普通市民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1955年苏加诺总统来华访问。我跟随毛泽东去机场为苏加诺送行。飞机起飞后,毛泽东忽然对我说:“银桥,咱们找个饭馆吃饭吧。”我提议:“咱们吃羊肉泡馍吧,我在那个饭馆吃过。”饭馆里只有他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毛泽东不爱吃羊肉,吃不几口,他只是深情地环顾属于饭馆的一切。这一切能够唤醒那些遥远而亲切的记忆。他还“微服私访”,到丁家花园看了一个丁老头养的菊花。这种活动对他来说是莫大的享受,可惜次数太少了。
  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参观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之后,出来正值吃午饭时间。他坚持要到饭馆吃顿饭,便来到长春道的正阳春饭馆。本来也做了安排,不会有外人进来,附近都布了哨。可是毛泽东憋得慌,到窗口望了一眼街景。就这一眼,被对面楼上一位晒衣服的妇女发现了。那妇女惊喜地叫喊:“毛主席,毛主席,毛主席万岁!”(六十一)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