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归为觅旧时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山报》 报纸
唯一号: 191120020230016645
颗粒名称: 燕归为觅旧时巢
其他题名: 忆中山公园秋色馆
分类号: I267
摘要: 本文讲述了朱哲夫与一位久别重逢的中学同学何君在佛山中山公园寻找昔日的秋声馆的故事。作者带何君到公园后,经过小心踱步和方位计算,确认了秋声馆的所在地。虽然现在人去馆空,但作者和何君都对秋声馆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文章中还描述了秋声馆的建成和内部布置,以及作者和何君在民教馆音乐组的经历和一次难忘的演唱会。最后,作者和何君都认为秋声馆是他们永远不会忘记的记忆。
关键词: 回忆 中山公园 秋色馆

内容

一位中学时代的同学何君,早年离开佛山,到美国定居,和他别后,算起来距今巳半个世纪了。这期间,我和他都一直保持书信的联系。最近他由儿媳、孙子陪同,回国旅游观光。回到佛山后,邀约我们旧日的书友,聚餐话旧。何君特别关注的是:中山公园内的秋声馆,经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现在是否还存在?我简单地回答他,秋声馆在佛山沦陷时期,已遭敌伪破坏,馆舍全毁,夷为平地了,聚餐后,我带他到中山公园寻找当日秋声馆址的旧迹。举目四顾,园内景物已大大胜于从前。然而,秋声馆这座当日园内唯一的建筑物,对我和何君来说,印象确是太深刻了,所以今天地面上的秋声馆虽已荡然无存,但心头上的秋声馆却是不会磨灭的。
  记得三十年代初期,中山公园建成开放。园内的秋声馆,以其独特的造型结构吸引着游客。馆的地基,是高约五尺的土台,在台的上面建馆。馆内面积不大,约六十平方米,成凹字形的平房。门口上挂着一块黑漆金字木刻的馆名匾额,上面由右至左,刻着秋声馆三个赵(孟兆页)体字。
  当时佛山属南海县管辖。中山公园建成后不久,南海县民众教育馆成立,就以秋声馆作馆址。这个民教馆负责领导开展县属各地的民众教育与文化建设事业。馆内布置,正面为办公室,右边为宣教展览室,定期展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图表、标本和实物;有时也陈列各校送展的学生优秀的作文、美术等作品。我市名画家黄少强、陈凝丹等曾先后在此举行个人国画展览。馆的左边为音乐练习室,置备中乐器多件,馆的音乐组(实际是粵乐)成员,为中小学教师、公务员,店员、厂企职工等业余爱好者。每到周末晚上,他们都来练习奏唱广东音乐及粵曲。他们把室前面的阳台作为舞台,当众表演,吸引了不少来园游览的听众。何君和我,都是民教馆音乐组的成员,每次活动都参加。这一切,至今记忆犹新。
  最难忘的规模较大的演唱会,是1938年“七七”抗战一周年那一次,音乐组与佛山精武会音乐部的同人,联合举行“抗日宣传粵曲演唱晚会”。晚会的全部节目,均由成员自编、自唱、自己伴奏。当时我市著名的专业艺人如冼干持、郭少文、招大银等也来客串参加演唱,与业余玩家唱家如精武会的张少图、杨荣照,韩赞坤等同台演出。晚会以慷慨激昂的乐声、歌声,为抗战宣传服务,取得了鼓舞人心,敌忾同仇,共赴国难的积极效果。
  以后不久,何君出国去了。那次晚会,成为我和何君难忘的惜别会。
  今天,何君万里归来,要寻找昔日的秋声馆,于是,我带他到中山公园,经过小心踱步,计算方位,最后,确认在秀丽湖牌坊前面对开约百余米的开阔地面,便是当年秋声馆的所在地。当日人去馆空,今朝人来馆毁,不免有点惆怅。但是,眼前虽然看不到而心灵上、记忆中的秋声馆却是教人永不忘怀的。因为,少年时代真挚的友情,国家民族深重的灾难,可以从秋声馆的回忆中,得到强烈而鲜明的印证。

知识出处

佛山报

《佛山报》

出版者:佛山日报社

出版地:佛山市

《佛山日报》是一份日均出版对开24版彩报,平均每天向读者提供14万字的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生活资讯新闻、文体新闻。 《佛山日报》前身为《珠江人民报》,《佛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9日,是佛山市委机关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哲夫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佛山市
相关地名